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水泥、矿渣微粉、激发剂和聚苯颗粒等材料,制备水泥基轻质保温材料,确定了矿渣微粉的最佳掺量为30%,复配激发剂对矿渣微粉的活性进行激发,当复配组分含量为1.5%CaO、1.5%NaOH和2%石膏时,强度最为理想,此时试样的3d和28d抗折、抗压强度依次为2.64MPa、24.24MPa、7.79MPa、60.52MPa,较空白试样对应提升36.1%、22%、20.4%、12%,并对其进行了机理分析。 相似文献
2.
利用水泥、矿渣微粉、激发剂和聚苯颗粒等材料,制备水泥基轻质保温材料,确定了矿渣微粉的最佳掺量为30%。使用复配激发剂对矿渣微粉的活性进行激发,当复配组分含量为1.5%的氧化钙、1.5%的氢氧化钠和2%石膏时,强度最为理想,此时试样的3d和28d抗折、抗压强度依次为2.64MPa、24.24MPa、7.79MPa、60.52MPa,较空白试样对应提升36.1%、22%、20.4%、12%,并对其进行了机理分析。 相似文献
3.
4.
在P·I 52.5水泥中掺入不同比例的矿渣微粉,研究了矿渣微粉作混合材对水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矿渣微粉对水泥胶砂强度等性能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采用不同强度值的水泥,用不同生产厂家的不同比表面积的矿渣微粉,等量取代水泥,研究矿渣微粉的活性指数,通过在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的强度及其它性能的研究表明,水泥的早期强度值越高,矿渣微粉的活性指数越大.另外,可使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6,(12)
研究了钢渣微粉的火山灰活性和不同掺量对低水胶比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水化热、流动度、抗折强度、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钢渣微粉具有比较高的火山灰活性,28d的活性指数可达到87.1;钢渣微粉掺量为10%时,累积放热量达到最大;当钢渣微粉掺量大于10%时,随着掺量的增加,累积放热量随之减少;钢渣微粉颗粒近似球体,会提高极低水胶比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流动度;钢渣微粉的掺入使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折强度先增加后减小,钢渣微粉掺量为10%的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抗折强度最高,高达25.8MPa;钢渣微粉掺量在0~20%内,抗压强度略有降低,但仍可满足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强度要求。证明了钢渣微粉可作为胶凝材料制备极低水胶比超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以水泥、粉煤灰、钢渣为主要原料,利用自主研制的复合激发剂、物理发泡剂、化学发泡剂、复合防水剂,制备一种水泥基复合发泡轻质保温材料。研究物理泡沫掺量对试样干密度、抗压强度及导热系数等性能的影响,探讨复合激发剂对粉煤灰、钢渣的活性激发机理及化学发泡剂的发泡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泡沫掺量的增加,试样的干密度、抗压强度随之降低,导热系数呈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掺入5%的防水剂,试样的2h吸水率和24h吸水率分别下降T85.48%和83.76%,憎水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15.
16.
研究了不同骨料颗粒级配对保温材料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以及不同骨料掺量下保温材料的性能。结果表明:骨料级配对保温材料的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有较大影响。使用原生的EPS颗粒对保温材料的性能有很好的改善效果。在较合理的骨料级配下,保温材料的强度得到提高、吸水率有明显的改善,膨胀珍珠岩的使用也可以明显改善试件的强度性能。降低试件的吸水率。容重越大,保温材料的强度越高、吸水率越低但软化系数变化不大。当EPS骨料掺量较大时,保温材料的前期干缩较小。而后期干缩较大. 相似文献
17.
根据泵送混凝土的特点以及对原材料的要求,分析了不同替代量和不同品种的矿渣微粉掺合料对水泥胶砂强度和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在适当的掺量范围内,水泥胶砂强度和混凝土工作性随着矿渣微粉掺合料掺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8.
19.
根据泵送混凝土的特点以及对原材料的要求,分析了不同替代量和不同品种的矿渣微粉掺合料对水泥胶砂强度和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在适当的掺量范围内,水泥胶砂强度和混凝土工作性随着矿渣微粉掺合料掺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0.
以水泥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密度小于300 kg/m3的泡沫混凝土,是一种新型外墙外保温材料。采用硅酸盐水泥为主要原料在实验室研究了这种材料的制备方法,并系统地研究了几种混凝土外加剂对该材料制备过程及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硅酸盐水泥为主要原料,并适量添加适宜的混凝土外加剂,可以制得性能优良的低密度泡沫混凝土;其中,几种外加剂的适宜掺量分别为:早强剂1.8%,促凝剂0.8%;聚丙烯纤维0.8%~1.0%;憎水剂0.1%~0.2%,苯丙乳液0.3%~0.4%。在此最佳条件下制得泡沫混凝土的干密度为290 kg/m3,28 d抗压强度可达1.1 MPa,吸水率为6.11%,导热系数为0.07 W(/m.K)。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