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层建筑桩筏基础筏板内力的现场实测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筏板设计参数选择是高层建筑桩筏基础优化设计中的一个难题 ,为了解筏板的实际受力状况 ,对黄土地区某高层建筑———陕西省邮政电信网管中心大楼工程的桩筏基础进行了原位测试 ,分析了筏板从开始浇注混凝土至结构封顶应力变化的全过程 ,得到了筏板中轴线上的应力分布、沉降分布及桩顶反力和土反力的分布 ,为筏板优化设计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2.
筏式和箱式承台弯矩的计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现场测试以及高层建筑桩筏和桩箱基础的共同作用分析,提出了高层建筑桩筏(箱)基础底板的厚度、相对弯曲以及整体弯矩的确定方法。文中还给出了基底反力的统计值,角桩反力、边桩反力与桩的平均反力的比值的统计值,以利设计人员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桩顶与筏板多种连接构造方式工作性状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桩顶与筏板之间不同构造形式下的相互作用,对可压密土中刚性桩复合地基、常规桩筏基础和桩顶预留净空桩筏基础进行了现场模型试验,测量了筏板沉降、筏板内外不同深度地基土沉降、桩身轴力和桩间土反力,分析了不同荷载级别下筏板沉降、筏板内外不同深度地基土沉降、桩土荷载传递特性和桩土荷载分担比分布规律。与刚性桩复合地基和常规桩筏基础相比,对于桩顶预留净空桩筏基础工作性状,研究发现在桩顶与筏板接触前,桩顶预留净空桩筏基础工作性状与刚性桩复合地基相似;桩顶与筏板接触后,其工作性状与常规桩筏基础相似。试验条件下,桩顶与筏板之间接触、设置褥垫层、预留净空(或可压缩垫块)不同连接方式可显著影响桩间土的压缩及桩土相对滑移,对上述三者来说,桩身下部桩、土相对滑移量(桩端刺入量)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4.
基于减小筏板差异沉降的刚性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高层建筑筏板荷载分布特点,采用内密外疏布桩和仅在筏板中心布桩方式,通过现场缩尺(1:10)模型试验,完成了带上部结构无桩筏板和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静载荷试验。分析了筏板沉降、桩端平面以下地基沉降和筏板外侧地面沉降、筏板下桩土反力分布、桩土荷载传递及桩土荷载分担比。研究了工作荷载下不同布桩方式降低筏板差异沉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某炼钢厂房的桩筏基础设计为工程背景,采用Mindlin和Boussinesq弹性理论计算桩土刚度,Reissner厚板理论分析桩基筏板,并利用该方法对转炉桩基础和厂房柱基础共同组成桩筏体系的总体沉降、差异沉降、桩顶反力、筏板内力等结果进行了计算。此法较现有的桩基设计规范中基于筏板绝对刚性假定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优越性。通过分析计算结果总结变化规律,发现荷载密度对此类基础的局部沉降、桩顶反力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以宏达国际酒店高层建筑桩筏基础为工程背景,采用Poulos位移解计算桩土刚度,Reissner厚板理论分析桩基筏板,并利用该方法对桩筏体系的总体沉降、差异沉降、桩顶反力、筏板内力等结果进行了计算.此法较现有的桩基设计规范中基于筏板绝对刚性假定的计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通过分析计算结果总结变化规律,认为荷载密度对此类基础的局部沉降、桩顶反力影响较大.分析结果能够为高层桩筏基础工程的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位移调节器用于端承型桩筏基础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移调节器是用于调节物体支承接触点之间位移的特殊装置,可用来保证端承型桩筏基础桩–土的变形协调和共同作用。为研究端承型桩筏基础中位移调节器的设置对桩–土–筏相互作用的影响,进行了位移调节器设置前后端承型桩筏基础的室内模型对比试验。试验测量了桩身轴力、筏板沉降及桩间土反力,分析了不同荷载级别下端承型桩筏基础的荷载传递规律、整体沉降与差异沉降分布特征以及桩土荷载分担比等内容,结果表明:与常规端承型桩筏基础相比,位移调节器的设置改变了桩筏基础的荷载传递规律,顺利实现了桩土的共同作用,同时适当支承刚度的调节器可优先且充分地发挥筏底土体承载能力,优化桩土荷载分担比。结论可为进一步理论研究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江世哲  申兆武 《工业建筑》2011,(Z1):602-605
以炼钢厂房的转炉桩筏基础设计为工程背景,采用Poulos解分析桩土刚度,厚板理论分析筏板,计算得到桩筏基础的总体沉降、差异沉降、桩顶反力、筏板内力等结果。在准确分析的前提下,对桩数、筏板厚度进行优化,板厚由3 m优化为2.3 m,同时减少6根桩,节省造价18.36%,且优化结果能够满足规范的要求。本工程转炉设备已安全投产,优化设计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黄土地区高层框剪结构-桩筏-地基的共同工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黄土地区高层建筑的单桩静载试验结果和工程桩受力及筏板承受反力的原位实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阐述了黄土地基中钻孔灌注桩的受力特性 ,揭示了工程桩桩顶荷载和筏底土压力的大小及其分布规律。实测表明 ,筏板与其下黄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接触压力 ,群桩与桩间土共同承担着建筑物的总荷载。本工程中桩间土分担荷载高达 2 8.6 %。还分析了筏底土压力的分布机理 ,探讨了影响桩间土分担荷载作用的因素。另外 ,还讨论了高层建筑裙房下桩体出现拉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厦门某总部大楼建筑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为充分发挥基底土层较高的承载能力,该项目拟采用可控刚度桩筏基础方案。采用MIDAS数值模拟软件和盈建科计算软件对可控刚度桩筏基础方案的桩顶反力、地基土承载力和基础沉降3个方面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方案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结果表明:可控刚度桩筏基础可以实现桩土共同作用,减少基础差异沉降。选取合适的调节器刚度,可使地基土承载力得到充分发挥,可控刚度桩筏基础取得良好受力性能的同时,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基于固结有限层的考虑土体固结的桩-土-承台非线性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相应的计量程序CPRI的实现过程,给出了主程序计算框图和桩土承台支撑体系计算子程序框图.通过程序PRI检验和算例分析,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程序CPRI可以给出不同时刻桩-土-承台支撑体系的竖向位移、孔压、桩项反力和土体反力变化的情况,从而模拟了非线性共同作用下固结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2.
许力弘 《山西建筑》2014,(12):67-70
对不同桩长的承台桩顶反力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介绍,并与传统的等桩长下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得出按传统的计算方法计算出的短桩桩顶反力结果偏小,应进行修正,同时推导出了考虑桩顶反力修正系数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3.
基于相似理论与模型试验原理,通过相似比例为λ=100的室内模型试验,分别对大直径超长群桩基础的承载-沉降关系、承台下土体附加应力的发展、不同桩位的桩顶反力以及各桩的受力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长群桩基础的荷载-沉降曲线与该地区单桩沉降曲线相似,也呈缓变型.承台底部土的附加应力呈边缘大、中心小的马鞍型分布.不同桩位的...  相似文献   

14.
就承台内力计算时桩反力取值、承台斜截面受剪计算时剪跨比的确定、最小配筋率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在单桩竖向静荷载试验中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的概念、工作原理、相关计算及应用范围,并通过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进一步说明了该装置的应用范围及其优点。  相似文献   

16.
苏州河河口水闸三维固结有限元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苏州河河口水闸的整体设计作了简要介绍,采用空间Biot非线性固结有限元模型,考虑地基的固结过程,在有关位置设置软弱化接触单元,计算分析了挡潮和挡河两种工况下地基的变形对水闸结构的影响、闸墩和混凝土沉箱闸底板随时间变化的变形规律以及基础桩受力等共同作用问题。计算结果表明:挡潮工况是控制工况:闸墩基础的沉降和桩的反力均随着土体的固结而增加,但差异沉降很小,角桩的反力大于内部桩的反力。这同时也说明该水闸的设计是巧妙而合理的,计算模型、相应计算参数足正确的。  相似文献   

17.
邱发强 《福建建筑》2014,(12):90-92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检测桩的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为保证试验实施的可行性,在进行现场试验前需要对地基土反力、钢筋拉力以及钢筋焊接强度、管桩混凝土填芯长度等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和验算。  相似文献   

18.
朱慈勉  李伟  毕圣国 《建筑技术》2005,36(5):382-384
在防空地下室底板结构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桩基础设计理论的发展,对不同建筑物地基土反力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指出采用桩筏基础的防空地下室底板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筏板设计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预留净空桩筏基础是一种新的利用桩土相互作用的形式,可用于调整建筑物筏板–桩–土相互作用和减少差异沉降。进行了砂土中常规桩筏基础和桩顶预留净空桩筏基础的模型试验研究。分析表明:在相同荷载作用下,在试验条件下,相对于常规桩筏基础来说,预留净空桩筏基础的实质作用在于可使桩间土压缩提前发生,显著提高桩间土分担荷载的比例,在可压密土中可强化桩土相互作用,桩端刺入量显著下降,使得桩土更趋于整体沉降。预留净空桩筏基础可有效利用土的承载力,减小桩顶应力过分集中,且对桩端阻力有显著的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