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云南省具有民族文化丰富多样、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生物品种丰富、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石林彝族自治县的7镇1乡位于云南旅游的中心位置,是滇中旅游区的重要支撑地之一,具有广大的客源市场.石林旅游资源具有雄厚的农业资源、独特的地貌特征、灿烂的民族文化等优势,同时也面临景点分布较散、空间布局无序;空间资源利用混乱;文化内涵体现表象化;旅游模式单一等问题.笔者结合石林旅游资源优势提出相应的旅游规划策略,即①确定借势发展、民族文化驱动发展、错位发展、政策联动等发展思路,打造独特风格的乡村旅游产品;②调整规划布局,整合旅游资源,通过区域间游线组织形成"一环四区"的旅游空间布局结构,"一环"是以石林大道、九石阿旅游专线及其他公路形成的旅游环线,"四区"是城郊"休闲农家"体验区、度假休闲娱乐区、民族文化体验区、户外休闲运动区;③拓展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为游客创造体验环境;④开发多元旅游模式,满足客源市场多样化需求.笔者希望通过对石林旅游资源规划的完善,可探索出更适合当地发展的旅游规划路线,提高当地旅游产品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浅析旅游规划中旅游产品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旅游产品的涵义,有针对性的介绍目前旅游规划中的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并进行了简要评价,通过对陕西旅游产品开发的设想和思路,提出了确定陕西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盐城市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经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旅游业作为盐城市的第三产业自90年代以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盐城旅游线路的开发与规划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对盐城旅游交通、旅游线路的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对盐城旅游线路的设计与规划提出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旅游参与度的角度比较分析了居民对登封武术修学旅游社区经济和社会影响的感知情况.结果显示,登封居民主要通过自产自销的服装器材类批发参与当地武术修学旅游.影响评价方面,登封武术修学旅游的社区经济影响显现,但不均衡性感知弱;社会影响积极,有利于弘扬武术文化;改善基础设施,负面影响小;另外,受益于旅游的居民正面影响感知多.可以认为登封武术修学旅游对社区的影响,特别是经济影响,带动力度不大,受益规模小.据此,政府应加大武术修学旅游产品,特别是延伸产品开发;引导市场需求;规划参与场所等.  相似文献   

5.
旅游影响研究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外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也是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实施的一种保护.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以四川成都黄龙溪古镇和洛带古镇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就当地社区居民对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经济影响的感知与态度进行了研究,并比较分析了两个古镇居民的感知和态度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引入边缘效应理论,界定了乡村旅游规划中边缘区与边缘效应的概念、内涵,指出乡村旅游规划应重视边缘效应,并以临潼区乡村旅游规划实践为例,从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层次深入探讨了乡村旅游规划中边缘效应的挖掘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7.
旅游项目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国内时旅游项目规划过程的研究包括前期的策划和后期的规划,且侧重前者;国外则没有严格的策划与规划之分,但规划内容中也都包含了策划研究.旅游项目策划的基本理论为旅游心理学、可拓策划学、价值工程学、循环经济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等;方法有比较法、逆向思维法、调查研究法等.规划的方法有公众参与法、SWOT分析法、情景规划法、外部因素分析法、地理信息系统法、可持续法等.综述表明,旅游项目作用已得到共识,规划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区别在于国外旅游项目规划方法更注重公众参与、可持续,并注重将这些方法落实到具体实践上;而国内目前还停留在理论认识上,还处于实践的初步实行阶段.  相似文献   

8.
历史名人旅游资源极具开发和研究价值,它既能再现名人精神与风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如何以旅游目的地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为基础,发掘深层次人文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提升旅游形象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拥有丰富历史名人旅游资源的广西临桂县为例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探讨休闲理论的基础上,从休闲的视角出发,对千山文化旅游产业带开发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相似文献   

10.
西南地区具有特殊的山地地理环境,如何行之有效的进行旅游房地产的开发,并且维护好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是当前西南地区房地产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主要分析了西南地区发展旅游房地产的前景、所存在的问题,并对西南地区如何发展旅游房地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从乡村旅游资源的概念入手,分析了陕西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对其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从而对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7个主类进行类型结构及数量、质量评价,并从乡村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角度,对其分布组合进行评价.总结了陕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与优势,认为旅游资源总量丰富、类型多样、级别较高;乡村人文旅游资源占有绝对优势,具有开发潜力;民俗文化类人文旅游资源突出,地域分异明显;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地域特点;资源组合状况良好,各资源区特色突出.以期为陕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5.12"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四川旅游资源遭受了巨大的破坏与损失,震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成了研究热点.本文基于旅游地质资源调查与评价,分析研究了川中大峡谷的形成原因、景观价值,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川中大峡谷主要的旅游地质资源进行科学的评价,为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做出了引导.  相似文献   

13.
区域旅游规划系统是一个开放复杂巨系统,如何实现区域旅游规划高效化、智能化、科学化一直是区域旅游规划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运用综合集成思想及技术,通过系统定性问题、系统分解、建立模型、资源集成、系统分析、系统综合、综合集成设计等一系列步骤完成了对区域旅游规划系统综合集成.集成后的区域旅游规划系统具有数据录入、存储、管理、输出;规划分析;辅助决策;规划实施、监测、及反馈等功能,并且是一个人一机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专家体系、信息与知识体系以及计算机体系与区域旅游规划有机融合,高度智能化的区域旅游规划系统.综合集成技术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使得区域旅游规划工作更加科学化、高效化、智能化,对我国区域旅游规划思维创新、规划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运用NMDS方法研究了福州市居民对福州市旅游景区的认知.通过空间定位图分析发现,在居民的认知中福州市10家旅游景区被聚合为3个组群:自然风光类旅游景区组群、人文风貌和自然风貌旅游景区组群、海岛风光旅游景区和博物馆旅游景区组群;在当地居民对旅游景区的感知情况方面,有4家旅游景区的感知率小于60%;在到访情况方面,旅游景区到访率只有3家大于70%,有2家介于35%和55%之间,有5家小于30%.通过特征属性和旅游景区之间的配适分析与水平距离分析发现,居民对前2个组群的评价较高,对后1个组群的评价较低.据此提出了福州市旅游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皖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为更好地促进当地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与传承发展,从战略的高度来统筹皖北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规划,本文在分析皖北历史文化资源概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皖北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内外条件进行阐述,结合皖北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现状,尤其是在对未来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时,提出本地城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克拉玛依市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及在开发旅游的过程中存在的不利因素,最后提出了加快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指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分析了乡村旅游在产业模式、管理体制、资金来源和从业人员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指出其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由此从旅游规划、企业管理、金融财务、实用性就业技能方面对乡村旅游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需求,并就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形象驱动时代,鲜明独特的形象定位已经成为旅游城市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作为川西重要旅游节点的雅安,在旅游形象定位上的摇摆不定,已成为困扰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在分析雅安旅游形象定位现状、竞争对手以及游客感知形象调查的基础上,对雅安的旅游形象进行了再定位,提出"西部体验乐园"的整体旅游形象,并针对各目标区域市场,构建了系列化的体验主题,最后对雅安新形象的推广提出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以具有典型意义的河北省曲阳县羊平村为例,分析了曲阳县乡村民间文化旅游概况,阐迷了其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旅游业已经获得一定发展的优势,也总结了其道路绿化不足、环境污染严重、高层次人才缺乏、小型商品开发不足的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该以商旅互动、立足文化、动态参与、系统规划、统筹兼顾等原则指导乡村民间文化旅游的开发设计,并总结了相关发展战略.针对羊平村,从环境建设、石岗雕刻公园休闲区设计、黄石广场功能区设计、乡村旅游商品设计方面展开了重点建设项目探讨,以期能对我国民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的内涵,认为旅游业作为低污染行业,可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分析了低碳经济对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