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从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官网获悉,近日,厦门市质监局与建设局联合发布《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评价标准》《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阶段建筑信息模型交付标准》《智慧停车系统技术规范》等六项标准。《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评价标准》构建了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三星级评价体系,在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工程评价中属于首创,处于领先水平,不仅可为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及新型小城镇建设、旧城区改造等"美丽厦门"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可为全国海绵城市工程建设的推进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提  相似文献   

2.
正为规范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评价、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性,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制订了国家标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并于近日发文,针对《标准》征求意见。《标准》分为总则、术语、基本规定、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附录5项内容,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作了规定。《标准》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价,评价对象为城市。  相似文献   

3.
在对海绵城市内涵和发展目标分析的基础上,从功能、益惠、价值、制度四个维度出发,构建了包含"水文生态系统"和"人文社会系统"在内的海绵城市建设评价体系。采用全时空多边形图示纵横比较指标法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估方法,"纵向"评价海绵城市在各个规划阶段的建设成效;"横向"对比各海绵城市的分项指标和综合指标,旨在为衡量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成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日发布公告,批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T51345-2018,自2019年8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准则;2.术语和符号;3.基本规定;4.评价内容;5.评价方法。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标准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作了规定。要求海绵城市的建设要保护自然生态格局,按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讯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在广西南宁举办"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系列标准发布"活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10项标准。此次发布的10项标准涵盖促进城市绿色发展、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三个方面,具体包括《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标准》《城  相似文献   

6.
本刊 《城乡建设》2022,(19):12-14
<正>一、全国海绵城市建设概况2014年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陆续修订了城市道路、绿化、排水等专业的10项标准规范,发布《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发布了全文强制性国家标准《城乡排水工程项目规范》,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落实到雨水系统设计标准当中。目前,全国有470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30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基本实现预期目标,在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路线、规划建设管理措施等方面取得宝贵经验,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已经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7.
沈洁  龙若愚  陈静 《风景园林》2019,26(3):81-86
面对中国如火如荼的海绵城市建设,如何评价其建设成效成为新一轮的关注热点。中国针对该领域的专项评价标准也在近几年相继出台,其中最新版《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于2018年7月发布。选取美国绩效评价标准中的"社区开发LEED认证(简称LEED-ND)""可持续场地倡议(简称SITES)"和"景观绩效系列(简称LPS)"中关于雨水管理的评价标准,与中国海绵城市的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进行比较,最后从评价指标的补充、评价方式的完善和评价细则的扩展3方面针对中国《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的评价体系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海绵城市"概念于"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被首次提出,用"海绵"概念比喻自然系统的水资源、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和水文化的共生关系,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使雨水就地滞留、资源化,与城市中的公园、湿地系统共同形成自然积存、渗透、循环的海绵生态基础设施。在降雨时帮助城市有效蓄水,避免和缓解洪涝;干旱时释放蓄水,起到自然调节作用。海绵城市建设目的是尽可能降低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过近年海绵城市的集中建设,我国生态环境已有改善,但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体系仍不完善。本文以我国海绵城市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为基础,围绕生态环境从功能、价值、体制、效益4个维度出发,构建多目标多元的海绵城市建设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北京未来科技城在建设之初即秉承"创新、开放、人本、低碳、共生"的规划建设理念,制定了系统的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将"海绵城市"及低影响开发(LID)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工作,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建设涵盖"渗、滞、蓄、净、用、排"六大方面的海绵城市示范工程,并将相关指标纳入到土地供应条件中,规范和强化了海绵城市建设,并开展园区海绵城市运营管理和监测评价。本文对未来科技城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进行梳理,以期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和监测评价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0.
视点     
<正>建设海绵城市,我们要关注什么?徐琦:建设海绵城市不只为防内涝《中国环境报》记者徐琦认为,如果建设海绵城市仅仅为解决内涝问题,那就太肤浅了。海绵城市的实质,是最大限度地恢复城市自然生态。要严防再以建设海绵城市为名出现新的破坏行为,要找准病症再开方。海绵城市应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11.
《市政技术》2017,(5):131-135
海绵城市作为系统解决水问题的综合表达,涉及城市水系规划、防洪排涝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等。以株洲市为例,介绍了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的编制思路,通过该规划,形成了具有株洲市海绵城市建设特色的"1+4"模式,即通过构建株洲市海绵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海绵城市水生态系统、水安全系统、水环境系统以及水资源系统进行合理布局,并将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进行分解,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宁波市于2016年4月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作为滨海临江的平原河网城市,城市内涝、雨水径流污染等水问题一直是困扰宁波城市品质提升的重大问题。重点讨论了宁波市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宁波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措施适应性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保障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整体性、系统性的"源-汇"系统概念模型,以期能对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和实施方案编写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经验探索——以南宁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发展方式,已融入到新型城镇化和水安全战略中。南宁市作为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开展了相关探索与实践。南宁市海绵城市总体规划构建了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保障区域海绵本底安全,同时结合城市发展特征,制定了海绵城市总体建设策略。通过该规划,南宁市形成了"23+10+202"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即划分了23个流域系统,合理布置了调蓄设施、滨水缓冲带、湿地公园、生态雨水廊道、海绵公园等流域性重要海绵设施;10个海绵功能区,结合功能区主要特征,构建了海绵城市建设控制指标体系;202个管理控制单元,将海绵城市总体目标进行分解,为海绵城市建设与管理及控制性详细规划落实总体目标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基于政策背景解析,结合厦门实际,探索研究了一套指标明确、方法清晰、切合实际的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评定方法。该方法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城镇开发边界为评价对象、以管控单元为评价单元,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历史易涝点消除、内涝防治标准达标、城市水体环境质量、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天然水域面积变化为指标,通过明确各项指标的评价方法及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核算方法,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本土化、具体化,以进一步科学引导、有序推进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国现行《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强调环境效益、对微观尺度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关注度不够的现象,通过文献爬梳、3轮专家问卷调研和3个建成项目的实证评价研究,逐步确立了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在环境、社会、经济与美学方面的11项效益及其指标构成、各项指标的含义、评价方法和评分标准,构建了以多元价值为导向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该体系能够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为创造可持续的雨水景观设计实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海绵城市系统设施设计方法单一、集水排水性能评价方法缺失的问题,依托上海市虹口区市政道路配套大修工程项目,基于BIM技术平台,设计优化了海绵城市系统设施三维模型,构建了三维族库;运用编程语言对BIM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对建立的改良道路三维模型进行降雨模拟,评估改良道路设施的集水排水能力;并提出了基于BIM平台开发的海绵城市应急调控系统,对上海虹口区城市易涝程度进行了模拟评价。研究表明:BIM平台可通过三维族库指导海绵城市系统设施的标准化建设;二次开发的BIM平台可对海绵城市系统设施的排水能力进行可视化模拟呈现,并统计分析排水效果;基于BIM技术的应急调控系统可评估城市易涝风险,系统解决海绵城市雨洪控制、内涝风险等问题,实现海绵城市绿色高效管理。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的洪涝问题,国家大力倡导建设海绵城市。文章通过解析国外雨洪管理方面的"低影响开发"、"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水敏感城市设计"理念,对比我国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特点,以长沙市烈士公园片区为例,探讨了旧城区海绵城市规划的方法,为新时期旧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我国城市日益严重的洪涝灾害、水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强调了"海绵城市"在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保护城市水环境以及促进城市水系统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文章以南京市为例,结合南京地理水文特征、排水设施等特点,分析了南京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南京内涝背景下的海绵城市建设思路,并从树立生态海绵理念、建设可持续排水系统、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体系和发挥政府引领职能4个覆盖从源头到终端的海绵城市建设途径,为南京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海绵城市"的首次提出是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其中给出了海绵城市的定义,"海绵城市"的专业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达,指城市能够具有像海绵一样的性能,能适应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自如地应对洪涝、干旱等自然灾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盘锦市建设"海绵城市"的背景,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从水系统、海绵体系统、景观等方面,阐述了盘锦市湖滨公园改造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水资源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