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腈纶丝束采用拉断工艺方法制条。本文分析腈纶丝束本身质量对拉断纤维长度的影响。创新生产工艺,适当调整拉断机再割区的隔距和牵伸倍数,可确保纤维平均长度波动偏差缩小,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2.
王霞 《中国科技博览》2014,(23):355-355
腈纶厂生产的腈纶丝束采用拉断法工艺制条,本文简要介绍了拉断工艺法的制条原理和生产工艺,并对影响腈纶纤维长度分布和平均长度控制的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多区拉断法)生产毛条时腈纶丝束发生变化的机理来分析毛条工艺参数的设定及影响因素,对毛条生产工艺的控制进行了探讨。指出毛条拉断的工艺过程可以看作纤维高弹形变拉伸和拉断两个过程的组合,毛条产品的质量既取决于原料丝束的质量的优劣,又取决于毛条制造过程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4.
腈纶毛条在生产的过程中,利用拉断法来实现生产的过程,并提高了生产的产量,主要通过原料质量和工艺历程的控制,来提高腈纶毛条的生产质量,所以生产中有很多的注意事项。拉断法应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对每个加工的步骤进行观察,才能发现腈纶毛条质量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而探索出提高腈纶毛条质量的措施。腈纶毛条质量的控制直接会影响到纺纱工序的生产和产品质量,所以非常有必要在制条过程中懂得毛粒、毛片与纺纱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加以控制,从而进一步改善毛条产品质量,满足纺纱用户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毛纺织工业有精梳毛纺和粗梳毛纺两大系统。毛条制造属于精梳毛纺系统,梳制各种毛条,供精纺使用。大庆石化公司腈纶厂毛条车间采用的是拉断法。一般工艺流程是:丝束-拉断机-一道针梳机-二遘针梳机-毛条  相似文献   

6.
大庆石化公司腈纶厂MSC拉断机引进于意大利Cognetex公司,在生产运行中,由于静电影响,纤维在拉断工序就不能有效断裂,出条发生粗细节现象,给连续生产带来很大的不便,针对此问题进行改造,在拉断机丝束走向上安装静电消除器,用以消除静电,即实现了安全生产,也大大减少了粗细节的产生,提高了经济效益,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7.
《新材料产业》2014,(8):88-91
<正>美德共同开发大丝束工业级碳纤维据报道,美国氰特(Cytec)公司近日宣布,已与德国腈纶纤维生产商Dralon GmbH达成战略协议,双方将共同开发大丝束工业级碳纤维。氰特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汽车制造商在积极研究利用碳纤维来减轻车重和提高燃油效率。预计碳纤维的工业使用,比如汽车零部件,将有显著增长。此前,该公司已入股位于慕尼黑的复合材料工程和开发公司C-Con Holdings GmbH,以降低碳纤维成本。该公司已向短期特制品市场售出了碳纤维复合材料,比如赛车和航空航天市场。  相似文献   

8.
采用丝束电极研究金属镍的快速电沉积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丝束电极(铜质和铁质)研究了金属镍的快速电沉积行为。研究表明,丝束电极表面存在腐蚀电位分布的不均匀性,经电沉积处理的丝束电极表面,也存在腐蚀电位分布的不均匀性。探讨了不同材质的丝束电极和不同镀液对金属镍的快速电沉积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二醋酸纤维素丝束未卷曲能是丝束生产控制的重要工艺指标之一,其检测数据的可靠准确对指导控制工艺、保障丝束质量非常重要。采用梯形夹板、正弦波夹板对丝束未卷曲能数值进行检测,不同夹板获得的丝束未卷曲能数值存在明显差异;采用Mini-tab分析了未卷曲能数值稳定性的差异,选出了合适的夹板模式。结果表明:采用正弦波夹板检测丝柬未卷曲能更为可靠稳定。  相似文献   

10.
利用热应力、DSC、FTIR、元素分析(EA)、XRD及力学性能、密度等测试表征手段,结合小丝束(24K)聚丙烯腈(PAN)原丝,解析了大丝束(48K) PAN原丝的热反应特性,并采用50 min连续预氧化制备高性能大丝束碳纤维,研究了大丝束PAN原丝连续预氧化过程中的结构性能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大丝束PAN纤维的化学热应力是小丝束的1.13~1.43倍,且启动温度更低,当温度为250℃时,化学热应力差值最大,对应大丝束纤维密度为1.316 g/cm3;纤维内准晶区在反应初期即大量转化为无定形状态,准晶区晶粒尺寸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50 min连续预氧化制备的大丝束碳纤维单丝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分别为4 240 MPa和244 GPa,相关力学性能达到市售国外大丝束碳纤维同等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为提升国产通用碳纤维用PAN原丝的力学性能,再次对原丝进行水洗及干燥致密化工艺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水洗因使丝束增韧,与致密化起到相反的作用,不利于原丝力学性能的升级;不同温度下,随致密化时间的增加,丝束强度先增大后减小,55s时丝束强度提高最大;确定致密化时间55s时,在140~150℃温梯下丝束强度最大,约提升初始原丝的35.6%。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形成丝束加香滤棒质量稳定性的评价体系。方法 实验采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技术(Purge&Trap-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P&T-GC-MS)结合“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丝束加香滤棒中特征香味成分进行分析,以建立P&T-GC-MS指纹图谱,并利用欧氏距离法计算其相似度,以及聚类分析法评价不同批次间样品的差异性。结果 相同浓度、不同批次丝束加香滤棒的相似度均高于0.920,表明批次间、批次内样品的质量稳定性较好;各特征香味成分峰面积、保留时间的RSD值均小于1.70%,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稳定性和重现性;所建的丝束加香滤棒标准指纹图谱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可将不同浓度的丝束加香滤棒进行有效甄别。结论 该方法可为评价丝束加香滤棒的质量稳定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庆炼化公司腈纶厂纺丝装置纺丝机在生产过程中对丝束质量有很大影响,所以为了保障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丝束,对纺丝机各部件在工作时对丝束质量的影响做出分析,便于在以后的生产中做出改进。  相似文献   

14.
腈纶经过表面水解、酰氯化和接枝反应等过程可以在表面接枝上大豆蛋白质,制成蛋白质接枝改性腈纶。红外分析和电子显微镜形貌观察表明,蛋白质接枝改性腈纶的表面形成了完整致密的蛋白质表面膜层。蛋白质接枝改性腈纶的超分子结构与普通腈纶相比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而是基本保持了原有腈纶的高序态和低序态共存的结构特征。改性纤维的物理力学性能可以满足纺织后加工及其服用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5.
腈纶经过表面水解、酰氯化和接枝反应等过程在表面接枝上大豆蛋白质,制成了蛋白质接枝改性腈纶。对其进行物理力学性能分析、红外分析和电子显微镜形貌观察表明:改性腈纶在表面接枝蛋白质的效果明显,其表面完全覆盖上了完整致密的蛋白质表面膜层;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蛋白质接枝改性腈纶的超分子结构与普通腈纶相比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基本保持了原有腈纶的高序态和低序态共存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6.
腈纶表面接枝蛋白质改性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腈纶经过表面水解、酰氯化和接枝反应等过程在表面接枝上大豆蛋白质,制成了蛋白质接枝改性腈纶。对其进行物理力学性能分析、红外分析和电子显微镜形貌观察表明:改性腈纶在表面接枝蛋白质的效果明显,其表面完全覆盖上了完整致密的蛋白质表面膜层;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蛋白质接枝改性腈纶的超分子结构与普通腈纶相比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基本保持了原有腈纶的高序态和低序态共存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化社会生活中,腈纶产品很受人们的欢迎,为了更好提高腈纶产品的质量,则需要严格对腈纶毛条生产中形成的毛粒进行控制,确保腈纶毛条的质量。文中从毛粒产生的原因入手,对腈纶毛条的生产原理及生产条件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毛条生产过程中毛粒的控制措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许海鹰  王壮  桑兴华  杨波  彭勇 《真空》2021,(2):76-81
与传统基于热阴极电子枪的熔丝增材制造技术相比,基于丝束同轴冷阴极电子枪的熔丝增材制造技术具有明显优势。为了缩短与世界先进电子束熔丝增材制造技术的差距,通过分析丝束同轴冷阴极电子束产生机理,采用模拟仿真技术优化影响束流品质的阴极、阳极参数,根据仿真结果研制了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丝束同轴冷阴极电子枪。所研制的丝束同轴冷阴极电子枪输出束流呈现"X"形状,熔滴过渡模式可以调控,熔丝成形效率达到5.02kg/h。  相似文献   

19.
玄武岩纤维丝束强度的Weibull和Gauss分布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假设检验验证了Weibull及Gauss分布模型对玄武岩纤维丝束强度统计分析的适用性,并用2种分布模型对BF-CSH-01、BF-CMD-02和BF-CAH-01 等3种纤维不同长度丝束的拉伸强度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当纤维种类和试样长度变化时,采用2种模型统计的丝束强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即3种纤维中BF-CSH-01强度最高,BF-CMD-02的强度分散性最小;同种纤维中,随着试样长度的增加,丝束强度下降,强度分散性减小。2种分布模型相比,采用Weibull 模型计算的丝束强度略高于 Gauss模型,但强度分散性稍大。   相似文献   

20.
为定量测试碳纤维丝束的断丝起毛程度,建立了碳纤维丝束起毛量测试方法,并搭建了测试装置。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2种国产T800级碳纤维进行起毛量测试,研究了丝束展宽、张力、毛丝吸附材料等测试条件对测试结果的影响。采用优化的测试条件,测试了几种进口、国产T700级、T800级碳纤维丝束的起毛量。实验表明,所建方法操作简单,适用性较广。对于12K的T800级碳纤维,当纤维张力为1~2N,海绵孔隙大小在0.1~0.6mm,且受到的载荷大小为1~4N时,测试结果比较理想。对于起毛量较高的碳纤维,需保证一定的纤维展宽使丝束内部的毛丝暴露,从而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