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用盐酸直接溶样、直接进样快速测定碳酸稀土中硫酸根的含量。样品经盐酸溶解后,在2%盐酸酸度下,射频发生功率1.2 k W、雾化气流量0.80 L·min-1、辅助气流量0.20 L·min-1、轴向观测、谱线180.699 nm及181.972 nm的仪器条件下,直接进样测定。测试结果,最大RSD(n=11)为2.34%,加标回收率为96.95%~101.05%。经与高频红外吸收法、比浊法比对,结果一致。方法可实现硫酸根测定范围0.05%~10%,在SO42-质量浓度为1μg·m L-1~25μg·m L-1内校准曲线线性较好,相关系数R2=0.9999。此方法为碳酸稀土产品生产过程的产品质量控制和贸易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HNO3(1+ 2)溶解样品,氯则全部以Cl形式溶解于溶液中,通过测定溶液中Cl质量浓度,即可计算出碳酸稀土中氯含量。试验探讨了在以硝酸钾和柠檬酸三钠为总离子强度调节缓冲溶液(TISAB)体系中,主要以EDTA溶液络合稀土离子,采用氯离子选择性电极-标准加入法测定碳酸稀土中氯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溶液中Cl质量浓度在2.0~40.0 mg/L范围内,EDTA溶液和TISAB溶液用量均为10 mL,Cl质量浓度的负对数与相应电极电位(E)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9;为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样品和电极响应斜率S值的测定须在同一恒温体系下进行;方法检出限为0.947 mg/L;对于5 mg/L的Cl,大量K+、Na+、NO3不干扰Cl的测定,RE3+、Ca2+、Fe2+、Na+最大允许量分别为10.0、4.0、5.5、23 g/L。按照实验方法测定碳酸镧和混合碳酸稀土中氯,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5)均小于5%;测定值与氯化银比浊法的测定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偶氮胂Ⅲ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0.1 mol/L盐酸中,铀可与显色剂偶氮胂Ⅲ迅速反应生成蓝色络合物,据此建立了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铀的方法。通过试验确定最大吸收波长为652 nm,0.1 mol/L HCl 的加入量为500 μL, 500 mg/L偶氮胂Ⅲ的加入量为2.0 mL。结果显示,铀的质量浓度在0~4.0 mg/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其线性方程为A=0.248 99 ρ-0.000 1, 相关系数R2=0.999 8,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为5.93×104 L·mol-1·cm-1。对两个含铀废液按实验方法进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0.77%和0.51%;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进行对照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以Dowex 1×2型阴离子交换树脂为吸附相,在pH值为8.0、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铜与铜试剂、乳化剂OP三元络合体系测定铜含量的分光光度法。通过试验确定了Dowex 1×2型阴离子树脂用量为0.30 mL、显色剂用量为2.0 mL、乳化剂OP溶液用量为1.0 mL、最佳吸附时间为25 min、最大吸收波长为437 nm。常见共存离子不干扰铜的测定,Fe3+、Co2+、Ni2+对显色体系的干扰,可加入5 mL 50.0 g/L EDTA-200.0 g/L TAC混合掩蔽剂掩蔽。Cu浓度在4.0~50.0 μ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线性回归方程为A=0.279 0ρ+0.062 7,相关系数r=0.999 3,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为1.79×105 L·mol-1·cm-1。方法的检出限为0.063 mg/mL。对铝合金样品中痕量铜进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n=6)为3.0%~7.9%,测定结果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
以Mg 202.6 nm次灵敏线为分析线,2%盐酸为酸介质,5 mL 50 mg/mL硝酸镧溶液为释放剂,建立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测定工业硫酸锌溶液中高含量镁的方法。实验表明,镁的质量浓度在1.0~30.0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所得校准曲线方程为A=0.028 ρ(μg/mL)+0.004 3,相关系数为R2=0.999 8。方法检出限为0.15 μg/mL。实验表明,控制样品溶液稀释倍数大于320时,工业硫酸锌溶液中其他元素均不干扰镁的测定。采用实验方法测定实际工业硫酸锌溶液中镁,测定平均值为5.67 mg/mL,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1.7%。采用实验方法与EDTA滴定法对工业硫酸锌溶液进行对照分析,所得结果基本一致,实验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在96%~104%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采用盐酸(1+2)溶解镁钕合金样品,在0.12~0.25 mol/L盐酸介质中,加入2.5 mL 50 g/L钼酸铵溶液与硅形成硅钼黄络合物,稳定15 min后,加入5 mL 10 g/L硫酸-草酸混合酸分解磷、砷钼杂多酸,而后加入2.5 mL 10 g/L抗坏血酸溶液做还原剂,使硅形成稳定的硅钼蓝络合物,稳定15 min后,于分光光度计波长800 nm处测量其吸光度,从校准曲线上查得硅量,从而建立了使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镁钕合金中硅的方法。结果表明,试液中硅质量在1~50 μg范围内与吸光度呈线性,校准曲线线性回归方程为y=61.634 x+0.007 5,相关系数r=1.000;方法中硅的检出限为0.000 11%(质量分数)。按照实验方法对镁钕合金样品中硅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7%~104%。实验方法用于测定镁钕合金实际样品中硅,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 n=11)为0.76%~7.6%,结果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湿法炼锌净化液中锗含量较低,而其他成分较为复杂,其中的锌、镁等杂质对分光光度法测定痕量锗产生严重的干扰。实验以水杨基荧光酮为显色剂,在盐酸体系中,以锗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500 nm为测量波长,采用标准加入法测定湿法炼锌厂新液的锗质量浓度;在此测定了锗质量浓度的新液中,加入不同量的锗标准溶液,绘制校准曲线,建立了水杨基荧光酮分光光度法测定湿法炼锌净化液中痕量锗的分析方法,有效地消除锌、镁等杂质对痕量锗测定的干扰。分别采用两个湿法炼锌厂的新液为底液建立校准曲线:(1)校准曲线中锗的质量浓度为8.1~133.1μg/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0.999 9,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9×104 L·mol-1·cm-1;(2)校准曲线中锗质量浓度为9.8~134.8μg/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0.999 7,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8.99×104 L·mol-1·cm-1。方法的检出限为1.0μg/L,定量限为3.3μg/L。按照实验方法测定湿...  相似文献   

8.
赤泥用硝酸、氢氟酸和硫酸溶解,过强酸型树脂(Dowex50W-X8(H+型))交换树脂柱,用2 mol/L 盐酸多次淋洗,再用5 mol/L 盐酸洗脱富集在交换分离树脂柱上的钪,加热蒸干,再加高氯酸冒烟至尽干,依次加入10 mol/L 过氧化氢和6 mol/L盐酸,加热至尽干,用2 mol/L盐酸溶解并转移到分液漏斗中,依次加入磺基水杨酸、溴甲酚绿,再用氨水和盐酸调节溶液至黄色。再加入偶氮氯膦-PN(CPA-PN)进行显色并与钪形成α型络合物,用20 mL 0.02 mol/L 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PMBP)-苯萃取该络合物。于分光光度计波长680 nm处测量其吸光度,从校准曲线上查得钪含量,以此建立了离子交换树脂分离-分光光度法测定赤泥中钪的方法。结果表明,溶液中钪质量浓度在0.01~0.48 μg /m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线性,校准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r=0.998 9,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3.86×104 L·mol-1·cm-1,方法中钪的检出限为0.42 μg/g。干扰试验结果表明,溶液中5.0 μg ScⅢ的测定结果相对误差不超过±5%时,BO33-(600),NH4Ⅰ(200),CaⅡ(100),RE2O3(60),BeⅡ(30),FeⅢ、AlⅢ、MnⅡ(25),ZrⅣ(4),TiⅣ、TaⅤ(2)不干扰测定。按照实验方法测定赤泥实际样品中钪,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2.5%~3.9%,并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于秀兰  张嘉月 《冶金分析》2013,33(12):67-69
合成了5-(4-安替吡啉偶氮)水杨醛(AASA),探讨了试剂与铌的显色反应条件,建立了测定铌的光度分析新方法。实验表明,在pH 2.0的HCl-KCl缓冲体系中,铌与AASA形成摩尔比为1∶1的浅黄色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460 nm。铌 的质量浓度在0~1.6 μg/mL符合比尔定律,其回归方程为A=0.077 79+0.012 91ρNb(μg/25 mL),相关系数r=0.999 6,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3.0×104 L·mol-1·cm-1。将AASA分光光度法应用于铁-铌合成溶液中铌的测定,结果与氯磺酚S法一致,相对标准偏差为1.6%~1.7%。  相似文献   

10.
利用1-(2-吡啶偶氮)-2-萘酚(PAN)与镓反应生成红色络合物的特性,建立了光度法测定钒钛磁铁矿中镓的方法。实验表明:于25 mL比色管中,依次加入2.0 mL KHP-HCl缓冲溶液(pH 3.2)、4.0 mL 0.5 g/L PAN溶液、3.0 mL 95%乙醇,用水定容后反应10 min,用1 cm比色皿,于545 nm处采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镓的质量浓度在0.05~3 μ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检出限为0.033 μg/mL,表观摩尔吸收系数ε=3.0×104 L·mol-1·cm-1。将GBW 07226a钒钛磁铁矿精矿一号和GBW 07224钒钛磁铁矿原矿一号样品经氢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碱熔、水浸取、过滤、酸化还原铁等步骤后,采用乙酸丁酯萃取、水反萃取,使镓与大量基体元素分离,再采用方法对样品中痕量镓进行测定,结果与认定值一致,相对标准偏差(RSD,n=3)小于15%。  相似文献   

11.
在pH 3的HAc-NaAc缓冲体系中, 稀土元素与偶氮胂Ⅲ形成稳定的蓝色络合物, 其最大吸收峰在660 nm处,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2×104 L·mol-1·cm-1, 稀土总量(RE)的质量浓度在0~1.6 μg/ mL符合比尔定律, 据此建立了用偶氮胂Ⅲ分光光度法测定无铅锡基焊料中RE的方法。锡对测定的干扰可以在H2SO4介质中采用HCl和HBr挥发排除, 铋、铟、铜、银等其他元素的干扰可采用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溶液沉淀分离和磺基水杨酸与抗坏血酸联合掩蔽的方法消除。方法用于无铅锡基焊料中RE质量分数在0.005%~0.20%的样品测定, 相对标准偏差为3.3%~5.6%, 加标回收率为92.0%~103.3%。  相似文献   

12.
在铅铋合金中,使用SnCl2还原Te时,Cl-与溶液中大量存在的pb2+生成PbCl2沉淀,对其中痕量Te的分析产生严重的干扰.实验选用HCl去除大量pb2+,利用SnCl2在酸性介质中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使溶液中Te4+还原为Te单质,吸收一定波长的光,以此建立了分光光度法测定铅铋合金中痕量Te的方法.试验讨论了酸性体...  相似文献   

13.
金文斌 《冶金分析》2018,38(12):75-78
采用氢氧化钠溶液和双氧水溶解样品,加入酒石酸钾钠溶液消除Fe3+的干扰,加入硫脲溶液提高Cu2+的允许量,在稀硫酸介质中,增敏剂阿拉伯树胶存在下,钛与显色剂百里香酚蓝发生反应形成稳定的蓝紫色络合物,建立了百里香酚蓝分光光度法测定铝合金中钛的方法。结果表明:络合物最大吸收峰位于590nm,溶液中钛质量浓度在0.1~2μg/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检出限为 0.03μg/mL,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3.7×104 L·mol-1·cm-1。方法用于铝合金标准样品中钛含量的测定,测定值与认定值基本一致,钛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2.3%和3.4%。  相似文献   

14.
准确、灵敏、快速地测定钛在铝合金材料中的含量,对提高铝合金材料的机械性能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和双氧水溶解样品, Fe3+干扰可通过加入酒石酸钾钠溶液来消除, Zn2+干扰可通过加入二巯基丙磺酸钠溶液来掩蔽,Cu2+的干扰可通过加入铜试剂的方法来去除。使用稀H2SO4来控制体系的酸度,加入混合增敏剂阿拉伯树胶和聚乙烯醇,常温下甲基百里香酚蓝溶液会与钛发生显色反应形成稳定的蓝紫色络合物,利用该特性,实现了分光光度法对铝合金中钛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显色体系最大吸收峰为570 nm,钛质量浓度在小于1.6 μg/mL时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9 4,方法检出限为2×10-8(质量分数),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4.7×104 L·mol-1·cm-1。方法用于测定铝合金样品中钛的含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2.1%~3.0%,加标回收率在97%~105%之间,测定值与采用GB/T 20975.12—2008的测定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准确测定稀土铝中间合金中稀土总量,对于有效控制稀土铝中间合金的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用400g/L氢氧化钠溶液溶解试样,此时,稀土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稀土沉淀,而铝与氢氧化钠反应后以偏铝酸根的形式留在了试液中,过滤,实现了铝与稀土元素的分离;用盐酸溶解沉淀,加入氢氟酸,此时稀土和氢氟酸反应生成氟化稀土沉淀,而铁与氢氟酸反应形成络合物留在溶液中,过滤,实现了干扰元素铁与稀土元素的分离;加入盐酸和高氯酸溶解沉淀,用抗坏血酸还原残留铁(III),乙酰丙酮溶液掩蔽残留的少量干扰元素铝,控制pH 5.5,以二甲酚橙作指示剂,用EDTA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由红紫色变为亮黄色即为终点,建立了EDTA滴定法测定稀土铝中间合金中稀土总量的方法。将实验方法用于稀土铝中间合金(镧铝、钐铝、铒铝、钇铝)试样中稀土总量的测定,并在试样中分别加入不同量的于950℃马弗炉中灼烧过的高纯氧化镧、高纯氧化钐、高纯氧化铒和高纯氧化钇试剂进行加标回收试验,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11)不大于0.30%,加标回收率为99.6%~100.4%。选取镧铝、钐铝试样,按照实验方法测定其中稀土总量,并采用国标GB/T 31966—2015中的草酸盐重量法进行方法比对试验,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