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蔬菜农药残留给人们健康带来的危害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目前常用的化学农药中,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占比例最大,传统的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是气相色谱法,但是,需要贵重的分析仪器、较长的测定时间和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不适合我国蔬菜分散销售市场中经常性的现场快速检测。目前,蔬菜中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方法主要有速测卡法和酶抑制率法。速测卡法是根据颜色的变化来判定  相似文献   

2.
苑春莉  周围  解迎双 《质谱学报》2013,34(4):215-225
采用液相色谱-四极杆串联质谱技术分离检测非表面活性剂十二醇聚氧乙烯醚类、十六醇聚氧乙烯醚类和十八醇聚氧乙烯醚类物质。本实验通过对7种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标准品的质谱解析,得出此类物质的质谱解析规律,并推断出标准品中所包含的41种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组分。通过中性丢失、母离子扫描和子离子扫描对质谱规律进行验证。在电喷雾正离子(ESI)扫描模式下,对此类物质的质谱解析和裂解规律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建立了简便、快速的分离方法,并鉴定出不同碳链数和不同加成数的混合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单个组分的检测方法,为环境水体中此类物质的检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分析仪器》2012,(5):13
近日,记者在北京检验检疫局"高分辨质谱在检验检疫食品安全中的应用研究"专题研讨会上获悉,该局在高分辨质谱"‘双谱库’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和"兽药残留快速筛查前处理方法研究"均取得重大进展,已建立了13000种有毒有害化合物筛查谱库和106种重点监测化合物的HCD高能质谱裂解谱库,实际应用效果良好。目前,两个谱库主要用于食品中有毒有害化合物的筛查与确证工作;针对食品中未知污染物的鉴定,建立了涵盖80万种化合物的数据库,可用于未  相似文献   

4.
附子是常用的中药药物,其中含有的脂类生物碱是附子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为了对附子中脂类生物碱的复杂体系进行快速分析,以附子中脂类生物碱为研究对象,建立一种稳定、高效、可靠的分析方法,本研究利用电喷雾三重四极杆质谱的多种扫描功能(全扫描、子离子扫描、母离子扫描、中性丢失扫描)分析附子中脂类生物碱。脂类生物碱间的差别分两种,其一是由于生物碱骨架不同导致的差别;其二是由于C8位所连接的脂肪酸的不同导致的差别。根据这两种差别,分析出附子中含量最多的4类生物碱骨架以及3类C8位取代脂肪酸,共12种脂类生物碱。三重四极杆质谱的母离子扫描及中性碎片丢失扫描功能用于分析附子中脂类生物碱,扫描速度快、效率高、一次扫描同时确定多种结构,所得结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HPLC-ESI-MS/MS)联用技术快速鉴定和检测双(氢化牛脂基)二甲基季铵化合物(DHTDMAC)的方法。通过对双(氢化牛脂基)二甲基氯化铵标准品的质谱解析,由一级质谱中各成分的特征母离子峰和二级质谱裂解碎片,得出质谱裂解规律,并推断出标准品中所包含的16种DHTDMAC组分。通过中性丢失扫描、母离子扫描和子离子扫描对质谱解析和裂解规律进行了验证。通过色谱条件的优化,采用电喷雾电离正离子(ESI+)、多反应监测(MRM)模式,建立了色谱分离、质谱检测的方法。本研究鉴定出不同链长烷基和碳数的DHTDMAC组分,并建立了DHTDMAC单个组分的简便、高效的检测方法,对准确研究该类化合物,以及加强环境、化工产品和消费品中DHTDMAC的监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宗晓菲  张慧荣  李博  李丽 《质谱学报》2012,33(6):357-362
利用电喷雾多级串联质谱技术研究了红花提取物中4种色素类成分,即红花红色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红花黄色素A和红花黄色素B。通过多级串联质谱技术,获得4种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峰,并由此获得分子质量信息;根据一些特征中性碎片的丢失,提出了红花中4种色素类成分的质谱碎裂规律。根据得到的分子质量和碎片信息,并与文献中的已知化合物比较,建立了红花中色素类化合物的快速分析、质谱鉴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现代农用化学品与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安全密切相关,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采用灵敏、准确、可靠的质谱技术能够准确地对残留农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为农药登记、农药残留摄入风险评估、环境有益生物安全、食品及其加工品中农药残留监测与监管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保障环境安全和人类健康。本文综述了各种质谱及其联用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各时期的特点,对主流质谱技术在农药多残留分析中的应用进行综合分析,重点阐述其在食品、环境、生物等领域的应用。此外,还概述了质谱及其联用技术在各国标准方法中的应用,并对比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欧盟等组织对质谱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的要求。总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极杆等质谱仪、色谱-质谱联用设备、多级质谱以及高分辨质谱技术在农药残留分析领域呈现出主流趋势;高通量筛查技术、现场可移动和桌面型质谱联用、原位电离技术、无靶标筛查平台以及简洁快速的样品前处理净化技术是未来研究与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实时直接分析(DART)-四极杆-静电场轨道离子阱高分辨质谱(Q-Orbitrap HRMS)法快速筛查食品中非法添加的8种工业染料。使用20μL乙腈润湿的碳纤维束(1 cm, 6 000根)擦拭样品表面取样,DART-HRMS直接检测。根据不同目标物确定DART离子源温度,高分辨质谱采用正离子模式,首先在全扫描模式下筛查目标化合物的一级精确质量数,随后通过二级质谱进一步确认,每个目标化合物用母离子和2个子离子进行定性分析。对于碱性橙2、碱性橙21、碱性橙22、碱性黄2、碱性品红、孔雀石绿、罗丹明B和罗丹明6G这8种工业染料,测得母离子和子离子的质量数误差均小于3×10-6,最低检测限在0.01~0.5 mg/L之间,重现性误差(RSD)不大于22%。使用该方法在疑似添加工业染料的市售黄鱼样品中检出碱性橙2。实验表明,首选的拭子取样部位是鱼鳃部、腹鳍、腹部和尾鳍。该方法具有前处理简单、分析速度快、定性准确的优势,可为食品中非法添加染料的快速筛查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9.
甘草酸钾盐和甘草酸钠盐的电喷雾离子阱质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电喷雾离子阱质谱对三元有机弱酸甘草酸的钾盐和钠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甘草酸的一级、二级和三级钾盐或钠盐均可产生很强的质子化分子离子峰;在甘草酸各级钾盐和钠盐的质子化分子离子的二级质谱中,可产生丢失一个葡萄糖醛酸单元的子离子,同时出现双葡萄糖醛酸单元加合相应金属离子的子离子,并且以上子离子均包含与母离子相同数目的相应金属离子。因此,(+)ESI离子阱质谱是区别甘草酸各级钾盐和钠盐的一种有效手段。另外,在甘草酸二钾和甘草酸二钠的(+)ESI-MS一级质谱中,可清楚地观察到一级盐和三级盐的质子化离子,表明甘草酸二盐在水溶液中存在分子间的离子交换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荧光分析方法应用于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有机磷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及新型烟碱类杀虫剂等残留量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11.
以5,6,7,4′-四羟基黄酮和5,6,7,4′-四甲氧基黄酮为例,运用高分辨电喷雾串联质谱在正离子模式下(HR-ESI-MS/MS)获得的碎片离子,根据一、二级质谱离子的精确质荷比,分别推导出两种黄酮可能的裂解途径,并比较多甲氧基、多羟基黄酮质谱裂解规律的异同。结果表明:在正离子模式下,5,6,7,4′-四羟基黄酮和5,6,7,4′-四甲氧基黄酮的一级质谱均可获得稳定的准分子离子。5,6,7,4′-四羟基黄酮的二级质谱碎片离子由准分子离子[M+H]+经RDA裂解及进一步脱水和(或)脱一氧化碳中性分子产生,直接由准分子离子脱水及一氧化碳中性分子获得的碎片离子丰度比较低;5,6,7,4′-四甲氧基黄酮二级质谱碎片即可由准分子离子[M+H]+直接经RDA裂解,还可先脱去乙烷或甲烷中性分子再经RDA裂解(1,3断裂)获得。此外,该化合物还有大量的碎片离子是由准分子离子[M+H]+分别经脱水、甲烷、乙烷或进一步脱甲基、一氧化碳而获得。两个化合物质谱碎片的比较结果表明,多甲氧基黄酮的二级质谱碎片裂解机制更复杂,碎片信息更丰富。该方法可为黄酮类化合物成分的快速定性分析提供支持,也可为黄酮类化合物体内代谢产物的LC-MS/MS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阐明苯磺酰基吲哚类化合物去质子化离子的质谱裂解机制,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进行多级碎片解析。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比较了5个3-苯磺酰基吲哚类化合物和4个2-苯磺酰基吲哚类化合物去质子化离子不同裂解过程中碎片离子的优化结构,并分析其可能的裂解机制。结果表明,两种苯磺酰基吲哚类化合物的去质子化离子可以通过不同的芳香亲核取代重排路径中性丢失SO2生成对应的苯基吲哚负离子,或C-S键均裂中性丢失苯自由基生成对应的阴离子自由基。根据两种碎片离子的丰度比值,可以快速、简便、准确地区分上述两类位置异构体。该方法可为苯磺酰基吲哚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黄钰  马格  尹欣驰  张健  潘远江 《质谱学报》2017,38(4):443-449
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法(HPLC-IT-TOF MS)对降糖药达格列净原料药中间体5-溴-2-氯-4’-乙氧基二苯甲酮(化合物1)及其异构体5-溴-2-氯-2’-乙氧基二苯甲酮(化合物2)进行区分。在不同碰撞能量下,对[M+H]+和碎片离子绘制能量分辨曲线,依据高精确度质荷比信息确定碎片离子的元素组成,并提出了可能的碎裂机理。结果表明:两种异构体的能量分辨曲线表现出明显差异,化合物1的主要碎片离子为[M+H-C_6H_5OC_2H_5]+(m/z216.90),化合物2的主要碎片离子为[M+H-C_2H_4O]+(m/z294.95)。推测原因可能是乙氧基取代位置的不同对质子H迁移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在没有对照品的情况下也能快速区分位置异构体。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19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pyrethroid pesticides, PyPs)在负化学离子源(NCI)和电子轰击离子源(EI)中的碎片离子信息,得出每种农药在不同离子源中的质谱行为差异。在NCI源中,PyPs获得1个热电子,形成负离子后不稳定而发生热裂解,与酯基相连的碳氧键断裂形成菊酯烷酸根离子,再脱去中性分子(如CO2、HF、HCl、HCF3等)形成各种碎片离子。一般情况下,含卤原子越多的PyPs,其在NCI源的响应越高。在EI源中,PyPs裂解规律为:1) 与羰基相连的碳氧键发生α-断裂脱去1分子CO,得到含环丙烷结构的特征碎片离子;2) 发生六元环的氢原子重排,当含有苄基苯基醚且甲基上有氰基取代基的PyPs,易形成m/z 181、208特征碎片离子,而不含氰基的PyPs易形成m/z 183特征碎片离子。  相似文献   

15.
作为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衍生物,克拉霉素产品存在大量杂质,需要对部分微量杂质进行进一步的结构分析.本研究采用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MS)技术与量化计算相结合,系统地研究了克拉霉素K及其杂质KL和KO的质谱碎裂规律.发现其质子化离子在串联质谱中主要发生一系列涉及侧链基团的碎裂反应,在高质量区存在丢失CH4O、C8H...  相似文献   

16.
在较高的去簇电压(DP)下,使用三重四极杆质谱仪通过电喷雾胞苷的甲醇-水溶液产生了质子化的胞嘧啶[C+H]+。[C+H]+的碰撞诱导解离过程共有4个相互竞争的解离通道,分别为脱去NH3分子(-17 u)形成相对强度较高的碎片离子m/z 95;脱去异氢氰酸HNCO(-43 u)和H2O(-18 u)分别形成m/z 69 和m/z 94;脱去C2NH3(-41 u)产生相对强度较低的碎片离子m/z 71,随后对这些碎片离子进行了结构确定。通过量化计算对该过程进行了模拟:首先,对9种质子化胞嘧啶的异构体进行了优化,并给出了它们之间异构化过程的势能面曲线; 其次,基于质子化胞嘧啶的初始结构对这4个解离通道进行了详细的模拟和推导。模拟结果表明,丢失NH3、HNCO、H2O和 C2NH3这4个解离通道的势垒分别为292.2、355.0、586.6和838.6 kJ/mol,此结果与质子化胞嘧啶碰撞诱导解离过程中产生的离子m/z 95、69、94和71的丰度大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7.
王毅  张苹  吴生秀  何敏  孙媛媛  赵彤 《质谱学报》2017,38(6):620-629
N-甲基-N-(三甲基硅烷)三氟乙酰胺(MSTFA)是一种重要的衍生化试剂,其质谱峰的归属对于深入研究其反应机理具有深刻意义。本工作对含氟和不含氟的两类衍生化产物和含氟芳香酚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MSTFA衍生化后的含氟化合物生成了具有显著特征的m/z 77碎片离子,在谱图上多为基峰或接近基峰。而不含氟化合物的衍生化产物未能生成该特征离子,经高分辨质谱分析确认该离子组成为C2H6FSi+,是骨架重排反应产物,表明了骨架重排在m/z 77产生过程的重要作用。推断该特征离子的生成途径为单分子内的亲核反应(SN1):首先中性分子被电离得到分子离子,游离基中心定域在杂原子O(N)上,游离基中心诱导分子离子通过α裂解脱去甲基自由基形成π键,提供了稳定的电荷中心;电荷中心诱导迫使π键上的一对电子进行迁移,正电荷同时转移到硅原子上,形成了能够促进下一步反应进行的活化中心;最大电负性的氟原子携带组成C-F键的一对电子亲核进攻硅正离子,生成新的F-Si键,同时迫使O(N)-Si键的一对电子发生转移造成O(N)-Si键的裂解;通过分子内的亲核消除反应脱去中性分子,从而得到特征离子m/z 77。  相似文献   

18.
铜-配体(L)-三肽组成的三元复合物[Cu(L)M]2+,其中,L表示4′-氯-2,2′:6′,2″-三联吡啶(缩写为4Cl-tpy);M表示酪氨酰-甘氨酰-色氨酸(YGW)及其修饰型三肽(CH3CO-YGW-OCH3,缩写 Ac-YGW-OMe)。使用该复合物,通过碰撞诱导解离 (collision-induced dissociation, CID)产生两种自由基离子 ([YGW]·+和[Ac-YGW-OMe]·+)。采用串联质谱结合密度泛函理论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得到气相稳定结构,并研究其气相解离行为。研究结果表明,[YGW]·+和[Ac-YGW-OMe]·+的气相解离行为截然不同,[YGW]·+主要产生[M-CO2-116]+和[M-CO2·+碎片离子;而[Ac-YGW-OMe]·+在气相中主要产生[M-CH3OH]·+碎片离子。推测这两种离子的气相裂解机理分别为:[YGW]·+羧基上的质子重排到多肽骨架中羰基氧上,经历 Cα-C键的断裂产生[M-CO2·+、断裂色氨酸侧链 Cβ-Cγ键产生[M-CO2-116]+离子;[Ac-YGW-OMe]·+则先经历质子重排到酯基氧上,然后经过C-O酯键的断裂形成[M-CH3OH]·+离子。参与重排的质子可能有3个来源:Ac-YGW-OMe中甘氨酸的Cα-H、色氨酸的Cα-H 或Cβ-H,该机理有待进一步验证。本研究将为其他类型多肽及衍生物的结构及气相反应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方小伟  李婧  李毅  张兴磊 《质谱学报》2016,37(4):319-326
采用表面解吸常压化学电离质谱(DAPCI-MS)技术对5种氟喹诺酮类化合物进行多级串联质谱研究,获得了各化合物的多级质谱信息。通过比较各化合物质谱裂解途径的异同,发现在正离子检测模式下,氟喹诺酮类化合物在碰撞诱导解离过程中均产生中性丢失44 u(CO2)、28 u(CO)、20 u(HF)、18 u(H2O)的离子峰。如果结构中含有哌嗪环取代基,脱羧后可观察到哌嗪环的重排反应,生成丢失43 u(C2H3NH2)和57 u(CH3-CH2-N[CDS1]CH2)的碎片离子,这可作为“诊断”其他氟喹诺酮类化合物和结构类似物的特征。该方法无需样品预处理,不使用有机溶剂,分析速度快,是一种无污染、无毒、原位、无损的分析方法,可为痕量药物分析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运用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在考虑准分子离子自旋的情况下,采用B3LYP/6-311++G(2d,2p)高精度基组全自由度优化了各质谱碎片准分子离子的稳定几何构型,计算了质谱分析中三聚氰胺形成的各碎片离子的键断裂能,分析了3种中间离子碎片Mulliken原子电荷分布,进而推导出三聚氰胺的质谱裂解途径。计算结果表明,三聚氰胺准分子离子m/z 127通过环断裂方式逐级裂解生成m/z 85和m/z 68碎片离子,其中部分m/z 68碎片离子进一步裂解形成m/z 43碎片离子。采用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扫描模式(MRM)下,观测到三聚氰胺质谱裂解的主要碎片离子有C2H5N4+(m/z 85)、C2H2N3+(m/z 68)和CH3N2+(m/z 43),且其质谱峰信号强度依次减小,该现象进一步验证了裂解能理论计算的可靠性。此外,实验还发现,准分子离子的质谱裂解途径主要受碎片离子Mulliken电荷分布及其化学键相互作用强弱的影响。该方法有助于三聚氰胺结构的准确鉴定,也可为三聚氰胺的检测、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