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辫状河厚砂层内部夹层表征——以大庆喇嘛甸油田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大庆喇嘛甸油田葡Ⅰ组PⅠ23 砂层为研究对象,在单井夹层识别基础上,将辫状河厚砂层层内夹层分为单砂体间夹层和单砂体内夹层。单砂体间夹层发育于两期河道砂体叠置区域,为泛滥平原细粒沉积,河道底部滞留泥砾隔挡层,以及废弃河道充填;而单砂体内夹层主要包括心滩坝内部落淤层、坝间泥岩和串沟充填等。在连片分布厚砂层中划分单期河道砂体,从而揭示了单砂体间夹层的展布。在前人现代沉积及露头研究指导下,多井对比预测出心滩坝内部构型界面展布,并在内部界面约束下采用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心滩坝内部夹层三维模型,坝内夹层分布零散,连续性差。在单砂体间夹层及心滩坝内局部有一定规模夹层的分割作用下,可以形成相对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2.
喇嘛甸油田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喇嘛甸油田经过30多年的开发调整,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本文利用喇嘛甸油田不同时期的取心井、油田化验等资料,研究了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参数及各微观属性参数关系,分析了注水后储层微观结构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正确认识上述参数的变化规律及现阶段油藏参数的特点,对于搞好喇嘛甸油田的精细挖潜、三次采油、注水开发调整等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喇嘛甸油田南中块西部葡I1-2油层水驱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喇嘛甸油田于1973年投入开发,实施注水采油,目前油田综合含水达到93%以上,已进入特高含水采油期,但油层的层间、层内、平面动用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为搞清剩余油分布状况,为聚驱数模和综合调整提供依据,开展了南中块西部葡Ⅰ1-2油层水驱数值模拟研究工作。模拟结果表明,剩余油饱和度分布不均匀,西部过渡带和注采系统不完善的断层附近含油饱和度比较高,葡Ⅰ1油层动用状况较差;南中块西部葡Ⅰ2,和葡Ⅰ2,沉积单元发育较好,动用程度较大,最终采收率可达39.6%~43.5%,而葡Ⅰ1单元则相对较差,最终采收率只达到28.1%。  相似文献   

4.
喇嘛甸油田水驱产量递减规律分析及产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喇嘛甸油田自投产开发以来,从产量规模上可划分为上产、稳产和递减3个阶段.进入特高含水期后,随着油田水驱开发难度不断加大,产量递减规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为有效保证水驱产量规模和油田开发效果,通过对影响水驱产量递减的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利用3种产量递减曲线方程,结合水驱各层系实际生产数据,确定了产量递减类型,预测了未来产油量,提出了减缓产量递减的注采调整措施.  相似文献   

5.
主要考虑油层压力变化对上覆泥岩的影响,采用有限差分的方法,对喇嘛甸油田北部背斜构造带SI顶泥岩蠕变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为近东西向,大小为-25.87~-24.88MPa;最小主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大小为-19.95~-18.44MPa。应变和位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垂向上,愈靠近油层部位,受油层压力变化的影响愈大,且泥岩蠕变最大位移量(或应变量)均发生在与油层接触界面处。因此.对泥岩蠕变的最大形变量的研究,有利于油田对岩性层成片套损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6.
主要考虑油层压力变化对上覆泥岩的影响,采用有限差分的方法,对喇嘛甸油田北部背斜构造带S Ⅰ顶泥岩蠕变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为近东西向,大小为-25.87~-24.88 MPa;最小主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大小为-19.95~-18.44 MPa.应变和位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垂向上,愈靠近油层部位,受油层压力变化的影响愈大,且泥岩蠕变最大位移量(或应变量)均发生在与油层接触界面处.因此,对泥岩蠕变的最大形变量的研究,有利于油田对岩性层成片套损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7.
开发地震在大庆长垣喇嘛甸油田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喇嘛甸油田萨尔图油层为例,阐述了地震属性技术和重构地震反演的实践与应用。地震属性技术适合于刻画"泥包砂"型萨一组等的储层特征,尤其是井网控制程度较低的外扩区主河道预测。重构地震反演技术主要适用于高含水油田剩余油挖潜的研究,从而实现高精度井间砂体预测。研究认为,井震联合下的沉积相修正共归纳为河道侧积体、河道连续性(由连续变为间断、由间断变为连续)、河道规模(宽度、延伸长度、走向)、河道组合和河道期次5种模式。由此,利用测井曲线形态差异和高程差等特征,辅助反演切片研究河道垂向演化,最终确定单期河道边界。早期河道和晚期河道错综复杂叠置关系,构成了复杂剩余油空间关系,从而为下一步剩余油采出以及完善注采关系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历经4年5个月,大庆喇嘛甸油田三元复合驱试验阶段提高采收率18.43个百分点,稳步逼近19.4%的数模预测提高采收率的最终值,已进入最后1个百分点的倒计时。  相似文献   

9.
三元复合驱油体系中驱油剂的协同效应,会使油水间的界面张力大幅度下降,原油采收率大幅度提高;但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的色谱分离现象也会破坏其协同效应和完整性,揭示色谱分离现象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改善三元复合驱油效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以油藏工程和分析化学理论为指导,以化学分析和物理模拟为技术途径,并以大庆喇嘛甸油田典型区块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为研究对象,开展强碱三元复合驱色谱分离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前置高浓度聚合物段塞后,可以有效扩大波及体积,但表面活性剂与碱和聚合物之间无因次等浓距增加,色谱分离现象加剧。大庆油区喇嘛甸油田不同区块油水性质差异对色谱分离现象存在影响,原因在于部分重烷基苯石油磺酸进入油相,影响水相中浓度检测值。强碱三元复合驱油体系中表面活性剂与碱和聚合物之间色谱分离程度比较严重,碱与聚合物之间较弱。  相似文献   

10.
大庆喇嘛甸油田SⅡ油层组沉积体系以河流-三角洲为主,河流同期平面上具有多变性、垂向上多期河道相互切叠,等时对比存在困难。采用"重点井沉积时间单元划分—标准层﹑参照层借鉴对比—平面井网对比"这一方法,对研究区301口开发井进行了精细划分、对比,在此基础上,通过测井微相模式的建立和沉积微相的研究,精细刻画了各沉积时间单元砂体空间分布规律,为剩余油的预测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张平  王磊  唐放  高明  郭守国 《特种油气藏》2010,17(3):70-72,82
考虑高浓度聚合物驱油条件下,聚合物各参数(尤其是黏弹性)对含水率和产油量的影响,结合喇嘛甸油田北北块的实际情况,应用前缘驱替理论,建立高浓度聚合物驱开发指标预测模型。应用该模型对喇嘛甸油田北北块一区萨Ⅲ4-10油层进行数值计算,研究了不同分子质量、注入质量浓度、注入段塞和注入速度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并对注入参数进行优选。结果表明,在不考虑聚合物注入能力的情况下,随着聚合物注入质量浓度、分子质量、注入段塞和注入速度的增大,聚合物驱油阶段的采出程度均有所增加,驱油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2.
裂缝型低渗透油藏的水窜治理对策——以扶余油田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扶余裂缝型低渗透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遇到了天然裂缝水窜、人工裂缝水窜以及高渗层水窜三种类型窜流。不同类型的水窜应该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才能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对于具有强烈方向性和普遍性的天然裂缝窜流,应该在认清裂缝方向的前提下采用沿裂缝方向部署注水井排的注水方式进行治理;对于人工裂缝窜流和高渗层油藏,应该在认清对应注采关系的前提下采用深部封窜技术进行治理。按照上述对策对扶余油田的水窜问题进行了治理,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大庆喇嘛甸油田油层厚度大、相带组合复杂多样、层内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利用室内岩心驱替实验方法,开展了深部液流转向剂调驱增油效果影响因素及其与油藏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转向剂用量、强度以及渗透率变异系数对油藏调驱增油效果均有影响:转向剂用量越大,调驱增油效果越好;采收率增幅随转向剂强度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渗透率变异系数越大,调驱增油效果越好。岩心流动实验和仪器检测分析研究表明,只有当转向剂的分子线团尺寸及其拟流动岩心孔道半径中值组成的点落在配伍性区域内时,转向剂才可以在孔隙内流动。由此认为,对于非均质油藏,在设计转向剂强度和段塞尺寸时,必须兼顾高、中、低渗透层的特点以及转向剂分子线团尺寸与储集层岩石孔隙半径中值间的匹配关系,以确保转向剂对中、低渗透层的伤害最小。图5表3参17  相似文献   

14.
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利用精 细地质描述方法,根据丰富的密井网测井资料,借鉴古代河流砂体露头和现代河流沉积经验 ,对大庆喇嘛甸—萨尔图油田西部、河流相储层PⅠ2砂岩组,进行 精细对比、精细描述、模式预测等。表明PⅠ2砂岩组的PⅠ23沉积单元为远源低弯度砂质辫状河沉积。通过岩心观察与描述, 对结论进行了进一步证实。成果不仅解决了PⅠ2砂岩组沉积单元精 细划分与对比问题、澄清PⅠ23砂体成因类型上的认识,而 且确认了大庆长垣萨、葡、高油层中、相对规模最大的砂质辫状河沉积。结果运用到生产实 际中,对挖潜剩余油、改善开发效果,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依据层序地层分析原理对涠洲A油田流一段进行精细小层划分,确定了有利储层的纵向分布;通过分粒级建立储层渗透率计算模型对流一段储层进行精细解释,确定了纵向上的有效产层;最后通过储层反演及预测技术对本区主力产油层流一段V1小层砂体平面展布情况进行了预测.根据预测结果部署了1口开发调整井进行开发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双河油田438Ⅰ、Ⅱ1-2层系二元复合驱过程中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产出浓度上升快,含水率回升,日产油降低,窜流严重,为此,研究了二元复合驱驱替段塞前缘推进速度受储层渗透率级差和段塞大小的影响情况,并探讨了合理注水时机和抑制窜流的措施。研究表明,采用整体深度调剖和分注、分采、动态调配等综合调整手段,能有效封堵窜流通道,扩大二元复合驱效果,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大庆油区采用弱碱三元复合体系替代强碱三元复合体系,不仅克服了采油系统结垢问题,而且采收率增幅有所提高。与强碱三元复合体系相比,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研究起步较晚,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攻关的技术难题。为此,以物理化学、高分子材料学和油藏工程理论为指导,以仪器检测、化学分析和物理模拟技术为手段,以大庆萨北油田油藏储层和流体为实验对象,以渗流阻力、分流率和采收率等作为评价指标,开展弱碱三元复合体系传输运移和深部液流转向能力及其对增油降水效果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质量分数和碳酸盐颗粒数量是影响弱碱三元复合体系传输运移能力的主要因素;在粘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界面张力的降低,弱碱三元复合体系深部液流转向能力降低;在界面张力相同的条件下,随着粘度的增加,弱碱三元复合体系深部液流转向能力增强;传输运移和深部液流转向能力可从不同方面评价弱碱三元复合体系性能,当二者与储层性质实现合理匹配时,弱碱三元复合驱才能取得最佳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8.
河流相储层平面及纵向物性变化均较快,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影响了垂向水淹规律。通过建立精细数值模型,量化表征了储层内部韵律性、夹层分布特征及注采井网类型对水淹规律的影响。测试及精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储层组合形式下,水淹程度可达到15%~60%,垂向表征厚度对单井水淹规律影响较大,最高相对误差可达120%,且漏斗型储层物性夹层区域垂向表征厚度不宜大于0.4m,研究成果为油田生产井开发指标的确定及开发调整方案的编制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依据渤海SZ36–1油田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通过建立排状注采井网地质模型,利用CMG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开展了笼统注采、水井单独分注和分注+分采三种注采方式下的增油效果,以及影响分注+分采增油效果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分注分采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各层注入水波及体积,提高水驱采收率,但过早或过晚实施分采均会减弱增油效果,排状注采井网的最佳分采时机为含水90%,最优分注率为33%;随井排距比增大,采收率增幅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合理井排距比为1.25;对平面非均质性强的油藏,实施分注分采可调整平面矛盾,改善驱替前缘呈矩形推进,从而提升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20.
复杂小断块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以杨家坝油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小断块油田具有面积小、断层发育、构造破碎、油水关系复杂以及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复杂等特点.通过对杨家坝油田资料的分析,提出了水淹层测井解释、矿场测试资料分析、动态分析以及数值模拟等多种剩余油研究方法.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滩坝、河口砂坝微相中,其他砂体剩余油分布较少;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含油面积较大的主力油层、漏射的非主力油层以及厚油层的顶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