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正>引汉济渭工程从汉江上游调水到渭河流域关中地区,在解决关中严重缺水及因缺水引发环境问题的同时,还将通过跨区域水权置换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调济黄河干流用水指标,对构建和优化陕西全省水资源配置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作用。围绕引汉济渭进行的水量置换、水资源调度与优化配置将涵盖陕南、关中、陕北三大区域,引汉济渭及其配套的输配水工程,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是解决关中地区严重缺水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在充分考虑受水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因素以及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基础上,基于系统分析方法建立了大系统分解协调模型,以供水区综合效益最大、缺水量最小为全局最优解,得到了2020年和2030年调水工程所调水量的优化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3.
渭河水资源问题,主要是缺水,调水是破解水短缺瓶颈的重要途径。引汉济}胃工程是目前陕西省正在筹划中的一项规模宏大的调水工程,其实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这项工程的建设,不仅对渭河的治理,包括提高渭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污水携带能力、冲砂减淤能力,以至实现建设绿色渭河的目标,重现渭河昔日的风采,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还将大幅度提高陕西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建设西部强省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4.
合理的受水区范围选择对受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十分重要。陕西省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初步设计批复后,二期工程(输配水工程)就成为项目建设的关键,分析关中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受水对象、水资源短缺程度及已有工程建设情况,遵循经济技术合理性原则、近远期结合、统一优化配置原则,提出调整原初设阶段批复受水区范围,对新的受水区范围进行分析,认为调整后受水区范围是合理的,能最大程度发挥引汉济渭工程效益。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是解决关中地区严重缺水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受水区输配水工程在充分考虑规划受水点布局、输配水路线布置和不同水平年分期调水量等因素以及对引汉济渭工程总体进度的调度运行方式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受水区输配水工程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按2025年和2030不同水平年规模的分期实施方案。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引汉济渭工程是为解决陕西渭河地区水资源紧缺而提出的区域性调水工程。现阶段,渭河存在着诸如水量不足、污染严重、下游淤积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该工程对于渭河的治理,关中地区缺水问题以及陕西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工程的实施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工程施工技术问题和汉江中下游用水及水资源保护问题。针对问题,引江济汉补偿性工程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因调水而引起的汉江水量缺乏的问题,远期对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原博 《中国水利》2013,(20):24-25
<正>一、研究背景1.引汉济渭工程概况引汉济渭工程是目前陕西省水利项目中投入最大的,工程涉及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行政区划涉及整个关中地区和陕南的汉中、安康市,是陕西省内的南水北调骨干工程。工程由黄金峡水利枢纽、三河口水利枢纽和秦岭输水隧洞三部分组成,建设内容涉及大型水库枢纽、大型抽水泵站、超长深埋隧洞等,工程线长点多,范围广,工程规模大,工程构成复杂。  相似文献   

8.
文中以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为例进行研究,分析了建立水权水市场,改变单纯靠政府资金建设工程,按工程布局配置水资源的模式,并提出了采取政府主导、受水区参与、股权投入、公司运作等可行的建议,供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就引汉济渭工程而言,由于关中受水区地势平坦,很难找到单一的大容量洼地修建调蓄工程,因此,需要采用分散式调蓄工程布置方案。本文在数字高程地形(DEM)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情况、下垫面条件以及调蓄节点与用水单元的空间关系,在受水区范围内优选了调蓄条件较好的地点25处,总共调蓄容量为1.37亿m3,可满足一般平水年份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区的年调蓄容量要求。  相似文献   

10.
《人民黄河》2014,(4):65-68
为了解引汉济渭对受水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作用,基于引汉济渭受水区水平衡节点图、供水规则等,构建现状年、规划水平年系统网络模型,通过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工具Mike-Basin,模拟分析各水平年引汉济渭受水区水资源供需状况。结果表明:现状年(2010年)受水区总缺水量15.96亿m3,缺失程度25.8%;规划年2020年引汉济渭工程实施后受水区总供水量60.69亿m3,总缺水量4.08亿m3,缺失程度6%;规划年2030年受水区总供水量66.39亿m3,总缺水量1.62亿m3,缺失程度2%。  相似文献   

11.
选取2000—2018年作为研究期,以石河子市、玛纳斯县和沙湾县为主要研究对象,归纳出玛纳斯河流域现状用水结构的演变特征,利用信息熵理论、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分析了流域的水资源空间匹配程度。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流域的用水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用水量增加了11-76%,整体变化程度较小,用水结构的信息熵总体持续增长,信息熵水平从2000年的0-209增加到2018年的0-448,用水总量得到一定控制,用水系统均衡度也逐渐增强,生活、生态用水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程度提高,总体来看,水资源与人口和降水较为匹配,与耕地相对匹配,与工业产值较不匹配,各区域工业耗水情况差异度增加,生态用水空间分布趋于均衡,需调整产业经济结构,缩减高耗水企业数量,发展低耗水产业,对水资源进行集约利用,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完善水管理机制,实现流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省受水区包括吕梁煤电能源基地、临汾煤化机械制造基地和运城煤化冶金基地,规划到2030年需调水量10.67亿m^3,建设碛口和古贤两条引水线路,工程总投资153.5亿元。  相似文献   

13.
跨流域调水是调整水资源空间分布,提高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生产力布局匹配程度的有效途径。借鉴经济学中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概念,提出采用水资源与耕地、GDP和人口3项匹配基尼系数指标来分析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源区与受水区的水资源空间匹配程度,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进行实例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说明了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可供跨流域调水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有效解决深埋长输水隧洞排水问题为目标,按富水性将隧洞沿线围岩划分为中等富水区、弱富水区和贫水区,采用数值方法模拟衬砌周边渗流场,分析了不同排水设计方案对引汉济渭工程黄三段深埋长输水隧洞衬砌外水压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高外水压力情况,将排水孔布置于顶拱处仅能降低顶拱附近的外水压力,无法有效降低作用于底板的外水压力,而排水孔沿衬砌周边均匀布置时,可有效降低作用于衬砌上的外水压力。基于此,讨论了各排水方案的适用条件,给出了深埋长输水隧洞排水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引汉济渭工程调水区水库群调水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是缓解关中地区缺水,改善渭河生态的重要措施之一。黄金峡、三河口水库群、泵站群的调水模式直接决定了工程总调水量和调水效益。以多年平均调水15亿m~3为目标,设置"黄金峡水库先调水三河口水库补充调水"和"三河口水库先调水黄金峡水库补充调水"两种调水模式。通过长序列计算,对比不同调水模式下总调水量、泵站耗能和电站发电量等各项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在"黄金峡水库先调水三河口水库补充调水"的情况下,引汉济渭工程可调水量15.55亿m~3,梯级总发电量5.53亿k W·h,梯级总耗电量4.91亿k W·h,净发电量为正值;在"三河口水库先调水黄金峡水库补充调水"的情况下,引汉济渭工程可调水量14.45亿m~3,梯级总发电量6.24亿k W·h,梯级总耗电量10.86亿k W·h,净发电量为负值。研究结果对于引汉济渭工程的调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能源消耗迅速增长,山西省以能源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结构已达到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极限。在经济规律及供水短缺压力下,水资源作为产业演进驱动力必然在推动山西省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空间结构演进中产生重要影响,山西产业结构升级带有水资源约束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引汉济渭工程运行调度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引汉济渭工程运行调度的实际需求出发,设计了工程运行调度新模式并集成实现。基于Hadoop搭建工程运行调度大数据服务平台,基于数字地球构建了工程运行调度可视化仿真系统,基于云服务架构建立工程运行调度应用支撑平台,以主题、组件、知识图为牵引建立了工程运行调度应用支撑库,基于数字地球和应用支撑平台构建了工程调配水一体化数字水网,基于平台、数字水网、组件、知识图搭建了工程运行调度主题业务应用,实现了运行调度业务主题化云服务。该模式技术理念先进,应用灵活方便,适用性强,可为工程运行调度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在基于流域与区域(省级)两层次调度管理体制以及计划调度与市场调度相结合的调度方式框架下,探讨了市场调度过程中流域级水资源年、月调度计划的生成机制,提出了流域级和省级水资源市场调度的水价结构以及相应的水价形成机制。这些机制充分体现了政府部门在水资源调度中的主导作用,并能保证各调度主体具有参与管理的空间,同时对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保障海河流域民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