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春曼 《装备制造技术》2013,(8):107-109,117
为了研究列车车厢地毯散发VOC扩散状况,采用多组分和动网格耦合计算方法,分析车厢静态时VOC的扩散规律,及车辆运行和通风模式对VOC在车厢内扩散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毯散发的VOC向上和向侧边扩散,VOC向上扩散明显快于向侧边扩散;动态边界加快VOC在车厢内的扩散,在较短时间内使VOC扩散至整个车厢;不同进风速度对VOC扩散产生影响,随着进风速度增大,VOC在车厢内各方向上扩散波动增大。  相似文献   

2.
如何提升客车内空气质量是整个汽车行业都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客车内零部件及材料进行VOC溯源分析,建立了车内零部件及材料VOC贡献率管控清单。提出VOC管控方案并对其效果进行了验证,包括原材料及生产工艺改进、低VOC散发材料的应用、行李架及座椅自然通风散发及加热烘烤散发的效果对比。对管控清单内的零部件及材料实施VOC管控方案后实现了客车内VOC的降低,由此证明这套零部件及材料VOC管控方案可以有效的提升客车内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汽车车门内护板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乙醛和二甲苯的散发量超标问题,从车门内护板的各子结构分析了污染物的来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零件散发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车门内护板中的上下本体造成了乙醛、二甲苯超标,进一步分析得知上下本体中聚丙烯粒子中添加的抗氧化剂与聚丙烯的降解对车门内护板二甲苯和乙醛的贡献最大。通过更改抗氧化剂和调整注塑温度使车门内护板满足VOC性能要求,且车门内护板的成型工艺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某款小型SUV车内空气质量VOC进行检测及分析,找到了从设计源头提高车内空气质量的方法。从TOP零部件的4M信息入手,以门板VOC整改为例进行分析,识别门板各子零件的材料和工艺,查找VOC主要挥发源并进行逐级验证,并形成组织记忆力,总结出零部件开发过程禁用材料清单,指导低VOC零部件的生产,以达到提升车内VOC质量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5.
汽车内饰材料选用不当会在车内产生有害气体,危害司机和乘员的健康。为了提高行车舒适性,降低行车噪音,文章基于双组分新型聚氨酯泡沬材料在汽车降噪上的应用,通过检测改材料的散发四项和VOC检测数值,确定其应用性。改材料是在聚丙烯PP/PE-TD20的基础上,用5%无机多孔页岩蛋白石粉代替5%滑石粉。通过分析检测结果得出该材料散发四项和VOC检测数值均较低,可有效阻断噪音在车身空腔内部的传播,降噪效果达到了预期要求。  相似文献   

6.
对5种典型汽车内饰材料聚氯乙烯(PVC)表皮、座椅发泡材料、塑料粒子、橡胶密封条、真皮材料进行了长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气味散发趋势研究。结果发现,PVC表皮样块、塑料粒子、橡胶密封条样块在低温密封保存方式下,在半年时间内气味等级波动小,其气味、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关键气味物质等含量相对稳定,对各气味物质不同时间的测试结果与首次定级参照结果进行t检验,无明显差异(P> 0.05),同时对不同时间的测试数据(含气味、TVOC和气味物质含量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无明显差异(P> 0.05),可作为气味VOC参照样块批量生产;发泡样块和真皮样块即使在低温密封保存方式下,半年内气味稳定性相对较差,这跟其样品均匀性和制作工艺的复杂性是息息相关的,不适合做气味VOC参照样块。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汽车感知质量,降低汽车内饰件气味散发,文章从重点汽车内饰零件的气味评价方法、产生原因出发,提出内饰零件在生产工艺及质量管理方面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介绍顶盖零部件VOC检测的必要性,国内外常用的零部件VOC检测方法;选取国内外知名的5家顶盖生产厂商,对不同厂家的顶盖样片进行VOC检测,考察烘烤对样件VOC的影响,考察内表面喷油漆对顶盖VOC的贡献率以及考察喷漆件烘烤后的效果,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一定的试验结论。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改性聚丙烯(PP)注塑件在不同注塑温度和衰减时间下气味、VOC的变化规律,寻找降低PP注塑件气味、改善VOC水平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准确测量汽车舱内装饰材料散发VOC的分布情况,自主研发了一种轿车座舱内气体污染物测试的取样模拟舱。检测舱需要对外密封,实施测量空间分割,这面临一些矛盾,将TRIZ理论引入求解这些矛盾,分析存在的冲突,并将冲突标准化,在TRIZ矛盾矩阵中找到对应的解决原理,获得解决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1.
车内空气污染可以追溯至汽车内的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VOC)。行业内的零部件级管控一般采用袋式法VOC试验。袋式法VOC试验有背景低、准确度高、成本低等优点,但其试验过程较为繁琐,一直是业内存在比较普遍却无法忽视的问题。利用PLC控制设备和控制程序,设计一种零部件VOC试验的自动采样的装置,通过该装置的自动充气与抽气代替人工准备工作及人工采样操作,把繁琐的试验准备过程用自动化工作代替,把不同人员的操作时存在的细微差异通过装置的自动化操作消除,从而提高该试验准备过程及采样过程的一致性和试验效率。最后,通过该自动采样装置对某零部件的实样VOC检测与结果分析,验证了该装置和控制程序设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将整车拆解为零部件总成,通过测试其VOC数值,找出影响VOC的关键零部件总成。通过提升关键零部件总成的VOC,以达到提升整车VOC的最终目标。测试结果表明:用整改过的零部件装车,整车VOC各项数据较整改之前都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满足GB/T 27630的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各界对车内空气质量关注度提高,政府主管部门对车内VOC管控的力度加大,汽车制造厂商也在加大车内空气质量改进力度。车内空气质量是由汽车内各种内饰件材料的VOC含量决定的。麻纤维板是一种使用广泛、低VOC环保型汽车内饰件材料,研究了天然麻纤维板VOC的来源,并提出减少麻纤维板VOC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从汽车低VOC材料中国专利申请情况着手,对车用低VOC材料中国专利申请点和申请量分布进行了分析,以便汽车行业VOC管控人员和材料研发者了解目前汽车低VOC材料研究进展,进而开展针对性的管控和研发工作。  相似文献   

15.
采用离子分子反应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与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对放置不同吸附材料的整车及含额定挥发物质的采样袋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净化效果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吸附材料活性炭纤维布和硅胶吸附垫对整车VOC都具有净化作用,净化6 h,活性炭纤维布对苯系物净化效果较好,硅胶吸附垫对醛类净化效果好;同时16 h内两种材料对额定VOC挥发物质都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VOC含量、气味和综合力学性能的表征,研究低VOC、低气味聚丙烯复合材料的3种制备方法。结果表明:添加无机吸附剂和水母粒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复合材料的VOC含量和气味性,但改善效果不明显,且无机吸附剂的加入会导致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下降;雾化工艺显著降低了复合材料的VOC含量,材料的气味性也得到明显改善,且经过长期储存后,复合材料的VOC含量和气味性并未发生明显改变,且雾化工艺并不影响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7.
选取不同内饰开发方案的A、B两款车型作为研究对象,测试了两款车型在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的整车气味和VOC相关数据。结果表明:不同车内内饰配置的车型,整车气味、VOC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也有不同,某一车型是中间两周气味最差,而另一车型则是中间两周的气味最好。通过分析整车气味和TVOC、苯系物、醛类物质的相关性,找出了整车气味与TVOC的正相关性,但苯系物和醛类物质与整车气味的相关性仍未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8.
由于其属性与柴油的相似性以及在废气排放和生物降解方面的有利特性,生物柴油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为了更好地了解生物柴油,本研究将探讨与普通柴油相比,生物柴油混合燃料对柴油机废气中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的影响。每种燃料依据美国的瞬变周期协议以0-80,000km行驶里程为周期进行几次废气排放测试。通过使用热脱附管收集稀释废气中VOC样品,然后由GC/MS(质谱仪)系统分析。在B20和柴油燃料中,分别识别并量化出22种和47种化学物质。整个VOC排放量在B20燃料和柴油中的范围分别是32.4-71.6mg kW/h和49.6-183.7mg kW/h。个别的VOC排放范围是0.1-29.8mg kW/h(B20)和0.1-93.6mg kW/h(柴油)。就危害商数方面而言,个别VOC健康风险在B20燃料和柴油燃料中的范围分别是0.01-1.13和0.01-22.79。B20燃料具有低得多的VOC排放量,平均减少了61.2%;相应地,VOC的潜在臭氧总量较低,减少了64.0%。另外,B20燃料也显示出健康隐患方面的降低。因此,就VOC排放而言,柴油机使用生物柴油比较有利。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基料、无机填料、增韧剂、润滑剂对尼龙6(PA6)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VOC的影响,得到一种高性能低VOC的PA6复合材料。结果表明:以PA6 IM为基料、滑石粉为无机填料、EPDM 3092M为增韧剂、E525为润滑剂的尼龙6复合材料,具有高性能、低VOC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散热器是汽车水冷发动机冷却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其作用是将发动机水套内冷却液所携带的多余热量经过二次热交换,在外界强制气流的作用下将高温零件所吸收的热量散发到空气中的热交换装置。因此,冷却系统中散热器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汽车发动机的散热效果及其动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