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什么是热管热管(Heat Pipe)是一种密闭的经过气液两相变化和循环流动而高效传送热最的元件。热管的设想是在1942年被提出来的,第一个热管于1964年问世。在六十年代热管主要应用于电子和宇航等设备的冷却,到七十年代初  相似文献   

2.
简讯     
今年七月份,由上海市化工局主持,在我省桐乡县召开了铜钢复合气~气热管换热器技术鉴定会。该热管换热器自今年1月开始在上海炼油厂方箱炉上试验运行取得成功。按目前回收的热量估计,设备投资可在二年内回收。这项应用技术是上海海运学院、上海化工装备研究所、上海炼油厂和浙江桐乡热管厂共同研制的,其中,桐乡热管厂承担了热管制造任务。该厂的热管试制工作开始于一九七八年,在热管的制造技术和应用方面积累不少有益的经验。(冬)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气—气型热管换热器的系列化设计问题,提出了利用中、小型工业锅炉及工业窑炉烟气余热预热空气的热管式空气预热器系列化设计方案。着重考虑了烟气含尘对热管换热器使用性能的重大影响,在系列设计中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中型氮肥厂造气工段半水煤气冷却工艺中采用热管式蒸汽发生器取代原普通废热锅炉,并对热管在高温、高含尘量、具有腐蚀性气体中的换热及水、汽循环系统进行了热力分析与计算,同时采取一定措施。结果表明:热管式中压蒸汽发生器在中型氮肥厂造气工艺气冷却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前言浙江省科委下达给浙江大学、杭州市化工研究所、浙江省能源所及杭州钢铁厂四个单位的任务是要求研制气—气碳钢—水热管式换热器,並应用于钢铁厂焦化分厂蒸苯圆筒加热炉上。该热管式换热器在1984年2月正式投入运行,经过九个多月的连续工作,性能良好,已在1984年12月11日通过鉴定。热管式换热器由桐乡热管厂制造。  相似文献   

6.
前言 电子工业部元器件管理局于今年五月在哈尔滨主持召开了106型气液热管换热器鉴定会议。106型气—液热管换热器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国营风华机器厂和电子工业部49研究所联合研制的,装于WNL4—13型锅炉的尾部以回收排烟的余热,已实际运行3600小时,效果良好,技术性能达到了设计指标。气—液热管换热器用于回收燃煤锅炉的排烟余热,在黑龙江省和电子工业部系统都还只是首次,其  相似文献   

7.
热管在废热回收方面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本文着重介绍热管在开式电炉记气废热回收上的应用,为热管在电石行为的广泛应用提供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8.
浙江大学热物理系和宁波农机(机械)研究所、宁波浙浙东针织厂及浙江省能源研究所共同协作配合,在宁波浙东针织厂 KZL-4—8快装锅炉烟道上安装了一台碳钢—水热管开水器,余热回收量2万大卡/时。该装置在83年2月16日投入运行,已连续运行一年以上,性能良好。一、热管开水器的优点及容量的确定气—气热管器具有一系列的优点,这已得到公认。气—水热管式换热器也具有很多优点,但是在小型工业锅炉余热回收中,除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外报导的气-气式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有很多种。本文在简述各种计算方法后,就相同参数采用五种方法进行计算,在分析计算及实测结果的基础上指出了热管换热器的正确设计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热管式余热锅炉在铜冶炼气制酸工艺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管式余热锅炉通常称为热管蒸汽发生器,用热管作为传热元件,吸收较高温度的烟气余热用来产生蒸汽,所产生的蒸汽可并入蒸汽管网,可用于发电,可在化工、冶金和动力等领域中广泛应用。文中介绍了热管式余热锅炉在铜冶炼气制酸工艺系统中的余热回收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更准确反映脉动热管内流体不同流态对其传热性能的影响,文中将管内气液两相流动模型引入了两气塞-液塞传热单元模型,并基于改善后的模型对脉动热管整体振荡特性和传热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善后的模型可以更好好地反映不同热负荷条件下热管传热性能变化,与实验研究结果十分吻合。进一步分析显示,低负荷下脉动热管振荡频率较低,振幅更大,蒸发温度也较低,高负荷则反之。不同流态下脉动热管的蒸发传热系数有明显差异,所带来的热阻差异也十分明显。热管半径越小,流体越早从弹状流转入环形流,而传热单元数对流型变化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2.
前言 热管是近十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高效传热元件,它利用相变原理将液——气相变潜热和热管单向传热特性,将热能由高温介质传给低温被加热介质。目前广泛采用钢水重力式热管制作大型换热器。换热容量大,结构简单,成本低,效率高。我国已制成的换热器容量多在10~5~10~6kcal/h,鞍钢九、六号两个高炉热风炉用的2×10~6kcal/h气—气式换热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航空航天等领域对环路热管长距离传热的需求,设计制造了一套传热距离8.1m的圆柱型蒸发器环路热管,试验了不同加热功率、不同冷凝温度下该环路热管的启动和变工况运行性能,并对其热阻及最大传热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其他条件一致、初始气液分布相同和不同时,加热功率由100W增大至160W后,本研究中的环路热管启动时间和启动温升均发生一定程度的下降;加热功率100W时,冷凝温度由10℃降低至-10℃使得环路热管启动时间增加,加热功率160W时,冷凝温度由10℃降至-10℃对环路热管的启动时间影响不大。在冷凝温度0℃下,该环路热管在100~500W范围内均能稳定运行,且200W时环路热管传热效率最高,传热温差最小,稳定运行温度最低;另外,由于系统传输距离较长,每个工况达到稳定所需要的时间也较长,分布于1000至3500S内。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环路热管热阻先减小后逐渐增大,该环路热管传热热阻最大不超过0.09℃/W,最小为0.024℃/W;随着传热距离的增大,管路的热损失增加,总压降和热阻也变大。当传热距离基本相同时,蒸发器容积的大小、冷凝器的冷凝能力及气液管线的布置形状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路热管的最大传热能力。  相似文献   

14.
气—气型重力式热管换热器用于热回收时,首先要根据给定的温度范围选择热管。关于热管工质的允许工作温度范围,许多热管文献都有介绍(1~3)。但是工作状态下热管管内工质温度如何计算:对于给定的冷、热流体温度,如何根据热管工质的许用温度调节冷热端热阻;或者如何根据已知的冷热流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热管技术是60年代中期在美国发明的一项新型高效传热技术。热管是一种极为优良的传热元件,不仅具有重量轻、构造简单等优点,且其热传导效率为相同尺寸铜棒的数百倍。因此被称为“热的超导体”,发明初期主要应用在人造卫星热控制系统及空间核反应器,其后逐步扩大到电子元件冷却、精密机械温度控制、工业过程废热回收、空调及除湿换气能源回收、太阳能及地热利用等用途上。目前全球各先进国家均以热管技术作为高科技的一项发展目标。尽管热管技术在冶金、动力、石化等工业部门应用已取得重大经济效果。但要用于小化肥造气工段同收余热,决非易事。早在1980年人们已经考虑过采用热管回收上,下行  相似文献   

16.
引言 目前在我国已有很多使用垂直重力热管来回收工业中的余热的装置。其中相当多的装置应用铜—水热管(外套碳钢筋片)。热管换热器的传热性能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热管元件的性能如何。而热管本身的传热性能又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热管内所充的工作液量就是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垂直重力热管不需要复杂的吸液芯,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所以最适用于回收余热装置中。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垂直重力热管,希望通过较简单的方法来进行。  相似文献   

17.
我省纺织系统中热定型设备较多,我省制造热管换热器的生产较早,且水平也较高。平湖针织一厂将两者结合起来,用于节能取得了显著效益。该厂的电热平幅热定型机。总装机容量为600kW。为了回收废气余热,采用碳钢——水热管换热器,进行气—气换热。根据生产实验与测试计算,节电率达19.2%,全年节电33.8万度,总投资2.55万元,3个月可以回收。这为热定型机的节能与热管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平板型太阳集热器和热管式真空管太阳集热器,并对其热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对比.平板型太阳集热器所能达到的最高效率略高于热管式真空管太阳集热器,但是随着集热温度升高,其热损失增大,效率降低,热管式真空管太阳集热器的集热效率波动较小,稳定在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核电再热管及辅助管系为公司重要生产部件,焊接量大,形状复杂,现多采用手工氩弧焊打底、半自动气保焊填充方法焊接,生产效率低、焊接质量不高。文章通过对产品结构分析,提出各自适合于再热管及辅助管系适合的自动焊方法,逐步实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陈玉  陆燕 《热科学与技术》2022,21(5):437-445
针对环路热管内部工质相变及流动换热问题,设计了环路热管蒸发器中心通道可视化实验平台,研究了不同加热方式对热管内工质状态和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方式直接影响热管10W启动过程,双面加热启动速度最快。相同热载荷时,不同加热方式下环路热管热阻及蒸发器中心通道内液面高度和成核情况存在差异。10W - 40W热载荷时,随着热载荷的增大,三种加热方式的传热热阻均在减小。40W-50W热载荷时,顶部加热方式下的热管性能出现恶化,底部加热传热性能出现停滞,仅双面加热性能稳定并有提高趋势。随着热负荷的增加,蒸发器中心通道内气液界面升高、气泡的产生变得更加剧烈,蒸发器通过吸液芯向储液器的漏热量增加,进而影响环路热管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