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旧沥青混合料热再生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旧沥青混合料再生技术目前已成为国际上道路维修改造的主要方法之一。以厂拌热再生技术为研究对象,对旧料性能评价、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生产工艺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结合实际工程,表明再生沥青混合料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吴展鹏  梁养辉  梁伟 《山西建筑》2008,34(8):168-169
在分析研究再生沥青混合料施工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旧料回收和处理的方法,并对旧沥青混合料拌合温度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再生混合料的摊铺工艺要点,以推广沥青混合料热再生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刘中  咸红伟 《市政技术》2009,27(6):626-628
通过车辙、单轴蠕变、浸水马歇尔、冻融劈裂和低温弯曲等大量试验.测试了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工程中,以混凝土板块破碎加工成的再生粒料拌制的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再生粒料拌制的沥青混合料性能优良,再生粒料的掺量对混合料性能的影响较小.因此,建议在沥青路面工程中大规模地推广应用旧水泥混凝土再生粒料.  相似文献   

4.
孟祥欣  史春晖  刘博 《山西建筑》2014,40(30):130-132
简要介绍了沥青的再生机理,依据再生剂的功能与技术要求,分析了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并对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高温性能、抗裂性能及水稳性能等进行了试验验证,为再生沥青路面的设计、施工及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废旧沥青混合料进行再生利用,可在恢复其路用性能的基础上实现资源再生利用,而传统热再生技术需消耗大量能源且RAP利用率不高,亟须发展高RAP掺量沥青混合料再生技术。论文将高RAP掺量再生利用技术与温拌技术相结合,提出了高RAP掺量下的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应用方案,并对其路用性能展开了深入探讨。首先对RAP料级配展开分析,并评价了旧沥青性能指标;对比了2%~8%再生剂掺配比例对再生沥青性能指标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合理再生剂掺配比例;对比了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试件在135~165℃拌和温度条件下高温性能、低温性能及水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高RAP掺量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应用提供一定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
许真文  谭巍  郭德栋 《山西建筑》2007,33(8):176-177
应用阿布森法从沥青混合料中回收旧沥青,然后在回收沥青中掺配不同比例的再生剂使沥青再生,通过对再生沥青进行的试验,确定了再生剂的最佳掺配比例和再生剂对沥青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利用选择的再生剂再生后的沥青性能完全满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对旧沥青混合料的合理利用,依托实际工程项目,对再生剂的种类选择、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以及路用性能进行了研究与探讨,试验发现本项目得到的沥青混合料具有强度高、高温稳定性好的特点,实现了再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广佛高速公路路面大修项目是全国第一个大规模应用厂拌热再生沥青技术的高速公路项目。本文介绍了旧路的再生适用性评价,再生沥青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方法及其性能评价,沥青路面回收料的铣刨和预处理,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摊铺、碾压工艺及其质量控制等。认为厂拌热再生沥青路面可以达到普通全新沥青路面的技术和质量标准,可以用于高等级路面。  相似文献   

9.
贺春芳  徐美琴  周志华 《山西建筑》2010,36(12):165-166
以旧路改造工程为依托,对高速公路及二级以上的沥青路面再生混合料的性能和配合比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试验,大量的试验证明再生混合料的性能与旧料的掺配率、再生剂的掺量及施工工艺有关,提出了再生沥青混合料的利用特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不断增加的新时期,大力加强对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控制及检测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温拌再生是将沥青路面温拌技术与再生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大幅提高了再生沥青混合料中废旧沥青路面材料(RAP)的添加比例,高效利用了废旧沥青路面材料。为了评价SMA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利用某市政道路某段铣刨下来的废旧沥青混合料(RAP),按照厂拌热再生设计方法分别配制不同RAP掺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20%,30%,45%)下的SMA热拌及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利用车辙试验、低温弯曲蠕变试验分别评价了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优于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但其抗疲劳性能低于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与热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基本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