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稻田稗草对丁草胺和二氯喹啉酸抗药性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明确稻田稗草对丁草胺和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水平,利用盆钵法测定了广东佛冈、韶关、梅州等地共14个点稻田稗草对丁草胺和二氯喹啉酸的抗药性.[结果]对于丁草胺,惠州龙门稗草ED50值最大,为757.33 g a.i./hm2,相对抗性指数(RI)为3.4,说明龙门点稗草对丁草胺已产生一定的抗药性;对于二氯喹啉酸,所测定的14个稗草生态型对其未表现出抗药性.[结论]稻田稗草对丁草胺已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惠州龙门点抗性最高;稻田稗草对二氯喹啉酸未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2.
李拥兵  黄炳球 《世界农药》2001,23(3):41-45,25
1960年以后抗性害虫和病原微生物已大量出现,目前全世界大约有550种以上的害虫和150种以上真菌对农药产生了抗性。除草剂虽已使用了50余年,70年代以前未见有抗性杂草的报道,原因是杂草抗药性形成的速率慢于昆虫和病原菌,杂草多属高等植物,生活周期较长,世代交替要远慢于昆虫和病原菌,且繁殖率相对较低,种子的传播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另外杂草抗药性的发生还与除草剂的品种,单用或复配以及使用方法,耕种制度如作物的轮作或种植方式的改变及造成的生态环境的差异有关。自从Ryan于1970年首次报道,在华盛顿州西部发现北千里光(Senecio dubitabilis)对三氮苯类除草剂莠去津(Atrazine)产生抗药性后,揭开了对抗药性杂草研究的序幕。据1995-1996年国际抗除草剂调查,在42个国家和地区共发现124种杂草对一种或一种以上除草剂产生抗性,主要是对三氮苯类,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剂,联吡啶类,脲类及乙酰辅酶A羧酸抑制剂类除草剂产生了抗性。首例抗性稗草是在美国发现的抗莠去津稗草,此后在法国持续使用莠去津10年左右的玉米地里也发现其另一抗性生物型;在稻区,先后在希腊和美国阿肯色州发现抗敌稗的稗草生物型;而在西班牙南部也已发现有抗二氯喹啉酸(Quincloarc)和莠去津的稗草另在西班牙加里亚西亚省发现有抗西玛津的稗草生物型。而我国稻区稗草对丁划胺和禾草丹这两种除草剂表现出一定的抗性,使用丁草胺8-12年的地区其抗性比在1.27-5.43之间,在连续全盘禾草丹10年以上的地区,稗草对禾草丹的抗性比大于2.8。  相似文献   

3.
上海稻田稗草对3种除草剂的抗药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不同稻田区稗草对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和氰氟草酯的抗性情况,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其对3种除草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SH1稗草种群(采自松江区叶榭镇)对五氟磺草胺产生了极高水平的抗药性,抗性指数为541.91,SH3(采自嘉定区外冈镇)和SH4(采自崇明区陈家镇)种群对五氟磺草胺产生了低水平的抗药性,抗性指数分别为5.62和7.03。所有供试稗草均对二氯喹啉酸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药性,抗性指数为10.17~96.22。SH4、SH5、SH6(均采自崇明区陈家镇)种群对氰氟草酯产生了低水平的抗性,抗性指数分别为3.22、2.50和3.68。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油菜菌核病菌对菌核净的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齐永霞  陈方新  丁克坚  吴红星  牛琼  张小飞 《农药》2006,45(8):567-568,570
对分离自安徽省合肥、太湖、灵璧、肥西等10个地区的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菌核净的敏感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菌核净对安徽省各供试菌株的质量浓度EC50值分布范围为0.1957-2,7665mg/L,平均值为0.9835mg/L,均小于5mg/L,表明各供试菌株均对菌核净敏感,但各供试菌株对菌核净的敏感程度不同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上述结果提示,安徽省油菜菌核病菌目前尚未对菌核净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和精甲霜灵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江卫  杨志辉  朱杰华  孙颖琦  王鹤 《农药》2008,47(6):457-459
分别测定了2006年采自河北围场60株和黑龙江克山71株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水平,并同时从围场和克山各选取30株晚疫病菌株,测定这些菌株对精甲霜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围场和克山晚疫病菌对嘧菌酯均表现为敏感,两地菌株的EC50平均值分别为0.0750、0.0789 mg/L,两地总菌株的平均EC50值为0.0771 mg/L,该值可作为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嘧菌酯抗药性监测的敏感性基线.对精甲霜灵的抗性测定表明:在河北围场所测菌株中,敏感、中抗和高抗的比例分别为46.7%、46.7%和6.6%,最敏感菌株EC50值为0.0226 mg/L,最高抗性菌株EC50值为169.7991 mg/L;而在克山所测菌株中,敏感、巾抗和高抗的比例分别为73.4%、20.0%和6.6%,最敏感菌株EC50值为0.0158 mg/L,最高抗性菌株EC50值为24.3684 mg/L.  相似文献   

6.
祁之秋  王建新  陈长军  纪明山  周明国 《农药》2007,46(7):489-490,493
离体毒力测定表明,二硫氰基甲烷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2龄幼虫EC50及EC95分别为0.720、1.663mg/L。温室试验表明76mg/L二硫氰基甲烷土壤处理,对间隔7、9d移栽的6周龄番茄苗安全。38、63mg/L药剂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在30d和60d时分别达65.20%、86.94%和41.53%、46.15%;对土壤线虫的抑制在30d和50d时分别达58.57%、77.33%和38.22%、61.45%,各处理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新型二氯喹啉酸水稻田化学防除技术研究及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L.) Beauv是直播田及其他水稻轻型栽培模式田主要的化学防除对象之一,而控制好稻田稗草是直播田稳产的关键因子之一,新型二氯喹啉酸是水稻田防除稗草的一种优秀的化学除草剂。通过在对新型二氯喹啉酸控制稻田稗草的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过程中,提出了使用新型二氯喹啉酸的科学方法,充分发挥其适量、高效、安全的除草效果。  相似文献   

8.
《农药》2019,(4)
[目的]筛选防除宁夏水稻田稗草的合适除草剂。[方法]选用6种除草剂进行田间茎叶喷雾试验,测定对稗草的株防效及鲜重防效,观察对水稻的安全性。[结果]50%二氯喹啉酸WP、25 g/L五氟磺草胺OD、5%嘧啶肟草醚EC、34%敌稗EC对稗草防效较差,30 d株防效分别为55.2%、59.7%~68.6%、68.0%、34.9%,鲜重防效分别为57.9%、60.1%~68.4%、66.4%、34.2%。10%唑酰草胺EC对稗草防效较好,株防效为98.6%~99.6%,但用量大易对水稻产生药害。100 g/L氰氟草酯EC对水稻安全,且对稗草防效好,株防效可达95.7%以上。[结论]氰氟草酯是目前防治宁夏水田稗草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9.
食品加工废水处理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预曝气调节-气浮-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食品加工废水进行处理,实践表明,在进水COD、BOD5和SS分别为1800mg/L、250mg/L和230mg/L的情况下,出水的COD、BOD5和SS分别为41mg/L、6mg/L和50mg/L以下,出水水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0.
海南芒果蒂腐病对8种杀菌剂的抗药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2015,(5)
[目的]明确海南芒果蒂腐病(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对8种杀菌剂的抗药性。[方法]以10 mg/L为鉴别剂量进行抗药性初步检测,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EC50值。[结果]2个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频率分别为87.5%和90.1%;甾醇脱甲基抑制剂抗性频率在17.1%~74.9%之间。供试菌株对50%多菌灵WP的EC50值在3.23~33 113.11 mg/L之间;对70%甲基硫菌灵WP的EC50值在1.76~11 091.75 mg/L之间,50%多菌灵WP与70%甲基硫菌灵WP之间存在交互抗性。[结论]海南芒果可可球二胞对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普遍存在抗药性。  相似文献   

11.
室内采用离体叶段法检测了采自辽宁省7个市的53个稻瘟菌株对三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该7个市的稻瘟病菌对三环唑未产生抗药性;初步确定所有菌株EC50的平均值0.4259mg/L为辽宁省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敏感基线;最敏感的是丹东菌株和大连菌株,其EC50平均值分别为0.3412、0.3461mg/L,最不敏感的是本溪菌株和沈阳菌株,其EC50平均值分别为0.5171、0.4938mg/L。  相似文献   

12.
磺酰脲类除草剂对抗、感性慈姑ALS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明根  吴松权  朴仁哲  傅民杰  曹凤秋 《农药》2007,46(10):701-703
2000—2002年,延边地区稻田发现了抗磺酰脲类除草剂苄嘧磺隆的生态型慈姑。与敏感型相比,苄嘧磺隆、吡嘧磺隆对抗药性慈姑乙酰乳酸合成酶活性的抑制效果很低,抗药性慈姑乙酰乳酸合成酶对苄嘧磺隆和吡嘧磺隆的抗性系数(RI50/SI50)值分别为57.3、20.0,并存在交互抗药性。确认抗药性生态型慈姑的抗药性是由其乙酰乳酸合成酶对苄嘧磺隆、吡嘧磺隆毒性反应钝化所致。  相似文献   

13.
陈明丽  纪明山  刘志恒  祁之秋  张杨  王芳 《农药》2008,47(2):142-144
2005-2006年从辽宁省8个地区共采集分离了122个稻瘟病菌菌株,并在离体条件下测定了这些菌株对烯肟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这8个地区的稻瘟菌均未对烯肟菌酯产生抗性;初步确定将所有菌株的EC50的平均值1.4176 mg/L作为辽宁省稻瘟病菌对烯肟菌酯的敏感基线.其中,最敏感的是抚顺菌株,其EC50平均值为1.2678 mg/L;最不敏感的是营口菌株,其EC50平均值为1.5576 mg/L.  相似文献   

14.
活性炭法测试生物除草剂70014吸收与传导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活性炭隔离法进行了生物除草剂70014在生物靶标黄瓜和稗草植物体上的吸收和作用部位试验。通过试验发现,在根层处理中,黄瓜和稗草的根接触500mg/L浓度的药剂70014后,明显抑制了黄瓜和稗草的根和茎的生长;在芽层处理中,黄瓜的芽(茎)接触500mg/L浓度的药剂70014后,黄瓜的根和茎受到一定的抑制,稗草芽(茎)接触500mg/L浓度的药剂70014后对根没有抑制作用,对茎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12%苄·恶乳油防除水稻田杂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琼 《安徽化工》2009,35(2):63-63
进行了12%苄·恶乳油防除水稻田杂草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田移栽后6天使用12%苄·恶乳油80、100、120mL/667m2,施药后20天,对稗草的株防效为84.5%~96.88%,总株防效为86.3%~92.83%;施药后45天,对稗草的株防效为81.5%~91.5%,总株防效为83.11%~92.95%,总鲜重防效为85.28%~93.17%。12%苄·恶EC对水稻安全,其效果优于10%苄磺隆WP或12%农思它EC。  相似文献   

16.
二氯喹啉酸在土壤、畸形烟叶和烤烟中残留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春  陈泽鹏  张万良  郭庆明  韩云  万树青 《农药》2012,51(2):127-129,152
[目的]为了比较分析烟叶及烤烟中二氯喹啉酸残留量,建立二氯喹啉酸在其药害土壤、畸形鲜烟叶和烤烟中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用30 mL 0.05 mol/L硼砂缓冲液和60 mL甲醇提取,液液分配后,采用HPLC方法检测二氯喹啉酸的残留量.[结果]二氯喹啉酸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8.4%~98.9%,相对标准偏差为0.7%~1.8%,在鲜烟叶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7.6%~90.4%,相对标准偏差为6.7%~9.0%;在烤烟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6.1%~90.2%,相对标准偏差为6.0%~7.7%.[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准确,重复性好,利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灵敏度较高.经方法分析二氯喹啉酸在其药害土壤、鲜烟叶及烤烟中残留量分别为0.1306、0.2575、0.0742mg/kg.  相似文献   

17.
梁亚杰  许春琦  杜颖  纪明山 《农药》2021,60(2):118-122,127
[目的]建立水稻中二氯喹啉酸及其代谢物二氯喹啉酸甲酯残留的QuEChERS-HPLC-MS/MS分析方法,将该方法运用到不同地区水稻样品的检测.[方法]二氯喹啉酸和二氯喹啉酸甲酯分别经甲醇和乙腈提取,C18、PSA和GCB净化,C18色谱柱分离,电喷雾离子源(ESI+),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分析.[结果]在0.0...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芒果炭疽病菌对噻菌灵的敏感性,在未使用或较少使用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芒果种植区采集获得83株单孢菌株,通过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噻菌灵的敏感性,并以其EC50平均值(1.154 0±0.164 1)mg/L作为敏感性基线,评价了120株芒果炭疽菌株对噻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菌株对噻菌灵的EC50值为0.18~9.23 mg/L,平均值为(1.890 6±1.632 2)mg/L,最大EC50值是最小EC50值的51.3倍,共检测到6株低抗菌株,占总菌株的5.0%。不同地区和采集部位的芒果炭疽菌株对噻菌灵的敏感性不同。芒果炭疽病菌对噻菌灵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噻菌灵在生产上仍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但不同菌株的敏感性有一定差异性,存在潜在的抗性风险。  相似文献   

19.
嘧菌环胺对葡萄灰霉病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嘧菌环胺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嘧菌环胺的EC50值为0.0319 mg/L,EC90值为0.0955 mg/L;腐霉利的EC50值为0.3235 mg/L,EC90值为1.4080 mg/L;嘧菌环胺对腐霉利的T50值为1014,T90值为1474.说明嘧菌环胺对葡萄灰霉病菌的抑制活性好于腐霉利.2008年和2009年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证明:在葡萄灰霉病发生初期,用50%嘧菌环胺WG有效剂量125~200 mg/kg连续喷药3次,使用间隔期7~10 d,防效达72.50%~80.44%,是防治葡萄灰霉病较理想的杀菌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