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涂莹  江樱 《电力信息化》2008,(Z1):29-33
系统建设通过大胆探索采用新的通信技术,自主创新制定技术规范,统一主站、统一网关提供技术支撑,以及终端生命周期的管理革命等技术管理创新手段,有效解决了通信技术条件限制、技术规范不统一、技术被垄断、终端采购成本过高、终端装接及系统运行维护工作量大等制约系统规模发展的诸多实际问题。结合浙江省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建设的实际案例,从制约系统规模发展的问题分析、系统主要技术设计及系统的应用效果等方面阐述如何突破系统的规模瓶颈,可以为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大型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主站核心技术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营销业务应用标准化设计和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典型方案的出台,各网省公司构建大规模集中式的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正逐步展开,系统建设时应充分考虑规模扩大、应用深化后如何保障系统稳定、高效的运行需要。通过对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的通信服务、数据架构、漏点补召及授权认证体系等关键技术的讨论,力求对大规模集中式系统的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将购电、供电、售电三侧的电能信息采集纳入统一的数据库进行管理,是实现在智能电网中用电方和供电方双方互动、引导用户错峰用电、优化配置电能资源的重要基础。浙江公司建立的全国最大规模的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成为未来智能电网与用户侧互动沟通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电力信息化》2007,5(12):F0004-F0004
浙江省用电现场服务与管理系统是集多种先进技术于一体的准实时电能信息采集与监控管理系统,是“SG186”工程营销技术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统一主站应用覆盖全省11地市、  相似文献   

5.
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简称采集系统)要实现对购电侧、供电侧、售电侧综合统一的数据采集,并服务于营销管理和客户服务的各项业务需求,系统的监测面即终端安装数量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保障终端的正常运行和采集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因此,大规模采集系统必须充分考虑大批量终端的安装、运行、维护等全过程的管理。介绍浙江省率先提出的利用计量管理模式实现终端的生命周期管理,及其应用效果,可以为电能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的大规模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国网衡山县供电公司以电能信息采集建设为核心,以智能库房建设为支柱,以全员绩效管理为推手,全面加强计量资产智能管理,深化监控系统应用,实现资产全过程、全寿命、全周期管控,实现计量管理全面健康发展。1强化计量资产智能管理结合计量生产调度平台(MDS)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实现了市级、县级、供电所级资产存储统一管理的库  相似文献   

7.
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电网一次侧与通信信息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电能信息采集系统作为关联电力用户侧与电能数据应用侧的重要纽带,是高级量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EPON技术已在该领域推广和应用。本文从电能信息采集系统的设计和建设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现有采集系统的架构和特点,介绍了EPON技术在电力通信中的优势,重点提出了几种融合进EPON技术,适应于地市级公司电能信息采集系统改造的方案,并剖析了建设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技术问题,以期对现有的采集系统维护和改造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电力信息化》2013,(7):55-55
截止2013年7月3日,在国家电网甘肃电力统一安排和部署下,经过国家电网甘肃电科院(以下简称电科院)供电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统一协调,及全省各供电单位密切配合,全省95598呼叫平台割接工作顺利结束,整个系统割接工作按照原定计划完成。国家电网甘肃电力95598省级集中呼叫平台是国家电网公司统一推广建设的项目,平台建设于2013年3月开始,历时2个多月的时间建设完成,于6月10日6:00完成了试点单位定西供电公司系统平台的割接工作,后续的割接工作共分3个批次进行,最后一次割接于6月29日4:00完成。95598升级集中平台割接实现了95598呼叫平台与电信、移动和联通三家通信运营商之间的对接。集中95598客户服务热线是"大营销"实施"四集中"的  相似文献   

9.
2015年1月14日,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对计量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统一推广部署实施的要求,结合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实际情况和各项工作要求,国网浙江电力计量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顺利割接上线试运行。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根据国家电网信通总部的整体要求,组建项目建设实施团队并且召开项目启动会,明确各阶段工作内容和职责分工,确保了计量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按照计划顺利完成。在系统实施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变电站电能信息采集系统传统组网方式的基础上,分析原变电站电能信息采集系统的不足,提出变电站电能信息采集专网改造的设计思路及实施方案。变电站电能采集专网改造后,既可以提高采集通道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又可以降低变电站电能信息采集通道的建设、维护、运行成本,节约网络资源。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力企业自动化水平的进一步加强,电能信息采集物联网的推广建设工作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终端数量大幅度增加,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后,系统逐渐出现一些问题,本文就云计算与电能信息采集物联网两者结合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对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有所助益,能够使得云计算技术更好的服务于电力企业。  相似文献   

12.
苏州地区的负荷管理系统规模日益增大,原有的通信网络、组网方式已不能适应电能信息采集的应用与发展。通过对系统的组网优化,加快系统数据采集的速度、提高数据采集质量,更好地为营销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3.
黄欣 《华中电力》2011,(5):49-52
电能信息采集系统是目前国家电网公司重要的在建项目,是国家电网公司加快电力营销现代化、需求侧管理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我国构建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在建的河南省电能信息采集系统,重点阐述了电能信息采集系统在电力需求侧管理中的基本应用及衍生应用.  相似文献   

14.
营销电能实时信息采集系统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青海省电力公司营销管理相关的负荷管理系统、配变监测系统、电能量计费系统等电能实时信息采集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系统整合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提出了整合方案.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都在调整,电力系统也在逐年扩大建设规模,做好电能信息采集和电能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渐彰显出来,引起了企业的高度重视。文章结合了电能信息采集系统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介绍电能信息采集的主要功能、基本构成以及数据传输的各种方式,并对各种数据传输方式的优缺点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产品说明电能计量远程校验监测系统是加强关口计量的得力装备,是集电能计量、电能质量、PT/CT负荷、PTEE降、电能量信息采集、故障实时判断报警、数据库管理于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通过光纤,以太网与主站的通信,大幅度提高了远程监控的准确性、实时性,以及电能计量装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现代智能变电站的有效管理系统。产品特性装置内关键器件、部件均采用工业级产品,大幅度提高了复杂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保证了装置的长期稳定运行。全面监测计量二次回路状态,包括电参量采集、误差校验、PT/CT负荷测试、PT压降、电能质量分析、电能量信息采集于一体的综合监测装置,堪称为关口计量的"智能看门狗"  相似文献   

17.
负荷管理系统与统一数据采集平台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国家电网公司先后出台了《Q/GDW129-2005电力负荷管理终端技术条件》和《Q/GDW130-2005电力负荷管理系统数据传输规约》,规范了电力负荷管理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并促进其发展.近期,国家电网公司在《"十一五"营销现代化规划》和《营销支持系统的功能规范》2个文件中对电能采集与监控提出新的要求,电能采集与监控功能的建设将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下规划发展,以形成系统的平台化和终端设备的标准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电能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了电网企业各层面的数据共享,本文针对伊春地区特有的“点多、线长、面广”的供电区域特点,对营销数据的在线监控、经营指标的在线分析、市场预测等管理的提升制定了细致的方案,所得数据详细可靠,对电能信息采集管理的提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低压配电监控装置在用电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锋 《江苏电器》2008,(9):58-59
电力企业为提高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需要一套负荷侧电能管理系统。介绍了低压配电监控装置在负荷侧电能管理中的应用;给出了装置的硬件构成与工作原理;对装置的各种功能进行了阐述,并归纳出该装置在电能负荷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利用监控装置对低压配电网实时监测与信息采集,为供电企业的负荷侧电能管理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在电力行业业务系统整合过程中,统一用户管理系统的建设成为关键环节和发展趋势。统一用户管理系统通过对用户属性的统一管理,构建了权威的用户属性树,实现了用户属性的整合,通过适配器的方式方便、快捷地实现统一用户管理系统和多个业务系统之间用户数据的有效同步。统一用户管理系统的建设需要理清和企业门户系统.单点登录系统.PKI系统的关系,需要考虑与其他业务系统之间的同步.标准规范的制定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