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宋科  谢殷睿 《建筑学报》2020,(6):113-119
以1990年代深圳的标志性建筑地王大厦(1992-1996)为案例,探索一种以"知识"视角研究中国当代建筑史的方法。探讨地王大厦建设过程和形式结果中"国际性"和"中国性"的结合,并在历史脉络中分析建筑师张国言如何调和"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两套知识体系,力求在现代超高层建筑设计中表现"中国性"。  相似文献   

2.
文章分析了建筑符号学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讨了与地区建筑或民居建筑的关联,与官式建筑或与非当地地方建筑的关联,复原性、重建性建筑与传统建筑文化之间的关联,以及模仿性建筑--新型的、新兴的"历史文化名城"等方面的应用与发展。这一研究对国内建筑设计进一步融合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主义从西方传入中国以来,国内建筑师不断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辗转徘徊,举步维艰。解构主义作为后现代的一种批判性思潮,对传统与现代的"主导"都提出质疑。文章试图从形式、材料、空间分析解构主义与中国传统建筑之间的适用性,归纳并总结解构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建筑设计中传统语意表达的影响和对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化转型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周蓓  谷岩 《华中建筑》1997,15(4):121-122,127
计算机辅助仿古建筑设计周蓓,谷岩CAD技术在建筑设计已普及,它不仅能绘制高楼大厦,对构件形式独特的中国传统建筑也能进行精确的绘制设计。我们参加马来西亚中华商厦仿古建筑的工程设计中,对勾栏和屋顶等施工图亦采用CAD进行设计。现将这一创作性绘制过程叙述如...  相似文献   

5.
钱锋 《南方建筑》2014,(6):27-33
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中国通过各种途径逐渐受到西方蓬勃兴起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影响,其主流的"布扎"教育和设计体系也在发生相应转变。文章以40年代后期受教于实施"布扎"体系的之江大学建筑系、50年代初活跃于建筑设计领域的建筑师和教育者黄毓麟(1926-1954)的设计作品为例,分析他在探索现代建筑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论文一方面剖析"布扎"体系在黄毓麟作品中所呈现的基本特征,揭示该体系的本质和核心思想,另一方面考察西方现代建筑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对于"布扎"教育体系背景的建筑师产生影响,并进而阐述这些思想对于"布扎"体系本身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建筑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其传授的建筑设计工作方法,包括设计价值观、设计的操作程序、设计媒介运用以及语言描述体系。文章讨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设计方法,包括作为中国建筑教育传统主体的"布扎"形式主义方法,20世纪90年代从苏黎世移植到东南大学的"现代建筑空间设计方法",以及2000年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发展的"建构设计方法"。这三种方法的演绎尽管属于个人经验,但也部分反映了中国建筑教育过去30年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李云川 《山西建筑》2014,(26):18-19
对木结构的中国传统建筑及以石材为主的西方古代建筑进行了介绍,探讨了两种建筑的形式,并从文化内涵、世界观的角度入手,深入分析了中西方建筑在设计思维上的差异,指出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要注重文化传统和设计思维的传承,以营造出更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相似文献   

8.
悬鱼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极具特色的装饰构件,不仅具有极强的实用功能,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该文对悬鱼构件的起源进行了分析,并以悬鱼构件的地域性差异为切入点,通过对豫东地区的实地调研考察,分析该地民居、文庙建筑、陵墓建筑等传统建筑中的悬鱼构件的特殊样式、材料以及寓意,并对悬鱼构件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做了简要探索。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审美思维模式的比较,以及对中国"主体性、意念性、浑整性"三种传统审美思想特点的阐述,分析和阐释了这种思维特征在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环境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和运用,实证了其在传统建筑空间营造中的广泛存在性,同时论述了传统审美思维在当今建筑设计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赖德霖 《建筑师》2009,(6):55-64
“文法”和“词汇”是梁思成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和中国风格建筑创作思想表述中的一对概念。他不仅用它们来说明中国建筑法式与结构构件和造型要素之间的关系.还由此发展出其中国风格建筑创作的方法,即”建筑可译论”。因此这对概念可以说是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研究与中国风格建筑设计理论的原点.在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将两个概念置于梁所受的学院派建筑教育背景中进行考察。作者认为这项研究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梁的《营造法式》研究.他在1935年所编纂的《建筑设计参考图集》和在1950年代所提出的“建筑可译论”思想的理论基础.还可以进一步厘清学院派建筑教育对中国的影响.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揭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许多“中国风格”建筑的设计方法论本质.从而贡献于中国的建筑学术史以及建筑设计思想史。这是因为.在作者看来.无论是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古典复兴式建筑.还是1950年代“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新创作.甚至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古都风貌式”以及所谓的“欧陆风格”设计都有着相同的方法论来源,这就是法国巴黎美术学院的“构图”与“要素”设计理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虽然在时间和地域上相距甚远,但在建筑意匠、营造理念与技术措施上却有着共通之处。本文以类比的方法分析和梳理了二者在形式与功能取向、结构与技术、装配式的建筑理念以及建筑的整体性等方面的相同与相似点,提出了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出发解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的可行性及具体方案,继而总结了可供中国当代建筑借鉴的基于类型学设计方法的建筑创作途径。  相似文献   

12.
汪妍泽 《建筑师》2023,(4):95-102
1950年代,全国工业化浪潮带来的建造技术的进步把一度与西方现代建筑脱节的“中国建筑”重新拉回了国际语境。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中国本土文化的独特性,显然答案不再是刻板的地域保护主义或是激进的民族主义。中国建筑设计开始在建筑本体之外找寻突破固有形式观念的基点。随着设计研究带来的建筑认识论的更新,“中国建筑”的文化性特征再次被重新定义。研究聚焦1950—1980年代间中国建筑设计及教学实践,以两次全国建筑设计竞赛为起止点,解析新中国语境下地域建筑观念的重塑过程,着重分析设计方法中地域理念的外显特征,并以南京工学院教学实例探讨从形式到理念这一承转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隐喻主义是西方后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之一。虽然后现代建筑思潮已经褪去,但隐喻主义思想及其方法在今天的建筑设计实践中仍然有其生命力。因此,有必要对暗含着隐喻主义脉络的"建筑形式隐喻"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文章从隐喻的概念辨析着手,进而阐明建筑形式隐喻的概念及其发生的三要素:本体、喻体、解体。之后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建筑形式隐喻形成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及其解读机制,分析其感知特点以及影响因素,从而为探讨建筑形式隐喻现象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4.
赵秋阳  梅洪元  王征 《华中建筑》2010,28(11):17-19
在当前建筑设计蓬勃发展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过分关注形式与技术的建筑日益凸显其弊端。传统精神文化丧失,情感世界的空虚愈加严重。博览建筑的创作实践也普遍存在浮躁的心理。博览建筑不仅跳出了兼顾城市肌理的"桎梏",更成为了景象化的标志性建筑。该文试图阐释现象学方法与博览建筑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现象学方法得以介入博览建筑设计,使其摆脱形式和技术至上理念的影响,真正地创造出关注使用者感受,反映建筑功能、兼顾城市空间形态的博览建筑。  相似文献   

15.
以建筑设计创作的方法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古代建筑以及对中西建筑文化进行7个方面的横向比较,探计"源远之史"、"他山之石"给予建筑创作的启示,也即揭示建筑创作源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新建筑》2021,(2)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建筑界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建筑思潮和西方战后多元现代建筑思潮影响下,发展了现代模仿传统建筑的设计方法,并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这一复杂历史背景下的设计方法探索,延续了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中"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的二元要素特征,发展了民国时期"新民族形式",与密斯晚期风格、典雅主义、粗野主义、日本新传统主义等现代建筑设计流派产生紧密联系,是台湾现代建筑纳入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框架的重要途径与表征。  相似文献   

17.
纪念性建筑的建设日渐成为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先锋,文章从城市设计的思维出发,剖析了国内纪念性建筑设计丧失"城市性"的缘由,并从选址、形式、功能、空间四个层面上对城市思维下的纪念性建筑设计策略进行探讨,为相关的纪念性建筑实践提供了理论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得州骑警”与“九宫格”练习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雷 《建筑师》2007,(4):40-49
在现代建筑设计和教学思想的发展中,20世纪50年代的"得州骑警"重新回顾现代建筑空间形式的基础,探索系统的教授现代建筑的方法,形成了以"九宫格"练习为代表的,现代建筑设计与教学的新的学科规训基础。在"得州骑警"对现代建筑设计与教学的研究中,20世纪20年代的"多米诺"结构和"空间构成"这两个现代建筑的重要图式为其界定了办学背景,以柯林·罗为代表的战后形式主义研究则展开了对单纯功能主义设计方法的批判。在这些基础上,相继在画家斯路茨基和建筑师海杜克等人的工作室中,逐渐由抽象形式到具体建造,发展出"九宫格"练习,和一套"装配部件"式的设计方法,并与"建筑分析"练习、"方盒子"练习等一起,开辟了战后现代建筑设计与教学的一个重要源流,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安顺屯堡民居建筑结构主要分为木质结构、石头结构以及石木结构三种类型,不同材料的房屋构件有着其特定的构成形式。为了更好地探讨屯堡民居建筑结构的装饰艺术,文章介绍了传统民居装饰构件的起源和形式,探究了屯堡民居建筑结构装饰样式,以期为安顺屯堡民居建筑研究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20.
比较之下的中国传统建筑窗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淑英 《山西建筑》2009,35(14):48-50
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窗户功能性、装饰性和变化形式及其装饰纹样等方面的分析,并和西方传统建筑窗式比较,发现和西方建筑窗户的细节有诸多差异,其中体现了渊源不同的深远文化内涵,以使人们更清晰的认识民族、地域的差异对传统建筑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