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塑性弹性体由于兼有塑料和橡胶的特性。被誉为“第三代合成橡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电线电缆方面.热塑性弹性体因具有良好的耐候性、低温柔韧性、尺寸稳定性及设计灵活性而制作成各种精细的产品。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无卤阻燃热塑性弹性体多采用三聚氰胺尿氰酸和磷酸酯复合阻燃剂、无机镁铝阻燃剂等制备而成,前者加工性能差,且易发生迁移;而后者以牺牲弹性体的柔韧性为代价。大大限制了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采用膨胀型阻燃剂生产无卤阻燃热塑性弹性体.可在获得优良的阻燃性能的同时。基本保留热塑性弹性体的特塑性,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2.
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性能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热塑性聚酯弹性体性能特点 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作为热塑性工程塑料较新的成员,完美的结合了橡胶的弹性,工程塑料的强度及热塑料的加工特性.区别于传统弹性体(TPE),聚酯弹性体(TPEE)拥有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3.
采用丙烯酸酯单体与聚氯乙烯(PVC)通用树脂共混,通过原位聚合反应制备PVC基热塑性弹性体。研究了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的用量、丙烯酸酯橡胶的种类及用量对PVC基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动态力学性能以及加工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DOP用量的增加,材料的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加,而拉伸强度呈现下降趋势,每100份PVC树脂中DOP用量为50份左右时,材料的拉伸强度出现最小值。同时,实验所使用的丙烯酸酯橡胶玻璃化转变温度(Tg)越低,所制备的PVC基热塑性弹性体的断裂伸长率越大,加工流变性能越好,而材料的拉伸强度越低。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在PVC中加少量弹性体可改善硬质PVC的冲击强度。PVC中加入数量较多、起耐久增塑剂作用的弹性体如丁腈橡胶(NBR)后,可作电线、电缆绝缘、与食品接触的材料和油槽内衬等。NBR硫化前加入少量PVC可改善硫化胶的耐臭氧、耐热老化和耐化学品性能。弹性体与PVC共混,除了提高耐化学品、耐臭氧、耐热老化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经过复合增容的PVC/POE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与性能,通过CPE,NBR两种增容剂配合使用,考察协同效应,对非极性橡胶在极性树脂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借助于DSC,SEM对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动态硫化的方法,有利于提高热塑性弹性体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与聚烯烃、工程塑料和弹性体共混改性的研究进展现状及其应用。热塑性聚氨酯有耐老化性能差、阻燃性差、加工性能差、成本高等缺点,经共混改性后,一般都可降低成本,改善加工性能;热塑性聚氨酯既可增韧改性聚丙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聚甲醛等;而且它和氯化聚乙烯及聚氯乙烯共混可有效改善其阻燃性能和耐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7.
嵌段聚醚—聚酯共聚物是较新的一种材料,属于热塑性弹性体一类。它具有硫化弹性体的许多物理特性,如耐冲击和低温挠曲性。它还可以采用通用热塑性塑料的设备和工艺进行加工。在工业发达国家中,人们对热塑性弹性体的兴趣越来越大。1981年热塑性弹性体的消耗量约为2.5亿磅。这类材料的年增长率约为15%,到九十年代中期,估计该材料的生产能力可达到近10亿磅/年。  相似文献   

8.
动态硫化粉末NBR/高聚合度PVC热塑性弹性体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粉末NBR(PNBR)高聚合度PVC(HPVC)为主体材料,考察了NBR的凝胶含量、硫化体系和加工条件对动态硫化PNBR/HPVC热塑性弹性体(TPE)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非交联型的PNBR和酚醛树脂硫化体系,TPE的力学性能最好,最佳硫化温度为170℃。  相似文献   

9.
热塑性弹性体由于具有橡胶的高弹性和树脂的良好加工性能从而越来越广泛的得到了应用,以手机天线模具为例,通过实验探索并揭示工艺条件对聚氨酯和聚烯烃共混物这两种热塑性弹性体注塑特性影响,为热塑性弹性体注射工艺的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PVC血袋是指用于人血及其成分的采集、分离、贮存和输注中使用的塑料袋。血袋用材料也是以增塑的PVC为主,也可采用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材料。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和临床经验及数据的积累,第一代PVC输、贮血产品在弹性、耐迁移性、挥发性、耐低温性及高温消毒方面性能的不足,限制了一次性医用器具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材料内在的因配方组成引起的化学、生物性能的变化对血液及血制品的影响,也渐渐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11.
邵氏(Shore)硬度50D或以上的挤出级硬T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材料加工温度范围窄,重结晶速率快,因而难于实现工业化生产,限制了其用于制备管材。  相似文献   

12.
PVC/NBR并用非硫化型热塑性弹性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用国产聚氯乙烯树脂、丁腈橡胶为主体材料制造非硫化型共混热塑性弹性体的方法,并考查了PVC/NBR的共混比、混炼工艺、填料、防老剂等对热塑性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一种用透射电镜研究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的制样方法,其与传统方法的不同之处是在染色前先用具有双键的溶剂将试样溶胀。此制样方法对于完全硫化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是有效的。研究结果证实了SBR/BR/LDPE完全硫化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是以塑料为连续相,交联了的橡胶颗粒为分散相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4.
热塑性弹性体是一类具有橡胶的力学性能及使用性能,又可按热塑性塑料进行加工和回收的材料。该材料在塑料和橡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热塑性弹性体硬度介于橡胶和塑料之间(如图1)。1山都平TMTPV热塑性硫化弹性体应用热塑性弹性体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用量以10%~20%的年增长速度向上递增。热塑性弹性体具有3大特点:  相似文献   

15.
热塑性弹性体自从十几年前出现以来,全世界的总使用量已达20多万吨。据认为,这些热塑性弹性体的60%用于代替硫化橡胶。热塑性弹性体由于加工设备投资少、耗能少、易实现自动化以及废料能够循环使用等原因,所以在经济上比硫化橡胶有利。  相似文献   

16.
PVC/NBR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的形态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力学谱仪和测定凝胶含量等方法,研究了动态硫化的聚氯乙烯/丁腈橡胶40(PVC/NBR-40)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的形态结构,并探讨了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共混物的性能决定于动态共硫化时形成的凝胶含量和凝胶组成。为了达到良好的综合性能,凝胶含量应大于60%。PVC/NBR-40是单相的共混体系,动态共交联增加了PVC与NBR分子链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使两种聚合物混合的均匀程度增加。本文提出了此材料的结构模型,指出动态硫化PVC/NBR-40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是一种新型的热塑性半互穿网络聚合物材料。  相似文献   

17.
美国杜邦公司(Du Pont)在欧洲生产了三种新型热塑性聚酯弹性体,名为Hytrel G-1074,Hytrel G~4774和Hytrel G-5544。这些新的热塑性弹性体的加工性能得到改进,在挤出条件下可以有较大的空间,在注射成型时周期缩短。这些品种的热稳定性较高,耐老化性能更好,其肖氏硬度分别为40D、47D和55D,对于热塑性弹性体来说属于低等到中等的硬度范围,这样的硬度使现有市售产品的  相似文献   

18.
NBR/PFPA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得耐热油、高强度的油封材料,我们采用机械共混方法制备了NBR/PFPA-Ⅲ动态硫化热塑性弹性体,并研究了其返炼加工特性。结果表明,利用密炼机制备的热塑性弹性体具有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和成型加工性能。经初步应用,使用效果良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采用机械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氯乙烯(PVC)/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共混物,进而通过与无机填料的填充复合,成功制备了PVC/TPU/高岭土复合材料,实现了PVC的增强增韧。探讨了TPU、热稳定剂、无机填料等对PVC/TPU共混材料力学性能和耐油耐溶剂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共混物的流变性能和热失重情况,并观察了共混物的断面形貌特征。结果表明,PVC/TPU/改性高岭土为80/16/4,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为8份,有机锡热稳定剂为3份时,综合性能大幅度提高:其拉伸强度比PVC提高了1.4倍,断裂伸长率提高了12.6倍,无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3.97倍,热稳定性和加工性能也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0.
以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聚ε-己内酯多元醇(PCL)及1,4-丁二醇(1,4-BDO)为原料,成功设计合成了聚酯型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合成条件:异氰酸酯指数R=0.98,温度60~70℃,反应时间1 h。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凝胶色谱等测试,确定了TPU中的硬段含量及化学结构。通过与聚氯乙烯(PVC)进行共混,评价了合成TPU对PVC的增韧效果,经力学性能测试、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了共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揭示增韧机理。结果表明,合成TPU与PVC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对PVC有良好的增韧作用,当m(PVC)∶m(TPU)=170∶30时,力学性能优于市售TPU牌号。合成的TPU随硬段比例增加,PVC/TPU共混物材料拉伸强度变化不大,断裂伸长率下降,而冲击强度大幅提高,实现了对PVC的增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