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佛塔塔刹形制研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塔塔刹形制研究(上)吴庆洲一、前言中国的佛塔是中外建筑文化交融的产物。自东汉“水平求法”至今,我国的佛塔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有着如楼阁式、密檐式、亭阁式、喇嘛塔、金刚宝座塔、过街塔、花塔等多种类型,成为中国建筑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杂杂奇葩。我国早期...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塔塔刹形制研究(下)吴庆洲四、唐以后砖石质塔刹形制的演变唐代佛教广为流传,佛塔的修建更加普遍,这就进一步加快了塔刹中国民族化的步伐。砖石质的塔刹由于便于加工和砌筑,不似金属塔刹那样工艺精巧、难以制作,故进一步脱离了印度堵波的原型,出现了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3.
五台山佛光寺祖师塔和嵩岳寺塔,被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认为是北朝建筑。笔者通过分析北朝佛塔与唐代佛塔的形制特点,并结合史料与新近考古资料,更正为唐代建筑。同时认为,国内外现存北凉石塔并非完整佛塔,而是塔刹;佛光寺东大殿檐柱莲花础的年代,比东大殿木构建筑年代更早;各地佛教遗址、博物馆保存的塔、幢,存在年代标示错误、构件错置等情况,部分造像为赝品,亟待纠正。  相似文献   

4.
一、古代建筑佛塔 《辞海》记载“塔”是由印度在公元一世纪随着佛教传人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它并非我国所固有。从佛教经典记述中知道,“塔”就是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用的建筑物,故又称佛塔。塔的梵文是坟冢的意思,古印度文称做“率堵坡”。  相似文献   

5.
佛塔的源流及中国塔刹形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庆洲 《华中建筑》1999,17(4):132-133
为深入了解佛塔的文化内涵及塔和塔刹的各种象片意义。文章对佛塔的起源,流派进行了探讨,并对塔刹的形制演变也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五塔寺塔     
五塔寺创建于明永乐年间,原名真觉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曾大加修缮。高台上建有五塔的特殊类型佛塔,被称为金刚宝座塔。五塔寺金刚宝座塔是印度佛陀迦耶精舍形式的佛塔。五塔寺塔在造型上属于印度形式,但在结构上明显地表现了中国建筑特有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建筑和外来文化互相融合的创造性杰作。  相似文献   

7.
石塔又叫佛塔,是集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于一体的佛教建筑物,因其造型精美,常用金银、玛瑙等加以装饰,内藏佛骨舍利,故又称宝塔。宝塔并不是中国的"原产",而是起源于印度,汉代时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塔也随之到了中国。"塔"是印度梵语的译音,本义是坟墓,是古代印度高僧圆寂后用来埋放骨灰的地方。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中国宝塔,是中印建筑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塔尔寺谈塔     
塔尔寺在吉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距西宁25公里,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丛林之一。黄教六大丛林为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甘肃的拉卜楞寺和青海的塔尔寺。佛塔是佛教寺庙重要的建筑,塔尔寺有众多的佛塔,寺与塔有不解之缘。本文拟谈塔与塔的关系以及塔尔寺中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2)
文章通过对比桑奇大塔和热瓦克佛塔的形制和结构,进一步论证佛教传入新疆后佛塔发生的变化,对研究佛塔传入中原的进一步改变起到过渡作用。因未能进行实地考察,笔者依靠收集、整理资料,并对两座塔建筑特点进行对比,最后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0.
西黄寺清净化城塔殷汉初金刚宝座塔,是佛塔类型之一,它系仿印度的佛陀伽耶式塔,下部是高台(即宝座),高台上是五座塔组成的群塔。这一类型的塔,由宝座和群塔两部分组成,但是传至中国其建筑造型及细部,都采用了中国的传统式样,以及密布周围的佛教题材的精美雕刻,...  相似文献   

11.
孙群 《建筑与文化》2013,(11):50-53
回顾我国石经幢的起源,进而探究南安桃源宫陀罗尼经幢的建筑特征以及雕刻艺术的文化内涵,并把它与泉州及江南和中原地区的石经幢进行对比,探索其建筑样式演变的历程,分析其宗教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佛寺作为构成中国古代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意义。本文结合佛教史、城市史背景,以六朝到元代南京城市空间的发展、演变为基础,通过对南京主城范围内及中华门南至雨花台区域佛寺的文化考证、空间定位及分布特征分析,讨论其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平顺龙门寺始建朝代早、修建朝 代多、建筑规模大,在同一区域的佛寺建筑 当中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对龙门 寺的实地调研与测绘,将其建筑组群布局与 单体建筑型制与同时代同类型建筑进行对 比研究。以时代更迭下建筑格局演变作为轴 线,揭示不同时代佛寺建筑格局特征演变的 差异,以及龙门寺在不同时代所形成的建筑 规模与布局规制,并揭示其历史演化过程中 所体现的时代差异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兰那斋滴     
谢小英 《华中建筑》2009,27(7):225-231
兰那是今泰国北部的古国,曾经历孟人、高棉人、缅甸人的统治,也曾受素可泰、锡兰等国的深刻影响,因此她是多种文明和文化碰撞、交融之地,形成了兰那建筑独特的多元共生特性。兰那还是佛教胜地,而斋滴是佛教建筑的重要类型,因此探讨兰那的斋滴对研究兰那宗教建筑艺术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简单概述兰那社会宗教背景的基础上,主要对兰那的角锥形斋滴、覆钟形斋滴和塔殿式斋滴进行探析,概括它们的主要特征,指出兰那斋滴与孟人斋滴、缅甸佛塔和支提堂、高棉塔殿、锡兰佛塔等外来建筑艺术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5.
马上行 《园林》2020,(4):57-62
佛寺遗址型口袋公园是将佛寺遗址与口袋公园结合建设的复合型公园,具有良好的建设前景。文章阐明了佛寺遗址型口袋公园建设的必要性,探讨基于传统佛寺元素提取的规划设计方法,选取南京天界寺作为典型研究对象并进行具体应用。研究旨在有效保护佛寺遗址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口袋公园的游赏功能,解决口袋公园普遍存在的同质化问题,希冀为将来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多元的社会文化背景注定了当代社会需求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而佛寺建筑作为一种传统宗教文化符号,必将受到当今多元需求的冲击,从而派生出新的社会职能与文化意义。本文通过对淮南南山观音寺重建项目规划过程的分析,就江淮地区的佛寺建筑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创新与发展以及如何建立完善与之相应的旅游与佛学教育产业等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魏晋南北朝是山水画与宗教绘画共生并存的时期,这一时期“道释画渐盛”“山水画成立”,尤以南北朝时期佛教画最盛。佛教画与山水画在敦煌相遇。受中国风景审美的影响,敦煌佛教壁画表现出了与印度、中亚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更加注重风景、建筑以及世俗生活的表达,是背后这一时期中国古人风景设计与风景文化的真实再现。文章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系统对比同一时期印度和中亚的佛教美术,从而进一步明确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风景审美表达。  相似文献   

18.
玄胜旭 《华中建筑》2013,(10):136-141
在佛教寺院中的经楼与钟楼是早期佛寺的重要布局要素之一.但是,由于中国早期佛教考古发掘资料的缺乏,我们尚不知道其具体布局情况如何.因此,该文基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有关佛教文献记载,以及敦煌莫高窟佛寺壁画和韩日早期佛寺遗址资料,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寺中的经楼与钟楼布局变化进行整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由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佛寺布局中的经楼与钟楼,由佛殿后边至佛殿前边、由中心院落以外至中心院落以内迁移,但其左右位置却无定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中古时代佛教建筑空间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春华  李静 《华中建筑》2010,28(4):182-184
中国中古时代的佛教建筑是在佛教文化体系上孕育发展的一种建筑空间。该文通过分析空间的特点、形成与发展,阐述了佛教建筑空间宗教意境的塑造方法,探讨了中国中古时代佛教建筑空间是佛教意识、审美观念、风俗习惯、建筑技术的集中体现,深受佛教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称,其传统的佛教建筑具有以泉州木建筑为代表的闽南建筑特色。本文从佛教教义理论与行为规则、中原官式建筑、本地民居建筑、海外建筑文化四方面入手浅谈其对泉州传统佛教建筑型制特征的影响,以期抛砖引玉,促进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