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阳市赋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热储类型主要有新近系孔隙热储、古近系裂隙孔隙热储和元古界碳酸盐岩溶蚀裂隙热储。目前主要的开采层位是古元古界碳酸盐岩热储。根据南阳市古元古界大理岩及邻区新生界地热流体、温泉等不同热储层地热流体同位素测试结果,采用化学温标计算方法,结合河南省大气降水方程对南阳市碳酸盐岩地热流体同位素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阳市古元古界碳酸盐岩热储源自大气降水,补给区高程1438 m~1547 m,循环深度1500 m~2500 m,热储温度63.42℃~79.09℃。结果可为南阳市地热重点开采层位流体资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兰州市城区蕴藏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属于沉积盆地大型水热地热田,水质具有独特的理疗价值。从地热水化学和热储矿物成份入手,与地热地质条件紧密结合,首次采用了 Piper 三线图法、Schoeller 图法、主要离子比例系数法和相关分析法,全面系统地揭示了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典型山间盆地兰州地热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主要离子的来源。选取适宜的 K-Mg 地热温标法,解决了热储温度难以准确测量的问题。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测试技术,示踪判定了地热水的补给来源、补给区域和循环深度。结果显示: 兰州地热田钻孔揭露出水温度为 35. 5 ~ 74 ℃,总溶解性固体含量( TDS)为 3. 89~22. 04 g /L,阴、阳离子分别以 Cl-和 Na+、Ca2+为主,高矿化水质及特殊组分源于地热流体比较充分的溶滤作用。推测地热水中 Na+、Cl-主要来源于岩盐的溶解,Ca2+、Mg2+除了来源于方解石、白云石、硬石膏等矿物的溶解外,还来源于长石等矿物的溶解。地热水中不存在阳离子交换作用。确定地热田热储温度为 58~90 ℃,属于中低温水热资源。结果表明: 地热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城区南部基岩山区的大气降水,经深部循环的加热而成,形成一个 “源、通、储、盖”明了和补径排条件清晰的地热水系统。  相似文献   

3.
研究孔隙热储层水力联系的地球化学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开封市埋深300~1600m孔隙地热系统为例,根据地热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以最大隔水层厚度为界,初步划分为6个热储层。据水化学特征,说明了埋深小于1300m热储层与1300~1600m热储层间的区别;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法,估算了各热储层地热水的年龄(由浅至深,年龄自1.563万年变到2.497万年,平均年龄2.044万年)和循环速率(约8.1mm/d);应用稳定性同位素法,确定了开封市地热水的来源为60km以外的郑州西南山区大气降水补给;按照矿物-流体化学平衡原理,研究了各热储层的平衡状态及平衡温度。研究表明:各热储层地热水之间无明显的水力联系,地热水补给源远离开封市且循环速率缓慢,地热水开采为静储最消耗型。  相似文献   

4.
兰州市城区蕴藏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属于沉积盆地大型水热地热田,水质具有独特的理疗价值。从地热水化学和热储矿物成份入手,与地热地质条件紧密结合,首次采用了Piper三线图法、Schoeller图法、主要离子比例系数法和相关分析法,全面系统地揭示了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典型山间盆地兰州地热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主要离子的来源。选取适宜的K-Mg地热温标法,解决了热储温度难以准确测量的问题。利用氢氧稳定同位素测试技术,示踪判定了地热水的补给来源、补给区域和循环深度。结果显示:兰州地热田钻孔揭露出水温度为35.5~74℃,总溶解性固体含量(TDS)为3.89~22.04 g/L,阴、阳离子分别以Cl~-和Na~+、Ca~(2+)为主,高矿化水质及特殊组分源于地热流体比较充分的溶滤作用。推测地热水中Na~+、Cl~-主要来源于岩盐的溶解,Ca~(2+)、Mg~(2+)除了来源于方解石、白云石、硬石膏等矿物的溶解外,还来源于长石等矿物的溶解。地热水中不存在阳离子交换作用。确定地热田热储温度为58~90℃,属于中低温水热资源。结果表明:地热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城区南部基岩山区的大气降水,经深部循环的加热而成,形成一个"源、通、储、盖"明了和补径排条件清晰的地热水系统。  相似文献   

5.
段江飞 《人民黄河》2023,(4):96-101
为了探明阳高县地热资源,以阳高县北部山前地带为研究区,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区域地下水组分和化学特征,探讨了地热水的来源和成因。阳高县地热水主要分布在孤山—平山村一带,水温28~104℃;水化学类型以HCO3·Cl·SO4-Na、HCO3·Cl-Na型水为主,为含锂的硅水、氟水,具有良好的医疗保健价值。分析认为,阳高县地热水来源于深层热储和浅层热储,在云门山断裂带控制下,深层热储流体沿断裂带上涌形成了温度较高的地热水;地热水向南补给新近系、第四系含水层,与地下冷水混合,在孤山—平山村一带形成了低温浅层地热水。  相似文献   

6.
洛阳龙门地热田位于洛阳断陷盆地西南部,依据地热地质资料,分析研究了龙门地热田边界、空间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地球物理化学特征、地热水温度场、热储构造发育特征,同时对龙门地热田地热水的赋存、运移条件等进行了分析探讨。该地热田的形成受地质构造控制,属构造热储对流型地热田,草店断裂(F_1)和魏湾断裂(F_2)为龙门地热田的控热构造,伊河断层(F_3)、朝阳—首阳山断层(F_4)为地热田的导热、导水构造,寒武系灰岩为龙门地热田的热储层,上覆数百米的二叠系、三叠系砂岩、泥岩互层为该地热田热储层的盖层,龙门地热田地热水水温高达98.5℃,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灵宝盆地热储分为层状热储和带状热储两种类型,层状热储又分为温水储层和温热水储层两个热储层。对灵宝盆地地下水的同位素进行了测试,结合大气降水线方程,对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和形成年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灵宝盆地地热水的成因为大气降水;地热水的补给来源为南部山区,补给区平均高程为577.82 m;地热水的年龄均在万年以上;地热水各热储层之间无明显的水力联系。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江门台山汶村潮间带地热田地热资源储量丰富,研究其水化学特点、成因机制和热储温度可为后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通过Piper三线图分析地热水水化学特点,根据代表组分离子比例系数和其日变化、年变化规律分析地热水成因机制;通过氢氧同位素分析并定量估算丰水期与枯水期地热水中咸水-淡水混合比例;利用Na-K-Mg三角图和地热温标公式法估算地热田热储温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地热水属海相沉积地热水,热储温度约150℃,为深部热源沿断层上升过程中受浅表淡水和海水混合作用的结果,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淡水比例分别为77.60%和58.76%。  相似文献   

9.
松花江吉林段傍河地带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吉林省松花江流域傍河区地下水化学现状,采用数理统计、主成分分析法、Piper三线图示法、离子比例系数法及Gibbs图解法,探究区域地下水化学组分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属于淡水,长白山区地下水主要受大气降雨和碳酸盐、硅铝酸盐溶滤作用影响,优势离子为Ca~(2+)、Mg~(2+)、HCO_3~-、SO_4~(2-),形成HCO_3+SO_4-Ca+Mg型水,在岩石风化及蒸发浓缩双重作用下,地下水化学类型向SO_4+Cl-Na+Ca和SO_4+Cl-Ca+Mg转化;农安县以西及饮马河、伊通河流域地下水在蒸发浓缩、阳离子交替吸附及地表水混合作用下,Na~+(K~+)、Cl~-成为优势离子,水化学类型向着HCO_3+Cl-Na+Ca方向演变;研究区地下水主要污染组分为来源于工农业及生活污水排放的NO_2~-、总Cr、Fe和PO_4~(3-),同时沿流向耗氧量、NO_2~-等组分超标的地表水对地下水质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的可持续利用地热资源,针对运城市地热水水文地质条件及地热资源状况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运用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示踪原理追溯运城地热水的水岩作用及其起源。结果表明:运城地区地热水水化学特征存在明显的分带性和差异性,并且受不同的围岩及与围岩相互作用的控制;由地热水的δD和δO18值可查明该地区地热水起源于大气降水,由C14可测定地热水年龄在36000a左右;研究区内可开采地热资源的总量为:热水3.95×109m3;热量2.42×1015kJ。因此可以为运城地区地热勘探提供依据。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1.
石林是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滇东断陷盆地,其地热研究是对云南断陷盆地地热研究的理论论证.论文通过对石林地热的热源、热田结构、水文地质特征、水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地热类型为深循环层状地热田,受九乡-石垭口断裂和牛头山古陆控制,形成封闭的层状低温地热田.从水文地质条件看,地下热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偏硅酸含量较高.地热热储层埋藏深,水温45 ~51℃,地下热水具承压性,宜于开采利用.但热田水补给资源有限,且上部冷水丰富,应控制地热水的开发利用.该研究成果对滇东其他岩溶断陷盆地地热开发有应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阳朔县月亮山地热田的地层岩性、断裂构造及地热地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地热概化模型。结合野外勘查工作成果,利用热储法对地热田地热资源进行评价。根据地热井抽水试验,用开采强度法对地热水可开采量进行计算。结果显示研究区地热资源总量为8.28×1013k J,可利用地热资源量为4.07×1013k J,地热水资源总量为4.63×108m3,地热水中储存热量为4.07×1013k J,地热田热水可开采资源量为1 590 m3/d。  相似文献   

13.
2016年冬灌期和2017年春灌期采集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内蒙古土默川平原黄灌区灌渠水、地下水以及雨水,通过测定不同时期水体的水化学成分及氢氧同位素值,分析了水化学类型和同位素的分布特征,探讨了不同时期灌渠水对地下水的影响,判明了地下水的补给来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部分区域地下水补给源为灌渠水,而河森茂村、后荒地村一带主要受降水和侧向补给影响;研究区灌渠水和地下水氢氧同位素组成差异明显,从灌渠水到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呈贫化趋势,但冬灌期、春灌期灌渠水对地下水的影响基本一样;地下水冬灌期、春灌期水化学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主要有HCO_3·Cl·SO_4-Na·Ca·Mg、SO_4·Cl-Na、HCO_3·Cl-Na·Mg和Cl-Na型水。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研究湖南省地热水的氢氧同位素特征,来分析地热水的补给来源以及~(18)O的漂移和地热水的水-岩相互作用的强弱程度。对各个构造单元的氢氧同位素箱线分布图、δD-δ~(18)O值的关系分布图和氘过量d值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热水的补给来源、形成环境和水-岩相互作用的程度基本是相似的,δD和δ~(18)O值大部分分布在区域大气降水线附近,说明湖南省地热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但有少量地下冷水的混入;各构造单元氘过量d值几乎都小于区域大气降水方程截距,说明湖南省地热水的水-岩相互作用的程度是比较强烈的,也解释了δD和δ~(18)O值偏离大气降水线的原因。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同位素研究在地热资源领域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准格尔煤田地区地下水循环特征,运用水化学技术、水汽轨迹模型和环境同位素等方法分析不同水体水化学特征、环境同位素特征、大气降水主要来源、地表水及地下水转化关系。结果表明:地表水矿化度低,呈弱碱-偏碱性,水化学类型以HCO_3·SO_4·Cl-Ca型水为主;地下水整体矿化度低,偏弱碱性,主要以HCO_3-Na·Ca型、Cl-Na型、HCO_3-Ca·Mg型、HCO_3·Cl-Na型水为主;黄河水δ(D)平均值为-79.6‰、δ(~(18)O)平均值为-10.47‰,第四系地下水δ(D)平均值为-66.25‰、δ(~(18)O)平均值为-9.1‰,白垩系地下水δ(D)值为-70.6‰、δ(~(18)O)值为-9.3‰,石炭-二叠系地下水δ(D)平均值为-77.07‰、δ(~(18)O)平均值为-9.9‰,寒武-奥陶系地下水δ(D)平均值为-75.73‰、δ(~(18)O)平均值为-10.06‰;大气降水受极地气团和季风影响,主要来源为西风带水汽、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汽蒸发再循环;断层带、褶皱轴部裂隙带为不同含水层间主要导水通道,大气降水和黄河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高承压水头寒武-奥陶系岩溶裂隙水越流补给第四系松散孔隙水和砂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孔隙水通过地层间不整合接触面裂隙发育带向下补给石炭-二叠系砂岩裂隙水,黄河水对寒武-奥陶系地下水的补给比例受地质构造发育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正>1地热水取水水源井阜新市东梁天水谷先后施工了DR-1,DR-2,DR-3等3眼地下热水井,根据3眼地下热水井的资料和地下热水条件来论述该工作区的地热水资源量。1.1水文地质条件工作区地处小型盆地内部的丘陵坡地,浅部地下的赋存条件受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因素控制;区内第四系松散砂砾石层分布有限且厚度较薄,平均3.00~10.00 m,地下水的补排及动态变化主要受地形和大气降水影响。深部地下水主要受  相似文献   

17.
漯河地热田地热资源属传导型,以洗浴为主的直接利用量较大。本文在分析新近系、古近系及寒武系热储地热特征的基础上,计算了地热资源储量,对地热资源开发方向、开采方案及可持续利用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大控蚌温泉位于云南省云县,地处滇藏地热带。温泉区附近断裂发育,主要的热储层岩性为临沧花岗岩。泉水共有五个主要泉眼,水温88.3~96℃。地下热水中主要阳离子为K~+、Na~+、Ca~(2+)和Mg~(2+),主要阴离子为Cl~-、SO_4~(2-)和HCO_3~-,水化学类型为HCO_3~-Na型;热水矿化度0.625~0.702g/L,pH值为6.7~9,偏硅酸含量为161.1~261mg/L,F-含量为5.85~16.1mg/L。根据δ~2 H和δ~(18) O稳定同位素分析得知温泉水源为大气降水;估算出热水补给高程约为1 800m;估算补给区温度约为3.6~7.2℃;热储温度约为143~181℃;循环深度约为2 858~3 496m。综合分析得出大控蚌温泉成因模式为大气降水在周围山区补给区入渗补给,地下水向深大断裂带汇集,在经历深循环过程获得深部热流加热后沿导水断裂带上涌,在上升的过程中与浅部冷水发生混合,最终以高温沸泉和喷泉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19.
采集了鼻田和温汤地热水以及袁河水,分别测试了其氢氧同位素组成、酸碱度(pH)、电导率(EC)、溶解性总固体(TDS)和HCO3-浓度。结果表明,地热水TDS较小,呈弱碱性,导电率较小。地热水的δD值和δ18O值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5.95‰~36.93‰)和(-7.54‰~4.36‰),比河水的δD值(-34.11‰~31.04‰)和δ18O值(-5.91‰~5.32‰)变化范围大。地热水的氢氧同位素分布与宜春地区大气降水线较一致。表明地热水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补给高程范围在370 m-761 m。结合该区水文地质条件,明确了地热的形成机理,即:地热水源自大气降水,是通过入渗进行补给,并沿断裂深部循环加温后所形成。地下热水在上升过程中,受花岗岩围岩具有阻水性的影响,其沿裂隙带上升并与浅部风化裂隙水混合后扩散。  相似文献   

20.
在海原县采集地下水及泉水样品145组,采用Piper图解法、Gibbs半对数法、离子比例法等方法,对海原县山前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空间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南、西华山补给区至鸭儿涧排泄区,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_3-Ca·Mg渐变为HCO_3·SO_4-Ca·Mg、SO_4·Cl-Na·Mg·Ca、SO_4·Cl-Na·Mg,HCO_3~-、Ca~(2+)含量逐渐减少,SO■、Cl~-、Na~+含量逐渐增多;干盐池为一断陷封闭盆地,水文地质单元相对独立,从盆地边缘至盆地中心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_3·SO_4-Ca·Mg渐变为HCO_3·SO_4-Na·Mg、SO_4·Cl-Na·Mg、Cl·SO_4-Na·Mg;从补给区至径流区,地下水化学类型的形成以溶滤作用为主,至径流区渐变为以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为主,排泄区以蒸发-浓缩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