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电刷镀技术制取了Ni-W-Co合金镀层和Ni-W-Co/SiCp复合镀层,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分别对镀层原始状态及其腐蚀磨损过程中的组织形貌、成分、和相组成进行了观察、分析.研究了在不同的载荷和速度条件下两种镀层的腐蚀磨损特性及腐蚀磨损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本实验条件下,在较低的载荷和速度下,复合镀层的耐腐蚀磨损性能优于合金镀层,随着载荷和摩擦速度的增大,复合镀层的耐腐蚀磨损性能下降较合金镀层快.  相似文献   

2.
镍基纳米碳管复合镀层的摩擦磨损性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化学镀方法制备镍基纳米碳管复合镀层,用扫描电镜分析了镀层的表面形貌,并用销-盘式磨损试验机研究了复合镀层在干摩擦条件下的摩擦磨损行为.结果表明:纳米碳管均匀地嵌入在镍基体中,镍基纳米碳管复合镀层具有优良的耐磨性能;由于纳米碳管的自润滑作用,复合镀层的摩擦系数随着纳米碳管体积分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镍基纳米碳管/二氧化钛复合镀层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金属基材的表面性能,以钛铁矿为原料,利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纳米碳管/二氧化钛复合粉体.采用复合电泳电沉积法在不锈钢基体表面制备了镍基纳米碳管/二氧化钛复合镀层;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数显维氏硬度计和电化学测试等手段研究了纳米碳管/二氧化钛复合粉体对复合镀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碳管/二氧化钛复合粉体的加入有效地减小了复合镀层中镍的晶粒尺寸,促进了金属镍沿(111)晶面择优取向生长,改变了镍的电沉积层结构,提高了镀层的硬度,改善了镀层的耐腐蚀性能;在复合粉体的作用下,复合镀层的硬度与纯镍镀层相比提高了110%,腐蚀电位正移了23mV,腐蚀电流密度减少了0.991微安/平方厘米.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在碳钢基材表面进行化学沉积Ni-P-SiC复合镀层的工艺和条件,对镀层的成分进行了扫描分析,对镀层的金相组织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SiC硬质纳米粒子嵌入,使Ni-P合金基质产生沉淀强化,使镀层硬度增加.通过对磨实验和腐蚀实验证明,复合镀层可使碳钢零件耐磨性能提高3倍,可使碳钢零件耐蚀性能提高4倍,有效地延长了钢铁零件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电刷镀Ni—P—SiC复合镀层腐蚀磨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腐蚀磨损试验机对Ni-P-SiC电刷镀复合镀层中SiC及P含量对其在0.5mol·L-1H2SO4溶液中腐蚀磨损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镀层中SiC及P的含量均可增加镀层的腐蚀磨损抗力,但这种提高均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反而会使镀层的腐蚀磨损抗力下降.  相似文献   

6.
通过滑动磨损试验,使用显微硬度计、差热分析仪、SEM和X—ray衍射仪等仪器,研究Ni—W—P合金镀层的磨损特性及磨损机制.结果表明,Ni—W—P合金镀层经400℃时效显微硬度达到Hv1325,磨损率为6.4mg/h.cm.在边界润滑条件下,镀层的磨损机制为粘着磨损与磨粒磨损并存。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凹坑形态与纳米碳化硅/镍基复合镀层耦合表面的磨损性能,采用激光技术和电沉积技术制备了由凹坑形态和纳米碳化硅/镍基复合镀层构成的仿生耦合表面,并进行了摩擦和磨损试验。结果表明,仿生耦合表面的磨损性能高于单纯复合镀层的磨损性能;随着磨损载荷的增加和磨损时间的延长,试样表面磨损机制由以塑性磨损为主逐渐转变成以粘着磨损、磨粒磨损为主的磨损机制。  相似文献   

8.
机械装备零部件在工作中易发生磨损、腐蚀等现象,为了改善机械装备关键零部件镀层的表面性能,在电镀试验过程中,在垂直离子沉积方向上引入外加交变磁场,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镍钴合金镀层的表面,用显微硬度计对镀层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磁场改变了离子的沉积状态,使镍钴合金镀层表面更加平整致密,与无磁场影响镀层相比,硬度值提高了l12HV。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泳沉积-化学镀两步法制备了化学镀Ni-P/纳米TiO2复合镀层,研究了电场强度、电流及电泳时间对电泳工艺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化学镀工艺参数,用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复合镀层的结构进行分析,测试了复合镀层的显微硬度,用甲基橙为模型反应物对复合镀层进行光催化降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纳米TiO2颗粒在复合镀层中分布均匀,在镀态下和经过热处理后复合镀层显微硬度均高于化学镀镍磷合金,复合镀层催化效果与纳米二氧化钛涂层相当.  相似文献   

10.
运用旋转式腐蚀磨损试验装置测定了脉冲化学沉积获得的镍磷非晶态镀层在掺有SiC颗粒的枕檬酸腐蚀液中的腐蚀磨损行为及规律,讨论了施镀温度对镀层成分,结构和抗腐蚀磨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的磷含量及较强的钝化膜修复能力使得脉冲化学镀层的腐蚀磨损性能优于化学镀的镀层。就腐蚀磨损性能而论,在酸性镀液中脉冲化学镀的施镀温度可降到50℃,镀层仍保持优良性能和非晶态结构。  相似文献   

11.
电沉积及激光辅助电沉积镍基镀层表面形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电沉积技术和激光辅助电沉积技术制取了Ni-P,Ni-W-Co合金镀层和Ni-P、Ni- W-Co与硬质颗粒SiC、B4C共沉积形成的复合镀层.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 的施镀条件下镀层的表面形貌,分析了其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沉积速度和颗 粒的添加量是影响镀层表面形貌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稀土添加剂对Ni-W-Co合金镀液性能及镀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稀土添加剂可提高镀液的电流效率,最大允许电流密度和阴极极化率,加速合沉积,使镀层结晶颗粒细化,镀层硬度提高。  相似文献   

13.
电刷镀Ni—W—Co三元合金镀液及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制了Ni-W-Co三元合金镀液,对镀液的性能和工艺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Ni-W-Co合金沉积速度快、镀层应力小,结合强度高,镀层表面光洁度高、硬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Ni-SiC复合镀层的热稳定性和耐蚀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电沉积方法在钢上获得Ni SiC复合镀层 ,研究了Ni SiC复合镀层在 85 0℃的热稳定性及通过极化曲线的测定 ,对钢基体、Ni层、Ni SiC层耐蚀性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SiC在 85 0℃加热保温半小时时SiC不分解 ,Ni SiC复合镀层的耐蚀性最好 ,Ni镀层次之 ,钢基体最差 .  相似文献   

15.
碳纤维增强氧化锆热障烧蚀复合厚涂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气等离子喷涂(APS)技术,在TC4基体上制备出一种类似"钢筋混凝土"结构碳纤维增强的氧化锆热障烧蚀复合厚涂层,并用等离子火炬对涂层进行模拟烧蚀隔热试验,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EDS)等测试方法对涂层烧蚀前后的表面形貌、纤维状态进行了观察,对部分结构、成分进行了确定。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纤维增强的复合涂层可制得的厚度要远大于传统的复合涂层,其烧蚀隔热作用也较传统热障涂层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2024型铝合金被广泛应用在航天航空工业,但其耐蚀性差.为改善这一缺点,用原位水热合成法在2024型铝合金表面合成MFI型分子筛膜.采用SEM/EDS对分子筛膜的表面形貌和元素组成进行表征;研究晶化时间对分子筛膜致密性的影响;研究该分子筛膜在中性NaCl、pH=1.0的NaCl-HCl和pH=13.0的NaCl-NaOH介质中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晶化16 h在合金表面形成的分子筛膜均匀且致密,耐蚀性最好,腐蚀电流密度为0.241 A/cm2,远小于裸铝合金的腐蚀电流密度57.140 mA/cm2,确定为最佳晶化时间;3种介质比较,在碱性和中性NaCl介质中耐蚀性好,尤其在pH =13.0的NaCl-NaOH溶液中耐蚀性最佳,并且在该介质中分子筛膜能提供对铝合金的长期防护.探讨分子筛膜对铝合金的防护机制.由此得出结论,MFI型纯硅分子筛膜耐蚀性很好,对提高2024型铝合金的耐蚀性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生物镁合金羟基磷灰石(HA)涂层的耐蚀性能,在微弧氧化电解液中加入羟基磷灰石/碳纳米管(HA/CNTs)复合粉体添加剂,制备HA/CNTs复合涂层。分别对制备的HA/CNTs复合粉体和HA/CNTs复合涂层进行表面形貌和物相组成分析,并对HA/CNTs复合涂层在模拟体液(SBF)中的耐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A/CNTs复合粉体在微弧氧化过程中能均匀地沉积在镁合金表面,结晶良好且无任何杂质;与HA涂层相比,HA/CNTs涂层具有较小的腐蚀电流密度值和较大的阻抗值。此外,在SBF中浸泡4d后,HA/CNTs复合涂层表面出现大量的亚微米级颗粒产物且没有任何腐蚀裂纹。  相似文献   

18.
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碳纤维表面获得了SiC,C+SiC,Si,C-Si梯度等多种涂层,研究了各种涂层对碳纤维强度的影响,分析了涂层碳纤维的断裂过程与断口形貌,实验结果显示:C-Si梯度涂层碳纤维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这是任何单一涂层所无法比抉的。另外,单Si涂层碳纤维的断口为拨出型,其它几种涂层碳纤维的断口为平切型。  相似文献   

19.
A novel Mg-Li alloy was treated in a cerium nitrate solution and cerium chemical conversion coating was obtained on the alloy. Then the forming process, structure and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the coating were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erium conversion coating were discussed through orthogonal experiments, and the optimum processing parameters were confirmed. XPS spectra displayed that the conversion coating consisted of cerium compounds, and the major component of the protective layer was a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