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绿色矿山建设要求,促进能效对标分析,支撑油气田精益生产,合理制定抽油机井能耗定额指标,笔者统计2016—2018年某厂10型抽油机井的吨液百米耗电量,并拟合出吨液百米耗电量与产液量在不同液面区间的关系公式。通过公式计算其他机型的定额指标,并将其与实际筛选值比对,进行修正,最终得出某厂各型号抽油机井的定额指标的计算方法。通过定额计算方法的研究能有效降低人为筛选指标的工作量,提高指标准确性,推进油田定额生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合理沉没度与能耗问题的提出,计算出符合条件井的举升高度、吨液百米耗电、系统效率,并将其拟合为一口井;根据所有井的平均吨液百米耗电、平均系统效率和平均沉没度绘制出曲线,从而得出理论上合理的沉没度值.再将选出的井控制沉没度并绘制成曲线,进而得出合理沉没度区间.通过试验可知沉没度在200~250m区间的平均吨液百米耗电较低并且平均系统效率较高,是较为合理的沉没度范围.  相似文献   

3.
在基层采油队应用能效对标这种管理方法,对机采井按区块“定额”对比单耗指标;按井组“横向”对比管理水平;按单井“纵向”对比节能效果,按照现状分析、制定方案、方案实施、对标评价、持续改进五个阶段循环开展,提高机采井能效水平.目的在于形成一套完整、成型的工作经验与管理模式,从而提升节能工作管理水平,开创节能降耗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实际生产中,供液不足或连抽带喷等供排关系不合理的抽油机井占很大比例,这部分井抽油泵的排量效率没有得到最大发挥,系统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不同沉没度下抽油机井系统效率的统计分析和数据对比,阐明了沉没度和抽油机系统效率的关系,从而根据地层供液能力和泵效来确定合理理排,确定合理的运转参数,使系统效率趋于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针对部分低产低效抽油机井生产参数已经调整到最低,油井目前所采用间抽制度仍凭经验确定,导致间抽后产液量下降等问题,现场通过采用日产液量对比、动液面恢复曲线和示功图连续监测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每口油井合理间抽制度。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间抽制度能保证油井产液量基本不变,节电效果显著,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抽油机井综合测试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的抽油机井综合测试系统由测试、分析和评价 3个子系统组成。测试系统对抽油机井动液面、功图、电流、电压和功率因数进行测试 ;分析系统利用综合分析软件对油井功图、功率和效率等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分析结果 ,判断油井工作状况 ;综合评价系统依靠评价模型和评价参数k、s,对油井的分析结果做出综合评价。对 4口抽油机井的现场测试和综合评价表明 ,利用该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抽油机井的工作效率 ,降低采油成本 ,有助于原油稳产、增产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油井生产时的合理套压值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油井产量与套压之间的关系,然后从现场实验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油井正常生产时的合理套压值范围,并以此应用到日常管理中,取得了显著的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8.
抽油机井间抽制度合理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油田开采过程中,对于低效井往往采用间抽方式生产,为便于管理,通常采用统一固定的间抽制度。由于统一固定的间抽制度不利于挖潜和节能,因此,不同的低效井要具体井况具体分析,采用不同的间抽制度。通过对低效井进行动液面和示功图连续监测,找出其动液面变化规律,结合示功图确定间抽运行的合理沉没度范围和启停机时间,能够确保抽油泵在有足够供液能力的情况下运行,以达到挖潜节能的目的,通过试验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石油机械》2015,(9):113-116
针对抽油机运行能耗高、工作效率低以及存在倒发电的问题,基于公共直流母线技术,将多台抽油机变频控制终端配挂在直流母线上进行集群控制,实现区块内多台抽油机倒发电能的互馈共享,并建立了完善的抽油机井远程动态调参与监控系统。在介绍公共直流母线群控智能抽油系统终端下位机硬件电路设计和上位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之后,选取现场6口井进行使用效果测试。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保证产液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使用该系统后变压器容量可降低,系统功率因数维持在0.9以上,综合节电率超过19%,实现了采油区块抽油机井的群控管理。  相似文献   

10.
关于抽油机井合理间抽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间抽试验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抽油机井在间抽过程中泵抽产量、沉没度以及液面恢复时沉没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根据泵抽过程中流压变化与电容器放电过程中电压变化的相似性,确立了抽油机井间抽过程中流压变化的数学模型,进而根据该数学模型及沃格尔方程,导出了间抽过程中地层渗流方程,根据以上方程,通过在坐标系中做图的方法,确定出了抽油机井的合理间抽区间,并给出了确定合理间抽制度的系统方法。根据以上系统分析,取得了对间抽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1.
高温高压气井测试合理工作制度设计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传统的高温高压气井测试工作制度设计理论的不足 ,对高温高压气井测试期间地层、井筒与地面参数特征进行研究 ;分析高温高压气井测试期间井口油压与井底生产压差的关系 ,认为根据合理生产压差设计测试工作制度 ,既可以有效求取地层参数 ,又可以防止生产压差过大而使地层变形、破坏或出砂。研究成果为高温高压气井测试工作制度设计提供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烧结机智能集中润滑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维护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分析国有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在构建高层次人才队伍中的意义和作用;系统提出国企在引进博士后人才过程中应树立的工作理念。  相似文献   

14.
石化生产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控制好产品收率、产品质量并优化生产能耗,这几个要素影响着产品的产量、效益和安全环保;作为社会发展、绿色生活的基本要素,多生产,多创效,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是工业界追求的目标,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新时期的必由之路;绿色生产离不开高性能的控制系统和卓越的控制管理模式。研究分析现代工厂的控制方案、控制要求及管理模式,有利于专业人员设计新型工厂,并为创建绿色工厂建立基础。以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材料技术的发展为背景,重点介绍了数字化控制系统和节能式仪表的应用新特点;针对近期在工程中应用的节能新技术、新方法进行研究总结,为自动化从业人员应用节能新技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智能完井技术是一项集动态监测、实时控制与生产优化为一体的系统技术,在复杂结构井、油气藏复杂井和海上油气井的优化生产、控制开采、减少修井作业及提高采收率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在介绍智能完井技术的工作原理、装备结构和特点基础上,重点就研制的关键技术装备,包括井下多级液控遥控阀、穿越式封隔器、动态监测系统等进行了阐述。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智能完井系统可以实现井下动态实时监测及各层段流量控制,井下液控阀可以实现遥控功能,多级调节流量的效果明显;光纤动态监测系统读取数据准确、稳定、可靠,满足现场要求;智能完井管柱顺利下井并投产,完井工艺通过了现场检验。  相似文献   

16.
地面驱动螺杆泵工作制度的合理与否 ,直接影响泵的效率和寿命 ,在不同的场合 ,不同的工况 ,对泵的特性有不同的要求。在分析影响地面驱动螺杆泵工作制度因素的基础上 ,根据螺杆泵生产动态模型 ,提出了确定螺标题工作制度确定方法 ,并用现场实例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开工操作方法的改进,实现了吸收稳定系统开工不收液态烃三塔循环,开气压机时出口不放火柜,气压机故障时粗汽油直接进稳定塔生产合格稳定汽油。使吸收稳定系统的开工操作方法得到了优化,提高了装置的运行水平。  相似文献   

18.
试井工作制度制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大庆油田现场油气井测试常采用二开一关或二开二关工作制度存在的弊端 ,提出应根据地层情况推广使用一开一关工作制度 ,从而达到有效缩短测试周期 ,兼顾求产、测压和解释参数的目的。通过 30层探井测试资料的压力对比分析及不符的特殊井例进行原因分析 ,认为可以利用关井实测和试井解释参数外推的方法获得地层静压。  相似文献   

19.
流化床锅炉实时专家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家智能控制系统结合了专家推理机制和智能控制的优点,能够克服经典控制理论的不足,是一种能在各种复杂的不确定环境下,面向目标任务的闭环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了智能控制系统和实时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主要功能和推理机制,设计出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系统的实时专家智能控制系统。对燃烧系统的目标参数处理和控制规则库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推理实例。该系统已经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应用,证明了该方法的节能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基于风险的检验分析方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各参数对风险影响的关联程度和关联度值,对其进行排序并选取关联度值较大的参数作为关键参数,将关键参数作为风险智能评估系统的输入参数,选用支持向量机的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场站输油管道风险智能评估系统的开发。场站输油管道风险智能评估系统开发的基础数据为白沙湾输油站输油管道的实测数据,智能评估系统计算值与原始实测值吻合良好,平均精度达到99.5%,验证了场站输油管道风险智能评估系统的正确性,有效提高了场站输油管道风险评估的智能化水平,这种开发思路和实践可作为其它场站输油管道风险智能评估系统研发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