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底水油藏电泵与喷射泵油水分采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吐哈油田底水油藏地质储量采出程度低,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期以及前期抑锥技术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技术自身原因无法推广应用等问题,提出了电泵与喷射泵油水分采技术思路,通过2 a的技术攻关和现场试验,目前该技术已经成熟,满足了提高底水油藏技术可采储量和油水比灵活控制以及生产测试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吐哈油田底水油藏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期,前期抑锥技术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技术自身原因无法推广应用,为此提出了电泵+喷射泵油水分采技术思路,利用电泵对水层进行强采消锥,并为喷射泵提供高压动力液,吸入油层流体并举升至地面。通过2年的技术攻关和现场试验,该技术已经成熟,满足了提高底水油藏技术可采储量和油水比灵活控制以及生产测试的要求,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凝固点高、含蜡量高、供液能力差的深井举升一直是油田开发工艺的一个难题。喷射泵电潜泵组合深抽工艺系统热效率高、可靠性高、适应性强,是一种较好的深井举升方法。介绍了该工艺系统及其热效应,建立了流体温度分布计算模型,为系统参数设计提供了依据。试验表明:温度计算与实际相符,举升方法具有较好的热力采油效果。  相似文献   

4.
排水采气一直是气井存在的难题,特别是气田开采,到开采后期,积水上升,气产量下降直至停产,严重影响了气井开采。针对这一生产难题,研发了同心双管水力泵排水采气工艺,此工艺主要优点就是动力液返出液通道与产气通道各自独立,互不影响,气体可以随时从油套环空排出。油层产水,可以不用作业,随时排出,不会造成气井停产。论述了该技术的工作原理,参数优化及工具设计等,通过现场试验证明该技术有效解决了气井排水采气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形成了一套同心双管水力泵排水采气工艺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低渗透油藏喷射泵电潜泵组合深抽工艺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供液能力较差的深井举升工艺效果一直不很理想。通过研究,应用喷射泵电潜泵组合深抽工艺取得了较好效果。对工艺系统及参数选择作了介绍,试验表明工艺系统可靠性高,提升效果好,对低渗深层油井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举升工艺。  相似文献   

6.
熊杰  王学强  孙新云  王威林  彭杨  朱昆 《钻采工艺》2012,35(4):60-61,125,126
为满足川渝气田井深、井温高、地层压力系数低、复产后井口压力高、排液量大等特点,开展了深井电潜泵排水采气工艺技术研究,自主研制的电潜泵专用井口装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创新了工艺设计方法和现场施工工艺技术,成功应用于TD90、QX12等井。泵挂深度、连续运转时间均创造了国内电潜泵排水采气新记录。  相似文献   

7.
周志宏  曾华 《石油钻采工艺》1996,18(5):72-75,94
应用喷射泵理论和高粘流体下的喷射泵的试验数据,分析了粘度对喷射泵特性的影响,用函数拟合了影响喷射泵特性的参数——喷嘴摩擦损失系数K1’和喉管及扩散管摩擦损失系数K34,编制了喷射泵采稠油的计算机数值模拟程序,为优化设计和优化管理喷射泵热采稠油井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针对潜油电泵在开采高粘、低渗、低液面油井上出现的欠载、过载引起电机频繁烧机等问题,研究了利用电泵开采高粘、低渗深井的一种新的举升工艺,即喷射系一电潜泳接替举升深抽工艺。介绍了该工艺的工作原理和理论推导,概述了与之配套的反循环喷射系的研究情况和室内试验情况以及该工艺的优点,指出该工艺技术为油田稳产增产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举升技术。  相似文献   

9.
针对潜油电泵在开采高粘、低渗、低液面油井上出现的欠载、过载引起电机频繁烧机等问题,研究了利用电泵开采高粘、低渗深井的一种新的举升工艺,即喷射系一电潜泳接替举升深抽工艺。介绍了该工艺的工作原理和理论推导,概述了与之配套的反循环喷射系的研究情况和室内试验情况以及该工艺的优点,指出该工艺技术为油田稳产增产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举升技术。  相似文献   

10.
稠油油藏电潜泵事故分析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潜泵机械故障是目前生产中的常见现象。以枣园油田枣南孔一段为例 ,深入剖析稠油出砂为电潜泵生产井造成卡泵、断轴、机组落井等机械事故的原因 ,指出井液含砂是造成此类故障的主要因素 ,其它如井身结构、机械震动、机组质量等也是重要因素 ,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手段。  相似文献   

11.
电动潜油螺杆泵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潜螺杆泵是针对电动潜油离心泵(简称电泵)对井液适应性差和地面驱动螺杆泵不能在斜井深下的弱点而提出的,在稠油井、高含砂、含气井、斜井及定向井的开采中,具有更大的优势,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针对无网电供应边际油田偏远井,探讨应用风力发电驱动直线电机电潜泵采油的原理和可行性。通过对车26井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相关计算,设计了一套风力发电驱动直线电机电潜泵采油系统。该系统主要由风力发电系统、储能系统、直线电机电潜泵及配套系统组成。阐述了该系统在车26井的应用情况,并对电潜泵功率进行测试。至今,风力发电驱动直线电机电潜泵采油系统已应用2年多,期间未发生停电事故,证明系统设计合理;电潜泵耗电少,功率因数高。该采油系统不仅具有节能环保优势,而且对无网电边际油田和海上平台节能采油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油井里潜油电泵的砂卡和结垢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从理论上对防砂和防垢技术提出相应的研究方向及内容,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具有防砂和防垢性能的潜油电泵机组,经室内试验后在现场部分含砂结垢严重的油井中应用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电潜泵机组用油气分离器壳体冲蚀情况,利用Solidworks和Fluent软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分离器叶轮处,含砂油气混合井液的速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最高可达11.450 0 m/s,远高于国标规定的最大流速2.133 6 m/s;在叶片出口处速度矢量的方向杂乱不一,高速含砂油气混合井液会剧烈地冲击分离器内壁,离心力对分离器壳体内壁产生较大的剪切力;在长期的冲蚀和剪切作用下,分离器壳体变薄,加之腐蚀作用,进而造成分离器壳体断裂落井。为此,对油气分离器进行技术改进——选择氧化锆作为耐磨衬套的材料以及在叶轮下部加入壳体衬套。改进后的油气分离器在胜利油田共应用611套,仅发生分离器筒断落井事故15井次,而2008年就有20井次。改进后的油气分离器有效防止了分离器筒断事故的发生,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针对海洋边际油田修井作业中存在的修井费用高、资源协调难、复产时效慢、影响产量大等问题,开展了无修井机投捞式潜油电泵技术研究.该技术通过电气湿接头系统、伸缩筒系统、悬挂系统等关键工具的设计与研发,达到利用钢丝(电缆)投捞更换潜油电泵机组的目的,修井时无需钻修机,可大幅节约成本,减少油井停产时间,提高生产时率.现场应用表明...  相似文献   

16.
半潜式钻井平台电潜泵试油工艺是适合我国深海低物性、低储存压力的试油新工艺。通过调整试油程序,对悬挂器选择,解决动力电缆密封等一系列问题,成功、安全地完成了生产测试任务。半潜式钻井平台电潜泵试油工艺和测试方法简单、实用,可为将来中国海上油气测试,尤其是中国南海东部深水领域的测试作业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电潜泵在小直径套管中遇卡打捞的复杂性,提出了打捞的难度、风险和工艺措施,通过现场两口井的应用,打捞一次成功。随着油田的深入开发,井筒工具的大量使用,井下作业越来越复杂,该项打捞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刘耀民  孙文盛  鲜林云 《焊管》2022,45(3):61-64
敷缆连续管电潜泵采油技术可以解决传统有杆采油工艺中存在的杆管磨偏、腐蚀、结垢等问题,可降低检维修作业成本,实现采油系统智能控制、节能降耗的目的。介绍了国内外敷缆连续管电潜泵采油技术及其发展状况,并针对我国敷缆连续管在电潜泵采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指出了非金属敷缆连续管受到材料强度和耐温性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完全满足油田的需求,应进一步优化非金属敷缆连续管材料性能,加大金属基敷缆连续管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完善现场作业服务,助力电潜泵采油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油田具有油藏超深、原油超稠的特点,稠油在产出过程中有胶质沥青沉积和摩擦阻力较大的问题;加之井底温度高,常规潜油电泵机组电机过热、过载、易卡泵等,往往引起机组寿命短、频繁作业、采油成本居高不下。为此中国石油渤海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中成机械制造公司开发设计了深井稠油潜油电泵机组,研制了大功率耐高温电机,电机散热性能改善;设计应用了宽流道抗稠油叶导轮、配套导流罩技术等,实现了深井稠油井电泵开采的长寿命运行。深井稠油潜油电泵机组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同类产品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潜油电泵系统的故障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油电泵系统的故障树分析,是找出预防电泵故障主要途径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用演绎法建立了潜油电泵系统的故障树.通过定性分析,找出了电泵系统故障的全部最小割集--故障谱.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模型和现场数据,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概率重要度计算和排序,得出了有实际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