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德国经济能在欧盟国家一片哀鸿中,鹤立鸡群,其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和灵活适度的危机应对显然功不可没。就其在能源方面的政策与策略,在应对全球跌宕起伏的能源市场中的佼佼表现也是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的。在能源供给与安全方面,德国与中国面临着很多相似的问题,例如,已探明的石油资源相对不足,对外部能源依存度比较高,国内能源需求缺口比较大等等。分析德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现状与能源安全政策,可以为我国能源产业的良性发展、能源安全体系的建设提供以下有益的启示与建议。这正是本期案例"抛砖引玉"的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2.
日前,中国科学院发布《应对挑战——构建可持续能源体系》研究报告,提出了2050年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目标。报告认为,2050年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目标应当更加前瞻,以确保由化石能源为主向可持续能源为主过渡的目标平稳实现:化石能源消耗总量与2005年相比增加不超过50%;单位GDP能耗届时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发展水电和核电,使之占发电总量的20%以上;大力开发非水力可再生能源,力争使其占一次能源总量的25%左右。  相似文献   

3.
德国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较为系统和成熟,尽管与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不同,但以节能降耗和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能源管理核心的宗旨一致。  相似文献   

4.
中国正在试图改变自己的能源命运,积极而努力地创造世界能源的新格局。目前,中国正面临着世界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能源与环境方面的挑战。但是,中国在应对能源与环境挑战方面正在进行的努力具有改变世界能源格局的潜力。中  相似文献   

5.
刘中大 《石油商技》2008,26(5):22-27
能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事关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介绍了美、法、德、日等国应对能源危机的措施,总结了其经验教训,针对中国能源发展的现状,阐述了对我国末来能源发展战略的思路与设想,提出改变相对单一的能源结构,实施能源多元化发展,推行可持续发展的节能战略。  相似文献   

6.
随着能源的可再生与低碳化发展,氢因清洁性、灵活性与通用性将会在能源转型中扮演重要作用。德国作为能源转型的领先国家,非常重视氢能在能源转型和经济脱碳中的重要作用,制定了包括长期发展战略、中期研发、近期应用示范,以及氢能发展相关管理和监管体制等全面发展措施。全面认识德国的氢能实践经验对中国氢能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孟曙光2008年7月24日在昆明召开的“应对气候变化:中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讨会”上表示,中国科技部将重点支持太阳能发电与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生物质燃料与生物质发电、风力发电、氢能及燃料电池、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等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的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的国际科技合作,并合作培养从事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研究开发的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8.
2007年全球新能源发展突飞猛进。虽然传统能源在国际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仍然居多,但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新能源作为缓解高油价压力、应对气候变暧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长远战略。  相似文献   

9.
简要回顾中美两国能源合作的历史和现状。中美两国能源合作表现为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并在油气领域实现全方位合作,包括原油和天然气贸易合作、全球第三方市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以及上游油气开发合作。油气在中美两国能源合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未来中美两国在能源领域合作存在巨大空间和潜力,应继续加大能源科技合作,共同推动能源转型,扩大油气贸易规模,促进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链合作,加强能源政策沟通。  相似文献   

10.
《世界石油工业》2005,12(3):79-79
世界石油大会与瑞士蒙特尔国际能源继2004年4月成功举办首届中国——蒙特尔能源圆桌会议之后,将于2005年11月举办第二届中国——蒙特尔能源圆桌会议。本次会议将就如何应对全球所面临的能源供需的挑战、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资源、发展新能源和替代能源、建立节能型社会等问题展开讨论。会议的主题是“能源可持续发展——效率与安全”。  相似文献   

11.
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上台后出台的能源政策,其核心开始转向开发新能源与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反映了在经济危机下美国力图抓住机会,以此达到推动经济复苏、保证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的多重目的。分析了美国能源新政的主要内容、未来走向以及对我国的影响。认为美国能源新政的实施必将对中国及世界的战略格局产生影响。我们应当充分关注美国能源新政实施的动态,抓住能源领域的发展机遇,建立和完善将能源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统一考虑的长期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2.
2022年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和能源价格体系遭受严重冲击,能源领域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使得能源转型背景下的能源安全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回顾2022年全球能源市场、能源危机、能源安全、能源转型等诸多问题,以及中国能源市场的生产供应、消费情况及能源结构变化特点,总结“双碳”背景下,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现状、传统化石能源企业的发展优势与挑战,给出传统能源企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规模化发展建议。2023年中国能源发展的外部环境更为严峻复杂,保障能源稳定供应依然是发展重点。建议中国能源企业在积极推进能源革命的同时,加强传统化石资源和新能源平衡发展的战略研究,加强能源产供销储贸体系建设;树立新型能源安全观,携手应对挑战。指出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在国家能源行业发展与改革创新中聚焦重大问题研究,提升智库研究战略性与前瞻性,以高端成果服务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
陈新华博士198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亚洲理工学院能源硕士学位和法国格勒纳布大学能源经济学博士学位。凭借激烈竞争进入国际能源署(IEA)并担任过要职,又回国任职于BP公司,并兼任中国欧盟商会能源委员会主席等职。他在世界能源领域有着广泛的经验和宝贵知识。2008年初,陈新华博士的Ⅸ能源改变命运》一书出版,书中基于其20多年的国内外研究与工作经验,为中国如何应对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可再生能源杂志(Renewable Energy Magazine)》于2010年12月31日发表2010年可再生燃料发展评论。国际能源局(IEA)于2010年6月就号召应对可再生能源予以更大的支持,为保证全球变暖的温升限制在2oC以内,应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投资增加2倍以上,使可再生能源投资从2009年600亿美元达到2030年每年18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15.
正石油、煤炭等目前大量使用的传统能源逐渐枯竭,根据经济学家和科学家的普遍估计,到2050年左右,石油资源将会开采殆尽,能源危机将席卷全球。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开发如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可再生新能源,这也是我国必须解决的难题。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面临诸多挑战。在可再生能源所占能  相似文献   

16.
李晓兰 《海洋石油》2009,29(3):25-25
6月10~11日,2009年第五届中国分布式能源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专家一致认为,到2050年我国将实现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并驾齐驱的局面;到本世纪末,我国将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彻底改变目前以石油、煤炭等化石类能源为主的局面。  相似文献   

17.
《世界石油工业》2005,12(5):78-79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举办能源圆桌会议,邀请国际能源界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士,就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能源投资的合理组合、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能源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如何创造能源开发利用与人类环境的和谐发展等战略问题展开讨论,将有利于中国乃至亚洲的能源供需、产业调整、能源与经济发展、能源与环境保护等方面问题的分析与决策。同时,也提供了一个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了解世界的机会,为中国能源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跨国发展战略,提供良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8.
  冯风 《世界石油工业》2005,12(5):40-43
2004年4月,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发布《2004年国际能源展望》,预测2001~2005年能源消费与世界经济同步增长;一次能源消费量大幅提高,消费增长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石油天然气仍是主导能源,天然气消费增长快于其它能源。能源消费的急速增长势必引起世界有限能源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的重新分配和争夺。对此应该加强研究,提出不同情况下的应对策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能源合作是中俄目前及未来最为关键的领域,其中修建输油管道与输气管道是双方稳定能源贸易和提升能源合作水平的核心。文章就中俄双方能源合作的关键和困难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突破双方能源合作瓶颈的6条途径:在国家层面应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中俄能源合作长期战略规划;建立中俄能源战略对话机制;鼓励和协调多种主体参与俄罗斯能源开发并避免内部竞争;防止中日较量白热化;以组合拳形式推进合作方式多样化,以多元化国际能源合作战略应对俄罗斯多元化能源外交手段,尽最大努力争取全面提升与俄罗斯的能源战略协作。  相似文献   

20.
微博     
《中国石油》2014,(10):16-16
我国要高度重视应对美国能源犬儒主义的变化 郭庆方:能源战略犬儒主义使得世界能源格局缺少了某种主导力量,从而增加了世界能源格局变动的不确定性。中国要应对美国能源犬儒主义的变化,化解所面临的挑战,发现其中潜含的机会。犬儒主义表现为一种“不拒绝的冷漠”、一种“不认同的接受”,独善其身,只要自己不受伤害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