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影响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的因素极其复杂,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常规方法多以剩余油饱和度或剩余油储量丰度等单一指标评价剩余油潜力,难以有效指导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挖潜。在充分考虑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综合表征储层非均质性、剩余油可采储量规模、水淹状况以及油水分流能力的差异,构建了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并考虑不同指标对剩余油可采潜力控制程度的差异,将加速遗传算法与投影寻踪模型相结合来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客观权重,从而构建了剩余油可采潜力指数,形成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新方法。以渤海Q油田南区主力产层N mIL砂体为例,开展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可采潜力量化评价,结果表明,新方法可综合表征不同区域位置的储层物性、可采储量丰度和油水分流能力对剩余油可采潜力的影响,实现了主力产层N mIL 砂体剩余油可采潜力分布的差异化定量评价,优势可采潜力区域刻画明显,将其作为N mIL砂体下一步井网加密调整潜力区域,以精准指导加密水平井的部署,为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挖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3.
4.
研究内容包括:①考虑平面注采关系,研究和完善单井层水淹层电测解释方法;②各种剩余油监测方法和精度;③剩余油的描述方法;④萨中开发区典型区块剩余油潜力及挖潜方法;⑤萨中开发区典型区块剩余油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5.
A油田经过多年注水开发,目前已整体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阶段。针对特高含水期老油田油层动用状况、剩余可采潜力分析和无效水循环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油田实际数据为基础,作出驱油效率累计分布曲线,对比均质油藏数值模拟结果,并运用数学方法回归拟合曲线,建立了一套油层动用状况的动态评价方法。用该方法评价了B区块油层的动用状况、水驱开发剩余潜力、无效循环厚度和无效循环水量,评价结果较为准确。该方法对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调整具有前瞻意义,不仅能方便快速的判断油田目前已动用情况,还能判断油田的剩余开采潜力,更是对特高含水期无效水循环问题定量研究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特高含水期油田的油水分布状况复杂,需要明确其剩余油的定义、属性分类方法和水驱开发潜力评价方法。在油藏水驱极限驱油效率研究和渗流力学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油水渗流特征点对应的4个含油饱和度为剩余油分类界限点,建立了特高含水期油田"四点五类"剩余油属性分类方法。将特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划分为富集油、相对富集油、可动用油、难动用油和残余油5类,分析了这5类剩余油的具体属性、开发调整对策及措施方向。根据提出的油田水驱开发潜力评价方法,将特高含水期油田水驱开发潜力划分为水驱极限潜力、可动用潜力和难动用潜力3类,并对中国石化10个中高渗透油田的剩余油属性分类和水驱开发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特高含水后期普遍分布的剩余油以难动用油为主,局部富集的剩余油以相对富集油为主,注水开发极限潜力巨大,但近4/5为难动用潜力油藏。特高含水期油田"四点五类"剩余油分类方法明确了剩余油的分布特征,为制定不同类型剩余油开发调整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河31断块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进一步提高河31断块的采收率,从精细油藏描述入手,开展了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对策研究。应用定向斜井及侧钻井技术、水动力学方法等进行调整挖潜。经矿场实施后,水驱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采收率由42.2%提高到45.98%。实践证明侧钻井、定向井、水动力学方法是复杂断块挖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精细油藏描述入手,开展了河31断块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对策研究。在新认识指导下,确立了断块重建井网、细分层系开发的原则。开发中,应用定向斜井及侧钻井技术、水动力学方法进行调整挖潜。实施后,断块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采收率由42.2%提高到45.9%。此次调整的成功,对类似油藏高含水后期高效挖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11.
水驱油藏特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渗流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驱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后仍具有一定挖潜潜力,微观剩余油流动特征及运移规律的研究对于特高含水期水驱油藏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微观玻璃刻蚀模型实验和计算机图像识别处理技术对微观剩余油流动形态进行分类,分析微观剩余油流动形态及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特高含水期,考虑油-水-孔喉接触关系,可将剩余油流动形态分为簇状流、多孔流、柱状流、膜状流和滴状流5类,其中簇状流分布比例最多,是引起相渗曲线下弯的主要因素,并且随着含水饱和度的上升,簇状流逐渐转化为多孔流、柱状流、膜状流和滴状流;同时从微观上解释了特高含水期油水微观流动规律及相渗曲线非线性的原因,为特高含水期油藏提高剩余油动用程度和采收率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13.
14.
孤东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大量的生产、测井及监测等资料对孤东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指出注采对应关系、大孔道、累积注入倍数等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归纳总结出了“两段三层四区”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印剩余油主要富集于层内低渗透段、受夹层影响的低水淹段;层间状况差异大且物性差的层、累积注入倍数低的低水淹层及动用差或未动用的薄层;平面上动态注采对应差部位、受井闻渗流特征及大孔道等影响的滞留区、绕流区、起伏较大的微构造高部位。另外,对油层的认识程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力。同时探讨了老油田剩余油挖潜的主要方法,对矿场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特高含水期油藏平面分区调控方法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针对特高含水期平面剩余油分布复杂,不同区域开发对策不同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油藏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油藏分区调控方法。首先通过极限含水率对应的含水饱和度值作为水淹区与潜力区的划分依据;其次以建立的考虑经济因素的剩余可采储量丰度界限和渗流速度界限,将潜力区进一步划分为低速新井调控区、低速注采调控区、高速新井调控区、高速注采调控区4类。综合考虑各分区分布特征,采用连通区域标记算法统计各分区连片区域网格数,计算连片区域的面积和剩余可采储量,确定不同连片区域开发政策。实际油藏的应用结果表明,调控后低速新井调控区和低速注采调控区面积大幅度减小,调控5年油藏采出程度增加3.1%。 相似文献
16.
17.
胜利油区主力整装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已进入注水开发后期,其综合含水率超过98%,但采收率仅为41%,仍具有较大剩余油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潜力。通过对胜利整装油田取心井岩心分析,发现各整装油田特高含水期均出现了剩余油饱和度小于残余油饱和度的极端水洗井段,同时也存在含油饱和度大于水驱前缘含油饱和度的弱水驱井段。提出了特高含水储层极端水洗带、强水淹带和弱水驱带的定义和划分标准。研究注入量、驱替速度和渗透率等因素对极端水洗带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注入量的增加,注入水优先突破的区域中,含油饱和度逐步降低、水相渗透率逐步增大、注水分流量逐步提高、驱替速度逐步上升,导致该区域剩余油饱和度低于残余油饱和度,从而形成极端水洗带。建立了不同级次水驱带体积计算方法,并用孤东、孤岛和埕东3个整装油田生产动态数据进行了验证计算,证明所建立的方法是科学、准确的,且具有需要数据易得和计算简单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石油勘探与开发》2017,44(6):955-960
19.
目前,很多油田都已进入了特高含水期,此阶段的自然递减率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很难用传统的数学方法表达其变化规律,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在分析了遗传算法和基本反向传播算法各自的优势和原理的基础上,针对前向网络反向传播算法收敛速度缓慢和易陷入局部极值点的缺点,将有全局寻优特性的遗传算法与反向传播算法有效地结合,提出了一种快速、高效的前向网络学习算法,即GA-BP算法.此方法在特高含水期油田自然递减率预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此方法比基本BP算法具有更好的适应性,预测精度较高,能够较好地反映自然递减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所以利用改进BP神经网络方法预测特高含水期自然递减率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内剩余油描述及挖潜技术 总被引:12,自引:22,他引:12
在厚油层沉积单元精细解剖基础上,结合喇嘛甸油田的开发实际,通过纵向细分沉积单元、结构单元,平面上细分沉积微相,精细描述出了单砂体空间形态和不同砂体之间的边界关系。并采用多种监测方法综合分析、判断,结合油水井动静态资料和注采关系,进一步明确了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状况,并针对各类剩余油提出并实施了水力割缝射孔、注水井层内细分注水、采油井层内细分堵水为主的厚油层内挖潜措施,产油量增加效果明显,改善了厚油层动用状况,提高了厚油层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