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井网的不断加密,为精细描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针对喇嘛甸油田河道砂体发育,叠加严重,不同区块成因单元数量不一致:同一河道内砂体连通效果差,注采关系不完善等矛盾,加密后的相带分布应重新研究,以逐步提高描述质量。本文针对喇嘛甸油田聚驱上返开发层位(萨Ⅲ油层组),从砂体剖面旋回特征、砂体内部夹层分布、砂体渗透率分布特征、水淹情况以及砂体微相分布特征入手,按河流沉积微相展布规律,发展平面成因分析模式预测相带图的沉积微相精细划分技术。  相似文献   

2.
探索一种陆上河流与湖泊双重作用下的砂体预测的方法。该方法利用测井与岩心资料标定沉积类型、岩性组合、沉积构造与砂体宽度等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砂体宽度与其沉积微相之间地质规律,并预测砂体的形态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精细调整需求,开展了井网加密后储层非均质特征再认识研究。本文将喇北北块萨Ⅱ组河流相沉积储层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旋回对比方法解剖目的层,确定了各沉积单元的沉积模式,揭示了砂体的平面几何形态。同时,结合油田开发实际需求,重点分析了各个沉积单元砂体层间、平面及层内三方面非均质性特点,为该区块萨Ⅱ组储层精细控水挖潜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喇嘛甸油田北西二断北聚驱调整进行了加密后剩余油分布特征的研究。在该区块构造及储层沉积特征研究基础上,利用新钻井储层的水淹解释成果及动态生产资料综合研究了喇北西二断北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在平面上,北西二断北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河道砂边部、远离河道的薄层砂体部位及两种相带相交过渡部位;在垂向上,北西二断北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河道砂体的上部、单砂体内每个韵律段的上部。  相似文献   

5.
顺直型窄小河道砂体是某地区长垣河流一三角洲体系水下沉积环境所形成的砂体,这类砂体由于河流规模小,井网控制程度低,注采系统不完善,是剩余油富集的主要砂体类型。为了完善注采系统,挖掘这类砂体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在分析动用状况的基础上,对剩余油进行量化分析,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成因形成的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确定完善单砂体注采关系的潜力,提出局部井网加密与注采系统调整相结合的调整方法,解决顺直型窄小河道砂体井网控制程度低、注采系统不完善的问题,改善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刘宇 《中国科技博览》2013,(33):140-140
单一河道砂体是储层中相对独立且极为重要的的流动单元,不同期河道砂体之间往往连通较差或根本不连通。如何精细识别复合砂体中的单一河道是储层研究的一个难点。2009年以来,纯油区西部的密井网条件下精细储层解剖,以河流-三角洲相复合砂体的成因模式为指导,在垂向上细分时间单元,在平面上细分沉积微相,根据废弃河道、砂体层位差异、测井曲线形态及砂体在横向上的厚度变化趋势等确定出单一河道边界,提高了对单一河道的识别精度,有力指导了两驱开发调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红台油气田侏罗系中统三间房组为研究对象,划分出了10种沉积微相类型,详细描述了主要沉积微相砂体特征,阐明了沉积微相分布规律和时空演化特征。然后通过研究区已知油气藏所属的沉积微相类型分析,确定有利于油气藏发育的沉积微相类型。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高深透油藏高含水期的剩余油分布规律、挖潜单元以及相对应的挖潜技术对策。中高深透油藏砂体是地质上具有成因联系、开发上相对独立的砂体单元,既是地质上的成困单元,也是与剩余油分布有关的渗流单元,既反映了砂体的沉积成圈,也决定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和注水开发特征。中高深透油藏砂体成因类型可以划分为多期河道叠加型、分支河道型、单一河道型和席状砂型4个大类;结合注水开发特点,每种类型具有高注高采、高注低采、低注低采和低注高采4种注采方式。剩余油潜力评价昀结果表明:多期河道叠加型砂体潜力最大,其次是席状砂型单砂休,分支河道型和单一河道型砂体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米脂地区上古生界山。段共分为山23、山22和山21三个小层,储层砂体处于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存在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间湾沼泽和河口坝四个微相。综合分析表明,层内不同沉积微相时河道和河口坝厚砂体分布区物性最好,内间相同沉积微相时石英砂岩分布区物性最好,从山23小层至山21小层有利微相砂体分布区的面积逐层缩小,因此,储层物性也逐层变差,沉积作用控制研究区储层物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排2井区常规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总结研究区目的层段的不同沉积亚、微相的测井响应模式,建立了测井相模式。利用该区的地层倾角资料对目的层段的古水流方向和砂体展布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的古水流方向大致为由北西向南东流,区内沙湾组的沉积环境以河流,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  相似文献   

11.
金秀  金山 《中国科技博览》2011,(36):391-391
孤岛油田馆上段经过长期以来的强注强采高速开发,其主力油层平面、层闻高度水淹,层内油层底部水窜严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挖潜难度加大,同时由于河流相储层的沉积特点,各小层砂体储量动用极不均匀。本文分析了窄、薄砂体的沉积相特征、井网分布、油层非均质性以及开发特点,通过精细砂体空间对比,完善流动单元,应用高泥低渗地层解堵技术,不稳定注水技术、注水吞吐技术等相应的配套治理措施,提高了开发效果,为油田持续稳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2.
文南油田属深层高压低渗透复杂断块油藏,主要为湖泊三角洲沉积,储层发育不稳定、物性差,认识开发难度大。通过区域整体评价与局部解剖相结合,开展了小层沉积微相研究和相控剩余油研究,细化了小层剩余油认识。在该研究成果指导下,针对不同沉积特点的储层,实施了不同的精细挖潜措施,对水下分流河道,通过强化河道注水补充能量,实施侧翼差异相带挖潜;对席状砂体,通过缩小井距、减少注水层段,优化井网单独动用。在新区注采配套过程中,充分考虑沉积微相展布特点,使井网布置尽可能与微相匹配。开发实践表明,上述方法对油田水驱状况的改善明显,提高了油藏开采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已实施压裂井的监测资料统计分析,总结出了判断压开层位的定量标准;依据不同沉积微相压裂效果分析,确定了不同类型砂体压裂选层的定量标准通过对压裂层位剩余油富集区地质储量与压裂效果的研究,确定了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分析油井压裂前后试井曲线形态及地层参数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应用试井资料定量选井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具体应用了地震资料、录井、地质和测井等等,对松辽盆地南部的萨尔图油层I砂组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并且采用了沿层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对河道砂体的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还利用了拟合分析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了萨尔图油层I砂组的微相类型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河口坝,沉积相为三角洲前缘亚相,而且已有的勘探成果同时也证实了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油气的有利聚集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根据区域沉积背景分析,描述泌浅10区所处的大的沉积相带位置,结合动、静态资料分析,综合应用地质、测井信息,根据单井的岩性、电性及沉积旋回性,对整个古城油田泌浅10区进行地层划分和小层对比。在单井相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测井相模板,对泌浅10区沉积微相进行研究,明确了该区的沉积微相特征和砂体展布特征,为该区的后续开发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二三结合”推广区块北西块一区精细挖潜的需求,对加密后萨三组沉积特征进行了精细描述。利用”旋回分析、分级划分、成因控制、追踪解剖”的油层对比方法,对复合型叠加河道内单期河道单元进行了精细解剖:在单期河道识别划分基础上,沉积模式指导下,对备类微相进行成因识别研究,对单砂体边界进行了模式预测。对加密后萨三组各单元沉积特征进行了精细描述,搞清了目的层砂体的动用状况,为该区块水驱精细调整及后期的三次采油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孤东油田馆陶组六区及七区西开发矛盾与剩余油分布特点的分析,积极采取相应的挖潜措施,从而提高了剩余油挖潜效果。分别从平面、层间、层内三个方面开展挖潜工作,通过逐砂体完善注采井网,砂体边部补孔,油水井堵调,小油砂体的不稳定注水,以及调整层间压力场,挖掘层间潜力的途径,提高了剩余油挖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从区域地质背景出发,结合地震、岩心、测井资料,根据沉积构造、砂体厚度、粒度分析、测井相分析确定了吐哈盆地丘东地区西山窑组沉积相类型。由于工区北部几乎没有井的控制,我们借助地震反演方法,得到西三窑组砂组厚度变化图,从而对丘东地区沉积微相进行综合研究。认为该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其中分流河道、河漫沼泽、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等微相较为发育。对不同的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该区沉积相模式,为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9.
延长组长6油层组是延长石油油田的勘查目的油层,主要石油地质特点为: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岩性,成岩作用的控制物性,以及缺乏局部构造等。本文基于储层沉积相研究,对研究区域的储层砂体的岩石特征与成岩作用以及孔隙结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陈钊 《中国科技博览》2013,(15):431-431
喇嘛甸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后,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厚油层内各韵律段上部。因此,厚油层依旧是精细挖潜的重点。本文针对南中块东部水驱精细挖潜推广区块,开展了厚层精细解剖研究。在沉积单元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厚层内部结构界面的发育状况,按照“成因控制、韵律追踪”的原则,进行结构界面的划分对比,进一步认识了厚油层内部结构砂体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