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为研究11种常用香辛料中的主效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酱卤制品卤制过程中各香辛料主效成分在产品和卤水中含量进行测定,并对主效成分在产品和卤水中分布附着规律进行研究。经试验得到6种单一香辛料提取液及其复合香辛料提取液对应的7种主效成分在卤制过程中含量变化情况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卤制过程中香辛料各主效成分均呈现出在卤水中含量逐渐降低,卤制鸭脖中含量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各主效成分之间无明显影响,但其含量变化量及在卤制鸭脖中最佳附着时间存在差异,即各香辛料主效成分在卤制过程中稳定性及最佳卤制时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食品科技》2018,(10)
为了探究不同生产季节川西藏区牦牛酸醡肉自然发酵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研究了发酵温度(5、10、20、30、36℃)对发酵过程感官评价、菌落总数、理化特性、色泽特性和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发酵期间产品感官评价先升后降,咀嚼性先降后升,伴随着菌落总数、总酸度、亚硝酸盐、挥发性硝基氮和硬度升高,pH、弹性和水分含量下降,期间色泽特性波动较大;(2)发酵温度越高,牦牛酸醡肉食用品质变化越大,发酵成熟时间越短,在5、10、20、30、36℃达到成熟时间分别为192、120、60、32、6 h;(3)不同温度条件下,发酵时间与产品弹性、a*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b*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L*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菌落总数与发酵时间、咀嚼性、a*、水分含量和亚硝酸盐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黄羽肉鸡冰鲜鸡贮藏7d内肉品质指标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分析。以80日龄黄羽肉鸡为试验对象,4℃冷藏,测定0、1、2、3、4、5、6、7d鸡肉的肉色、pH值、剪切力和失水率。结果表明: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冰鲜鸡肉的亮度值(L*)先上升后下降;红度值(a*)呈现下降趋势;黄度值(b*)和失水率长呈现上升趋势;pH值先下降后上升;剪切力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冰鲜鸡pH值与b*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达到0.795。由此可知,贮藏7d对冰鲜鸡的肉色和失水率有影响,pH值与黄度值(b*)相关性最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揭示不同蒸制时间对添加1.5%食盐腌制草鱼肉(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不同分割部位食用品质的影响,并评价其加工适宜性。方法:将草鱼肉分割为4个部分,包括背部、腹部、腩部和尾部,并用1.5%食盐湿腌30 min,通过得率、色泽、感官评分、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关联产物、蛋白质消化率和分子质量分布对2 100 W下蒸制6、9、12 min的各部位鱼肉进行研究。结果:与蒸制6、12 min相比,蒸制9 min的背部和腹部肉的蛋白质消化率显著最高(P<0.05)。与蒸制12 min相比,尾部肉在蒸制6 min时感官总评分和肌苷酸(inosine monophosphate,IMP)含量均显著较高(P<0.05)。随着蒸制时间的延长,尾部肉的感官总评分显著降低、色泽显著劣变,表现为过红、过黄(P<0.05),食用品质明显下降。蒸制12 min时腹部和腩部肉的红度值(a*)和黄度值(b*)显著高于相同蒸制时间下的背部和尾部(P<0.05),食用品质严重降低... 相似文献
8.
9.
10.
以菌落总数、pH、水分含量、TPA、色泽为指标,研究不同储存温度下鲜湿米粉在储存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储存时间的延长,鲜湿米粉中的菌落总数先增加后减小,储存180 d后,鲜湿米粉中的菌落总数10 cfu/g;p H和水分含量均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储存10 d后,水分含量均没有显著性差别;硬度和咀嚼度均显著性增大,并且储存温度越低,鲜湿米粉的老化程度越大;L值均显著性减小,b值均显著性增大,储存120 d后,L值和b值虽有变化,但没有显著性差别;经过相关性分析发现,3个储存温度下,鲜湿米粉的p H和L值均与水分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硬度、咀嚼度和b值均与水分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硬度与咀嚼度均呈极显著高度正相关。但是,37℃储存条件下的相关系数普遍高于25℃和4℃储存条件下的相关系数,这说明37℃储存条件下,鲜湿米粉各指标间的相关性更密切。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的鱼油生产中,毛油经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工艺可以得到品质合格的精制鱼油,但传统鱼油生产对胆固醇、胆酸、反式脂肪酸等关乎人体健康的成分关注较少。本文通过模拟传统的鱼油生产工艺,在确保成品鱼油品质合格的同时,对鱼油中DHA、EPA、胆固醇、总胆酸、反式脂肪酸(C18:1tran,C18:2trans,C18:3trans)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成品鱼油的酸值(AV)、过氧化值(POV)、碘值(IV)分别为0.53 mg KOH/g,4.35 mmol/kg和139.60 g/100 g,均达到了多烯鱼油行业一级标准(SC/T 3502-2000)。精炼工艺对DHA和EPA的影响不大,DHA和EPA的相对总含量为26%左右。成品油中胆固醇和总胆酸含量随着精炼的进行呈下降趋势,成品油中含量分别为2399 mg/kg和30 mg/kg,脱除率分别为57.4%和97.2%。反式脂肪酸含量随着精炼的进行呈上升趋势,成品油中总反式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为1.42%。以上结果表明,传统的鱼油精炼工艺尚存在一定的缺陷,需及时改善工艺,进一步提高鱼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2.
13.
为探究大黄鱼鱼卵腌制品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以大黄鱼鱼卵腌制品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贮藏温度(5、25 ℃)以及包装方式(普通包装、真空包装)对大黄鱼鱼卵腌制品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值、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菌落总数、水分含量、汁液流失率、pH 值、硬度、弹性和b*值的影响,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5 ℃真空包装可以显著抑制贮藏期间大黄鱼鱼卵腌制品TVB-N 值、POV、菌落总数、水分含量和汁液流失率的增加,同时延缓大黄鱼鱼卵腌制品硬度和弹性的降低,并保持较高的感官评分,有利于保持大黄鱼鱼卵腌制品的质构特性和感官品质,但对pH 值和b*值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生鲜面常温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鲜面贮藏过程中颜色、质地、蒸煮特性以及水分分布和微生物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生鲜面在贮藏过程中表观指标表现为亮度变暗,硬度、剪切力和拉断力最终变小,蒸煮特性明显下降。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生鲜面中水分分布规律,得到在贮藏期间水分子与其他组分结合变得紧密,自由水含量、信号幅度显著增加(P0.05),促进弱结合水向自由水转变。此外,菌落总数和霉菌总数在贮藏期间均增长迅速。生鲜面的表观指标同内部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常温条件下贮藏24 h是生鲜面品质劣变的转折点。研究结果为生鲜面保鲜技术研究提供了一定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卤制方式酱牛肉的品质差异,分析老汤卤制和定量卤制条件下,酱牛肉的感官评定、色泽、剪切力、质构、水分分布、呈味核苷酸以及游离氨基酸等指标的变化,确定不同卤制方式对酱牛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卤制方式中,定量卤制酱牛肉的感官评分高于老汤卤制。与老汤卤制的酱牛肉相比,定量卤制酱牛肉色泽较佳,剪切力和硬度较小(P<0.05),定量卤制的酱牛肉水分含量高且水分分布均匀。在主要呈味物质中,定量卤制酱牛肉中5′-AMP、5′-IMP和5′-GM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老汤卤制酱牛肉(P<0.05),说明其鲜味强度大于传统卤制酱牛肉。定量卤制和老汤卤制酱牛肉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475.60和274.66 mg/100 g。由此可见,定量卤制酱牛肉相比老汤卤制可明显提升产品品质,这对酱卤肉制品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低温狮子头冷藏过程品质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中华传统炖煮类肉制品狮子头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及其工业化适应性,以低温狮子头为研 究对象,通过测定感官评分、质构、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羰 基含量、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含量和高通量测序等研究其冷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规 律。结果表明:低温狮子头4 ℃冷藏期间感官评分逐渐降低,出现色泽逐渐变暗、产品固有味道逐渐变淡等现象, 同时冷藏期间狮子头的硬度显著增加、嫩度降低、内聚性略有下降,弹性和咀嚼性则无显著变化;低温狮子头冷藏 期间TBARs值、羰基含量和TVB-N含量均明显升高;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狮子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出现明显变 化,微生物多样性先增加后逐渐降低,冷藏末期狮子头中的优势菌群为梭状芽孢杆菌属和类芽孢杆菌属。 相似文献
17.
豆粕霉变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按3×4因子水平设计,在湿度大于75%的条件下,温度分别为20±1℃、25±1℃、30±1℃、35±1℃的四个恒温培养箱中,用三种不同含水量(13.89±0.04%、15.77±O.02%、17.66±0.05%)豆粕进行发霉试验,试验分12个处理,每个处理设40袋密封包装的豆粕,研究发霉豆粕的粗脂肪含量、粗蛋白含量、蛋白质溶解度、脲酶活性△pH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霉菌生长,豆粕的蛋白质溶解度在逐渐减少,霉菌增长与豆粕的蛋白质溶解度降低有较强的负线性相关关系(P<0.05);随着霉菌生长,豆粕的粗脂肪含量在逐渐减少,霉菌增长与豆粕粗脂肪含量的降低有较强的负相关性(P<0.05);霉菌生长对豆粕的粗蛋白质的含量和脲酶活性指数△pH没有显著的影响(P>0.1)。 相似文献
18.
19.
20.
市售条件下冷鲜鲟鱼肉货架期及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冷鲜鲟鱼的市售环境(托盘覆膜包装置于4℃、4℃+吸水垫片和0℃贮藏),通过感官指标、微生物指标、理化指标以及肌肉质构分析和微观观察,研究冷鲜鲟鱼肉在不同市售环境下的货架期及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冷鲜鲟鱼在4℃、4℃+吸水垫片和0℃条件下贮藏的货架期分别为5、4 d和7 d;贮藏至第8天时,3种贮藏环境下鲟鱼肉的菌落总数、TVB-N值和TBA值均超过国标规定的鲜度指标;贮藏至第8天时,贮藏在0℃下的鲟鱼肉的硬度、弹性、回复性分别达到贮藏在4℃下鲟鱼肉的1.14、1.29、1.15倍,是贮藏在4℃+吸水垫片的1.39、1.07、1.18倍;对比贮藏初期和后期鲟鱼肉的肌肉组织结构的电镜图可以明显看出0℃下的鲟鱼肉肌原纤维排列紧密,黏结少,排布较规整。结论:不同贮藏温度对冷鲜鲟鱼肉货架期及品质影响显著,温度越低越利于鱼肉良好品质的维持;市售中常用的4℃+吸水垫片的包装方式对鲟鱼肉货架期的延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