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北方某城市给水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东北某市市政给水管网为研究对象,采用AOC和BDOC指标共同评价了管网水的生物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管网水中AOC为39—379μg/L,BDOC为0.8~2.8mg/L,属于生物略不稳定的饮用水;随着管网的延长,水中的AOC和BDOC浓度总体上处于降低趋势,余氯浓度对AOC和BDOC浓度的变化均有较大影响;冬、夏两季节,管网水中AOC占BDOC的比例分别为5.8%和6.2%。  相似文献   

2.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评价体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AOC和温度对饮用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试验的方法对不同AOC含量、不同温度条件下静止存放的饮用水(自来水和瓶装水)的生物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AOC-TDWMS评价体系,弥补了用AOC单项指标评价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不足,更科学、可靠,且更具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目前关于饮用水安全性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出厂水水质上,对给水管网中水质的变化则重视不够,而给水管网在整个供水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保障水质安全起关键作用。为此,结合北方某高校校园管网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管网水中异养细菌的生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沿水流方向管网水质变得越来越差,至管网末梢时自由余氯、浊度、细菌总数等都劣于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影响该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AOC、自由余氯、浊度、有机物等。  相似文献   

4.
以活性炭/超滤出水为试验水样,采用生物膜培养反应器(BAR)模拟实际给水管网,研究了剪切力、管材以及水中可同化有机碳(AOC)对挂片生物膜上生物量的影响,以及反应器出水浊度、生物膜与悬浮菌的关系。结果表明,反应器出水AOC浓度随着挂片上生物量的增加而减少;在不锈钢管和铜管中,转速分别为100、50 r/min下挂片上最大生物量在同一数量级上;在不锈钢给水管中,悬浮菌是影响浊度的主要因素,悬浮菌量的多少影响反应器出水浊度的高低;生物膜上生物量与悬浮菌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给水管网中金属离子化学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为防止给水管网结垢和腐蚀造成的危害,对北方某市给水管网中钙离子与碳酸盐系统、镁离子、铝离子和铁离子等的化学稳定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钙离子与碳酸盐系统在温度<12℃时是稳定的,在温度>18℃时CaCO3 有沉淀的趋势;镁离子与铝离子是稳定的;铁离子是不稳定的,Fe(OH)3 有较强的沉淀趋势,是水质化学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管垢的主要成分是铁,管网中的铁不稳定是由于管垢向水中释放铁引起的。在给水管网中铁的不稳定会引起用户水浊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城市供水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水质化学稳定性的定义、判定方法,并分析了水处理工艺对化学稳定性的影响,详细介绍了控制水质化学稳定性的技术方法,并提出了今后城市供水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的研究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7.
给水管网生物稳定性是指管网中微生物的生长导致饮用水水质在输配过程中发生恶化的潜力。准确、合理地评价给水管网的生物稳定性是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的前提,常用方法包括基于生物稳定性评价指标的预测性评价方法和基于微生物丰度、活性及群落组成的直接评价方法。深入理解给水管网中水力条件、管道特征、营养基质、消毒剂和抗生素耐药性等因素对生物稳定性的影响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控制策略。然而,如何通过实际管网取样和生物膜培养反应器获得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样品以及如何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取有用信息是该研究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基于此,从给水管网生物稳定性研究的现状(评价方法、影响因素、控制策略)出发,对当前研究的主要瓶颈进行讨论,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护管网水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自来水管道内腐蚀对管网水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来水管道内腐蚀对管网水质的影响研究罗岳平(长沙市自来水公司)1前言腐蚀是生物、物理和化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常见于各种输配水系统。严重的管道腐蚀不仅使管网水的浊度、色度、细菌种类和数量、有毒重金属含量等水质指标恶化,而且引起管壁变薄穿孔,增加水头损...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监测输水管线的水质参数变化和计算Langelier饱和指数(IL)、Ryznar稳定指数(IR)和Larson 比率(LR),探讨地表水对长期输送地下水的西宁市区管网化学稳定性的影响。初步探究得知,目前地表水对管网原有的平衡没有造成明显的破坏,但是加强了管网水的腐蚀倾向,若地表水厂供水量增大,这一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necessity of measuring both 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 (AOC) and biodegradabl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BDOC) as indicators of bacterial regrowth potential. AOC and BDOC have often been measured separately as indicators of bacterial regrowth, or together as indicators of bacterial regrowth and disinfection by-product formation potential, respectively. However, this study proposes that both AOC and BDOC should be used as complementary measurements of bacterial regrowth potential. In monitoring of full-scale membrane filtration, it was determined that nanofiltration (NF) removed over 90% of the BDOC while allowing the majority of the AOC through. Heterotrophic plate counts (HPC) remained low during the entire period of monitoring due to high additions of disinfectant residual. In a two-year monitoring of a water treatment plant that switched its treatment process from chlorination to chlorination and ozonation, it was observed that the plant effluent AOC increased by 127% while BDOC increased by 49%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ozone. Even though AOC is a fraction of BDOC, measuring only one of these parameters can potentially under- or over-estimate the bacterial regrowth potential of the water.  相似文献   

12.
控制配水管网中细菌再生长的AOC浓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配水管网中AOC浓度与细菌再生长的关系,以确定控制细菌再生长的AOC标准.结果表明:最大AOC浓度与最大HPC呈线性关系,当AOC<57μg/L时,管网水中的营养基质难以维持悬浮菌的生长;最大AOC浓度与AOC最大消耗量也呈线性关系,当AOC<43.8μg/L时AOC没有被消耗,即细菌不生长.结合已有的AOC控制标准,推断在采用加氯消毒的管网中,控制AOC<40μg/L能够确保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建立给水管网中的细菌生长动力学模型是模拟实际管网中细菌生长的情况,揭示管网悬浮菌、生物膜、营养基质浓度以及消毒剂浓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的主要途径。为此综合比较了目前国外提出的几种主要动力学模型,包括SSB模型、SANCHO模型和BAM模型等,详细介绍了各种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该研究领域的优点和局限性,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南水北调东线水引入胶东供水后水源水中有机碳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发现2016年以来水源水中有机碳含量显著升高,平均值在5 mg/L以上,有机碳含量的升高造成水中存在异嗅味、消毒副产物浓度升高、水质生物稳定性变差等问题。为了解目前水厂工艺对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的去除作用和管网水质的生物稳定性状况,以某水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9年2月水厂处理工艺各单元出水中TOC含量、有机碳的分子质量分布和AOC含量。结果表明,水厂处理工艺对TOC的去除率为23. 9%,出厂水中TOC含量较高。水厂原水主要以分子质量<0. 5 ku和3~5 ku的有机碳为主,各工艺段出水中不同分子质量有机碳对总溶解性有机碳的相对贡献变化不大。水厂原水AOC含量为322. 36μg/L,AOC-P17占总AOC的66. 1%,水处理工艺对AOC的总去除率为46. 1%,AOC-P17的去除率高于AOC-NOX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5.
以上海市两座不同水源的典型水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可生物降解有机物(BOM)和总有机物(以DOC表征)在水厂常规净水工艺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厂常规工艺对AOC、BDOC与DOC的去除能力均不高,且受水温影响明显,两水厂出水均为生物不稳定性饮用水;DOC主要在沉淀单元被去除,BDOC在沉淀、砂滤单元都有去除,AOC则主要在砂滤单元被去除;加氯可造成DOC(或BDOC)向AOC的转化,使出厂水AOC浓度增加,要确保出厂水的生物稳定性,必须同步削减水中BOM与总有机物的浓度.  相似文献   

16.
以上海某水厂及其供水管网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生物学和物理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水厂常规净水工艺对主要指标的去除效果和管网水水质的生物稳定性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水源地水质标准相比,水厂原水中硝酸盐氮、pH、总大肠菌群的合格率为100%,亚硝酸盐氮、氨氮的合格率仅有40%,总磷、DO、CODMn的合格率也较低,分别为0、40%、20%,在处理或供水过程中可能引起细菌的再生长;水厂的净水工艺对微生物和总磷的去除效果显著,对腐殖质等大分子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也较好,但对DOC、BDOC的去除效果不明显;原水的SUVA值较小,不需进行强化混凝处理;BDOC和异养菌数沿管网上升,且异养茵数与浊度、BDOC、总磷呈正相关,与余氯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给水管网的水质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水安全输配是保障饮用水水质的重要环节,对管网水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可为改善管网水质、建立水质模型提供基础数据。以天津市的给水管网为研究对象,沿水流路径开启消火栓放水进行测试,考察了余氯、浊度、TOC和三卤甲烷等主要水质参数在管网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管道属性对水质有较大影响,并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为防止水质恶化,应定期排放管网末梢的死水。  相似文献   

18.
对A市给水系统中总铝及各形态铝的浓度进行样本量达5 000余个的大规模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管网终端给水点的总铝浓度具有随时间和空间改变而出现差异的特征,同一时刻不同终端给水点总铝浓度存在差异,同一终端给水点的不同时刻总铝浓度也会出现明显差异;铝的形态分布特征为:水样中的总铝浓度越高,其中的颗粒态铝浓度也越高。对管网终端给水点总铝浓度差异机制分析发现,从给水管网前端到终端的整个供水输配过程中,铝形态的改变是引起终端给水点中总铝浓度差异的根本原因;铝的非均相体系平衡原理是解释这种差异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19.
硫酸根和碱度变化对管网铁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水源切换后给水管网中出现的水质超标现象,开展了硫酸根浓度和碱度变化对管垢铁释放的影响研究。利用实验室管段模拟反应器,对比分析了不同硫酸根浓度和碱度对管垢铁释放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硫酸根浓度增加造成管网水质恶化的响应速度与硫酸根浓度呈正相关,硫酸根浓度越高则响应速度越快。在管垢铁释放的影响因素中,和碱度相比,硫酸根浓度是首要影响因素。在低浓度硫酸根对管垢铁释放无明显影响的情况下,碱度变化对管垢铁释放也基本无影响;而在高浓度硫酸根造成管垢溶解破坏发生铁释放的情况下,随着碱度的降低,铁的释放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