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徽州,晋时称新安郡,唐时称歙州,宋时称徽州。古徽州辖今安徽之歙县、休宁、祁门、绩溪、黟县及今江西之婺源等6县。徽州山川灵秀,气候宜茶,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茶叶集中产区。宋代的婺源谢源茶,元代的歙县早春、华英、来泉、胜金,明代的歙县黄山、休宁松萝,清代的...  相似文献   

2.
《神农本草经》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古‘茶,字)而解之”。可见我国在远古时就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唐代著名药物学家陈藏器在其《本草拾遗》中提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百病之药”,足见古人对茶叶药理功能之推崇。历史上以茶叶作为药用方剂的单、复方  相似文献   

3.
茶保健食品的开发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作为世界上三大消费量最大的无酒精饮料,之所以历经数千年而不衰,除了它诱人的清香之外,其无与伦比的保健功能也是令人折服的。其实,茶的药效早为古代医学家们所发现,四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上就有茶能解毒的记载,唐代陈藏器撰《本草拾遗》甚至记载了“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的论述,表明了茶叶所具有的广泛的医药保健功能。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为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业已发现茶叶中具有300余种化学成分,其中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有茶多酚、茶色素、茶叶咖啡碱、茶多糖等。许多研究结果已表明了这些物质在调…  相似文献   

4.
故事概要 :钟惺爱吃茶 ,他的好友徐元叹每年千里迢迢寄茶给他吃。钟惺去世后 ,徐元叹尚是念念不忘钟惺爱吃茶之事 ,于是便用茶祭奠他的亡灵。谭元春和钱谦益都有诗提及此事。茶 :明、清之际产于浙江长兴和江苏宜兴的一种名茶。明代许次纾《茶疏·产茶》载 :“江南之茶 ,唐人首称阳羡 ,宋人最重建州 ,……阳羡仅有其名 ,建茶亦非最上 ,惟有武夷雨前最胜。近日所尚者 ,为长兴之罗 ,疑即古人顾诸紫笋也。”有三本茶书专门对茶作了记述 ,即明代周高起的《洞山茶系》 ,明代冯可宾的《茶笺》 ,清代冒襄的《茶汇钞》。1 钟惺…  相似文献   

5.
说蛋三题     
茶叶蛋的清韵 茶叶蛋在明代时便已问世,这在《宋氏养生部》中有记载:“用卵微烹击裂,酱油、盐、茶清同在罂,糠火烧透,留经数月。”如今仍用相似之法,击裂为入味,添加茶与酱油为着色着味:糠火如今还有谁肯用?反正小火煨之可也。清代《调鼎集》称其为“文蛋”,也就是击裂之蛋。清代茶叶蛋的做法是生蛋入水煮滚后.取出击碎壳.再用武夷茶少许.加盐煨一两天,内白皆变绿色。这种蛋嚼少许。口能生津。  相似文献   

6.
文人茶是中国茶文化体系中具有独立品格与内涵的茶文化模式,也代表着中国茶文化的最高层次。明代中期以后,文人们推崇饮茶"天趣悉备"的自然美,许多文人更是全身心投入到茶事活动中,将茶事品茗作为表达志向与修身养性的主要方式,茶诗创作成果丰硕。茶诗的创作是一种文学现象,极大地丰富了茶文化的表现形态与内涵。明代茶诗体现出明代文人茶虚静空灵、天人合一以及本真自然、闲适清逸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7.
知识轶闻     
日本茶道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相应于中国唐代的饼茶煮饮法的日本平安时代;受宋代的末茶冲饮法影响的日本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受明代的叶茶泡饮法影响的历史上的江户时代。 在茶文化的发展上,佛教的传播是一重要契机。唐代日本空海、最澄、永忠禅师从中国带回茶籽以及种茶、制茶和饮茶方法。宋代,荣西禅师留学中国,回国后,遍播中国茶籽,著《吃茶养生记》。日本民间也开始流行宋代中国大陆的斗茶会,云脚茶等。明代,日本茶道之“开山者”——“村田珠光,日本茶道之“集大成者”千利休均属僧侣或寺院中人,这与中国饮茶、种茶的传播与寺院密切相关一样,蕴含了“茶禅一味”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8.
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饮料,中国人则是世界上最早喝茶的民族。传说上古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查而解之”。这里的“查”,指的就是我们现在喝的茶。唐代医药学家陈藏器更认为“茶为万病之药”,对茶的多重保健功效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到了现代,医学、药学、营养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者对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科学研究后,进一步证明了茶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茶名艺术浅议戴盟茶的优劣主要在于品质,但优美的茶名却可以为之增辉添彩。中国古今茶名估计不下千种。仅据《中国茶经》记载的古代名茶就有近300种,其中唐代有50余,宋代有90余,元代有40余,明代有50余,清代有40余。这300来种名茶,有的是经久不衰的...  相似文献   

10.
风味独特的中国茶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人云:茶为万病之药。《神农本草》亦云:“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茶能祛病健身的作用,古人早已知晓,并为之广泛运用。他们以茶叶为原料,制成各种茶菜,并视此为珍品。早在春秋时期,就曾有过将茶叶制咸菜肴来招待客人的记载,且被当时的上层人士所看重。唐宋以来,各种以茶为原料的茶点、茶菜更是名目繁多,举不胜举。  相似文献   

11.
喝茶治百病     
我国盛产茶叶,根据记载,茶叶很可能是最早作为药用植物被人们发现的。汉代司马迁《史记》中《三皇本纪》中提到:“神农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这里提到的“赭鞭鞭草”,人们认为便是茶叶。可见茶叶在一开始便与医药联系在一起了。战国早期著作《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东汉的《增广本草》进一步指出:“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充分说明了茶的医疗保健作用。唐代陈藏器在巨著《本草拾遗》中极力推崇茶是“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宋代淳照年间日本学者荣西禅师,在他的《养生记》中曾说:“茶乃养生之仙学也,延年之妙方也。” 《美国健康基金会》主席约翰·温斯伯格医生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多年研究后发现:茶内所含的成分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悠久的中华茶文化中,茶不仅是健康理想的饮料,而且可以用茶入馔,配合其他食品原料制作成为菜肴、面点、粥品、汤羹之类,统称之谓茶膳。茶膳也由此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烹饪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不仅是茶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茶膳最为发达的地方,丰富多彩的茶菜肴茶面点,以及各种充满茶之芬芳的粥品汤羹与小吃等,既丰富了国人的餐桌,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精湛的烹饪技艺。更由于茶有很多益于人体健康的因子与功效,诸如健胃消食、提神醒脑、降脂清毒等等,所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出于对健康的需求,茶膳在近几年来又成为炙手可热的保健食品,在餐饮市场上大行其道,而且大有方兴未艾的势头。  相似文献   

13.
民族香茶的研制辛保卫,陈济忠,巩立昕,王永萍(新疆轻工业设计研究院,乌鲁木齐830002)茶、咖啡和可可,是世界三大饮料。茶是天酒精微兴奋性饮料,饮茶的好处很多。我国是世界上茶的栽培、制作、饮用和医药应用最早的国家。唐《本草拾遗》有“诸药为各病之药,...  相似文献   

14.
人忌肥胖。肥胖不仅影响人体美 ,而且还会引发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一系列不良病症。近年来 ,国内外减肥之风盛行 ,方法也多种多样 ,但人们对茶的减肥功效仍有点将信将疑。其实 ,茶的减肥作用我国古代已有不少书籍作过论述 ,如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一书中就曾指出 :“茗苦 ,茶寒 ,……久食令人瘦 ,去脂。”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也引用了这一文字记载 ,说明这位药物学家也是肯定茶有减肥功效的。近百年来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 ,更明确地揭示了茶的减肥本质 :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维生素C和叶绿素 ,茶多酚…  相似文献   

15.
阿笑  彭元 《食品与药品》2006,8(4B):64-67
四月,杜鹃花开,茶香四溢。茶最初是作为药被人们认识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后来,茶成为我国最具风味的饮品。近年来,茶的角色也逐步地发生着变化,被用在烹饪当中。茶的搭配极广,无论是与素菜、肉类还是海鲜搭配,都能令它们产生意想不到的滋味,以茶制成的菜除了风味独特,营养上也更加丰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绿茶与抗癌     
绿茶与抗癌王浩(安徽枞阳科技研究所邮编246702)中医古籍称“茶为万病之药”,这不免有些夸大,但绿茶能增强人体的兔疫功能,防治疾病,健脑提神,却是众所共知的。《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乃解。”明朝李时珍也说:“茶主治喘急咳...  相似文献   

17.
“小儿果味开胃茶,究竟是药还是茶?”近日,冼女士在药店里买的小儿降火食品,其包装看上去很像药品。冼女士感到疑惑,这些给婴幼儿喝的开胃茶,会不会是药。  相似文献   

18.
<正>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茶尤为青睐。实际上,茶有时并不叫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茶有许多不同的别名和雅称,其中一些茶名的雅称蕴义非凡,颇有情趣。苦荼,古代蜀人茶的方言。《尔雅·释木·》载:",苦荼。"晋人郭璞注:"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荼。"郝懿行《尔雅义疏》曰:"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今则知茶不复知荼矣。"唐代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也道:"《华佗食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亚花松萝多糖的提取与分离工艺的优化。亚花松萝多糖提取工艺各因素的最佳水平为热水体积200ml(每4g松萝)、70~80℃提取三次,每次2h。其中对亚花松萝多糖含量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提取次数,然而提取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无显著影响。乙醇沉淀多糖的最佳浓度为80%一倍,Sevage试剂除游离蛋白时的体积比为3:1,反复脱蛋白五次,每次振荡30min。多糖的最佳得率为6.86%,总糖含量为76%。  相似文献   

20.
陈洪兰 《烹调知识》2008,(10):14-14
板栗不仅香甜好吃,且是一种食疗价值甚高的食品。药王孙思邈称道栗子: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生食活腰。明代李时珍指出栗子有驱寒、止泻之功能,并举例说:“有人内寒,暴泻如注,令食煨栗二三十枚,顿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