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杜诗详注》中有大量对杜甫七言律诗的批判,认为杜甫七律在格律上失粘、重复,语言拙俗,章法上缺少开阖之致。这些不足,与七律这种体式正在从草创走向成熟的这一历史过程等原因相关。历来对杜甫批判声音极少,这些批判应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六朝门阀士族家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探讨琅邪王氏家族在六朝时期的文学传统,对王氏子侄在两晋南朝的文学创作情形作了概括性梳理介绍,并阐释其创作在山水文学的发展、诗文声律的探索及推动南北文风融合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而尚文的社会风气及尚学的家族教育是王氏家族文学传统世代延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杜甫有151首诗歌中出现了"暮"字。由"暮"字所组成的意象深刻的反映了杜甫敏锐的时间观念和清醒的生命意识。强烈的迟暮之忧成为了杜甫生命中一个重要的符号,对岁暮的焦灼又让他的诗歌始终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苍凉。然而杜甫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又让我们从暮色看到了一丝希望。  相似文献   

4.
论江淹在赋体文学上的继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朝时代的辞赋大家江淹是处于元嘉文学向永明文学过渡时期的一位重要作家。他善于学习和借鉴前代赋家的创作经验。转益多师使他的辞赋创作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创新,成为六朝赋体文坛上一流的大家。  相似文献   

5.
《哀江头》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被叛军羁押长安中所作,其艺术与思想水平均达到很高境界,是杜诗中的精品。并谈论此诗,多从其马嵬诗开山之作的角度对其文学史意义进行分析,至其中贵妃形象的象征意义,其与杜甫平生“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之关系,则少有涉及。本文试图通过上述角度对杜甫此时的心路历程,本诗的艺术手法与情感特征,进行分析,期借此探寻“安史之乱”后,杜甫具体表述。  相似文献   

6.
李白和杜甫作为文学史上了两颗"双子星",他们之间的友情和隔阂成为研究者热衷的话题。文章从杜甫对李白解读的心路历程做了深入探究,集中于杜甫对李白的形式崇拜、人生境遇的感悟、精神上的契合和对李白诗作的接受和发展四个方面分析,探讨杜甫和李白如何在诗品、友谊、人格追崇和心灵共鸣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简要分析了杜甫在株洲所写的十首诗的内容.通过考证,确定了这十首诗的写作时间、编次和地点,订正了前人和今人对这十首诗理解上某些错误.对杜甫湖湘、株洲诗作进行了评价,并说明研究杜甫湖湘、株洲诗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短信文学兴起之成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短信文学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的文本形式,它既继承了传统文学的一些基本因素,同时也具有当下流行的大众文学的诸多特征。从文学、科技、商业等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来探究短信文学兴起和流行的原因。短信文学是在大众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而成的文学幼苗,是科技催开的文学之花,是商业与文学联姻的产儿,是人们在短信平台上的话语狂欢。  相似文献   

9.
杜甫在株洲作诗的时间、编次、地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分析了杜甫在株洲所写的十首诗的内容。通过考证,确定了这十首诗的写作时间、编次和地点,订正了前人和令人对这十首诗理解上某些错误。对杜甫湖湘、株洲诗作进行了评价,并说明研究杜甫湖湘、株洲诗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代"诗圣",杜甫在诗歌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对杜甫诗歌的研究也是从古至今,层出不穷。从篇章结构、音调变化、写作手法、修辞手段等四个方面对杜诗绝句艺术特色进行了简要解析。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和王阊运分别为晚清宗宋诗派和汉魏六朝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在诗学对象的选择和诗歌功用的看法上有较大差异,但在诗歌创作方法的理论建构、《文选》经典地位的接受和唐宋诗歌的批评等方面则存在诸多共同点。两者诗学思想之异同,不仅反映出传统诗歌领域不同诗歌流派之间的关联,同时亦再现古典诗歌功用之争,即治世还是治心、政治教化还是言情审美。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20世纪20、30、50年代各学者对翻译标准论述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严复的“信、达、雅”翻译三原则对中国翻译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以及网络传媒的爆炸式影响力催生了一大批网络流行词汇的产出与流行,而"土豪"作为新近流行词汇被高频度提及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社会大众微妙的心理状态。本文以"土豪"一词为主要研究样本,在探讨其表现特征背后动态建构过程的同时,进行符号互动论视域下的"土豪"行为成因反思。  相似文献   

14.
土家人是巴人的后裔,其中经历了由巴而蛮(武陵蛮、五溪蛮),由蛮到土的民族演变过程。刘禹锡在被贬朗州、夔州期间接触了不少土家人,因此,其乐府诗创作的内容、形式、艺术风格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巴人土家族民歌的影响,这使他的乐府诗创作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为后世诗歌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杜诗"诗酒"与"诗筵"角度入手进行研读与赏析,发现杜诗里不但有一股浓烈的酒香,还有许多美食的描述和记录。为此,笔者在研读杜诗的基础上,以唐时御席、华筵以及民间清宴、家宴等席谱为线索,并根据西蜀饮食文化特色和古今宴席特点,与川中有名川菜烹饪大师合作,再现杜诗中当年的美味佳肴,最终探索与设计出了一套完整的"杜甫诗宴"。  相似文献   

16.
考证了杜甫与房琯布衣之交的可能性,考论了杜甫去成都赴梓州的原因;考证了杜甫入严武幕府的具体时间;对杜甫离蜀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理解和推测。  相似文献   

17.
《史记》未提徐福到过慈溪,地方志也未记载徐福在达蓬山下海。至于秦渡庵东渡 庵的名字,凭老农之口不足为据。而从所谓“秦渡庵岩画”上刻的字迹来看,说的不是徐福 东渡却与佛教有关。  相似文献   

18.
对音韵的探索和诗歌创作中平仄变化的运用,可视为诗歌律化进程的起点。对汉语声韵的最初探索与东汉末年的佛教传入有关,同时在东汉文人的五言诗创作中,出现二、四字异声现象,这是汉代诗人将汉语音韵的研究所得运用于诗歌创作实践的表现。魏晋之际音韵研究日趋成熟,五言诗的创作中出现大量律句、律联,显示出魏晋诗人对声律的关注和在创作中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沈佺期和宋之问除了在诗歌格律方面的贡献外,对初唐诗歌的创作技巧也多有发展。沈、宋摒弃齐梁以来堆砌浮艳的风气,注重语言锤炼,以精炼朴素的诗作给初唐诗坛带来清新之风,并在立意取境、谋篇布局、意象选择等方面也颇具巧思,加之充盈的情感内蕴,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表现出对律体创作技巧的全面掌握,为唐诗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隐逸诗和古典园林是士人隐逸文化的组成部分。魏晋时期,隐逸诗和古典园林作为士人隐逸思潮的载体而兴盛。这期间,隐逸诗由游仙、招隐等题材逐步转向山水、园林题材,而士人园林的勃兴也反过来影响到隐逸诗创作意境的开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