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变刚度组合机构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分析了变刚度规律与机构中凸轮廓线的关系,讨论了各种典型变刚度规律的隔振效果,提出了在隔振器设计中应用变刚度组合机构的设计方法,给出了设计实例说明应用这种变刚度机构设计的隔振器,其隔振效果达到了先进隔振器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精密仪器用超低频非线性并联隔振系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分析了负刚度的形成机理基础上,设计研制了一种正负刚度并联的新型隔振系统。隔振系统采用负刚度机构在平衡点某一领域内抵消了弹性元件的部分正刚度,使隔振系统刚度呈现非线性,从而使得隔振系统总刚度趋向于零。经过设计,隔振系统具有高的支撑刚度和很低的运动刚度。在隔振系统中,可通过调节负刚度机构两端的受力情况来降低其固有频率。大量实验结果表明,该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从10Hz降到1Hz,从而使得其隔振频带加宽,隔振能力显著提高,达到了较好的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3.
常规的车辆动力装置隔振系统无法兼顾低频隔振性能和高承载稳定性,迫切需要新方法、新技术实现两者统一。在分析不同行程区间刚度特性对隔振率和稳定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预压定刚度弹簧与变刚度弹簧并联的变刚度隔振新构型,阐述了依据隔振率和负载匹配定刚度及预压参数、依据稳定性优化变刚度参数的设计方法。新型隔振器不仅支承能力强,而且隔振频域宽,尤其是低频工作域的隔振效果显著提升。实车测试结果表明,在保证足够稳定性的提前下,额定工况下新型变刚度隔振系统的隔振率由原来的30.3%提高至83.5%。  相似文献   

4.
用于超微定位机构的被动隔振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了用于超微定位机构的被动隔振系统的研究,给出了超微定位机构和被动隔振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设计了被动隔振系统。该被动隔振系统对外介的低频振动干扰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针对旋转机械往往存在振动过大的问题,提出了采用永久磁铁构成的变刚度机构实现转子系统抑振和吸振。首先应用电磁学理论推导了永磁变刚度机构的刚度公式并进行分析;其次将永磁变刚度机构应用于转子系统的振动抑制并进行了试验研究;最后设计了含永磁变刚度机构的旋转机械动力吸振器,并进行了转子-吸振器系统的动力学仿真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永磁变刚度机构具有非接触、刚度值大、容许相对位移大、线性度好等优点,且可以通过动静磁铁间距调整实现刚度变化;该机构对转子系统的振动抑制和吸振都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高刚性机器人在人机交互过程中因碰撞产生的不安全问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可变刚度柔顺关节.提出了一种基于凸轮四连杆机构的新型变刚度方法,分析了变刚度柔顺关节工作原理,详细阐述了变刚度柔顺关节的机械结构.设计了凸轮轮廓曲线,使变刚度柔顺关节达到最优刚度特性.根据机械结构建立变刚度机构的数学模型和变刚度柔顺关节的动力学...  相似文献   

7.
碟形弹簧负刚度在低频精密隔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负刚度机构可用于系统的低频隔振,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利用碟形弹簧负刚度的低频被动垂直隔振系统。碟形弹簧具有非线性变形特性,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碟形弹簧具有负刚度的特性。将碟形弹簧在负刚度区间与正刚度弹簧并联,通过合理选择参数,使得隔振系统的刚度在平衡点附近趋向于零,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可以达到极低,从而使其隔振频带加宽,可实现低频隔振的目的。通过计算机仿真计算,证明并联机构具有良好的低频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人机交互中的物理接触带来的刚性碰撞和安全隐患问题,以机器人关节模块为出发点,提出了一种新型变刚度关节。设计了变刚度关节的曲柄滑块刚度调节机构,分析了变刚度原理,建立了数学模型,搭建了样机,分别就关节刚度与关节偏转角度、板簧有效长度、调节机构输入角等参数关系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证明,该方案可实现关节刚度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提出了一种新型变阻尼变刚度的混合磁悬浮隔振系统,利用等效磁路法计算了混合磁悬浮系统的电磁作用力,并分析了所实施的主动反馈控制系统性能.分析表明,主动控制作用下的隔振系统具有可控的刚度和阻尼特性,同时与其他电磁结构比较,其是一种隔振功耗很小的隔振系统.文中介绍了基于DSP的主动控制隔振试验,并分析了在隔振系统中各控制参数对隔振效果和控制的阶跃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这是一种在各频率上均具有很好隔振效率的隔振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康复机器人低频振动对人体的影响问题,提出并设计一种具有准零刚度特性的新型被动隔振机构,它由两个对称的具有负刚度特性的拉伸弹簧并联一个线性正刚度弹簧实现。首先,通过静力学特性,建立此隔振机构的力-位移和刚度-位移关系式,得出机构在静态平衡位置处具有准零刚度特性的参数条件;其次,通过动力学特性,建立其分别在简谐力和简谐位移激励下的非线性微分动力学方程,采用谐波平衡法分析机构参数与激励对系统力传递率、位移传递率的影响;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在有、无负刚度情况下,输入与输出的曲线。结果表明,在有负刚度机构的情况下,隔振系统具有一定范围的准零刚度特性,且低频隔振性能较好,达到了高静态、低动态刚度的效果。本研究对机器人低频隔振具有创新性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正负刚度并联隔振机理的分析,研制了新型正倒摆并联非线性超低频水平隔振系统。其正摆具有正刚度特性,倒摆具有负刚度特性。通过分析,得出了系统在平衡位置处的零刚度条件,系统水平刚度随两个摆长之比和下端弹簧刚度而变化的关系。试验研究表明:该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由单一正摆时的1.75Hz降为0.5Hz,从而使其隔振频带加宽,隔振能力显著提高,而系统的结构保持较小尺寸。  相似文献   

12.
三维振动强化抛光振动台变刚度弹性支承调谐固频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振动强化、抛光技术用于对复杂异型曲面工件进行表面强化、抛光处理。对三维强化、抛光振动台变刚度弹性支承调谐固频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理论分析计算与实验研究表明:这种调谐方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反共振给料机的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双自由度的反共振原理,设计出一种新型振动给料机,具有能耗低、电动机使用寿命长、隔振效果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的隔振器在解决负荷随转速变化的静压泵支撑基础的过度倾斜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的方法,根据实际工程应用对象和避免共振的技术要求,设计了一种新型带限位元件的非线性变刚度隔振器,对其隔振效率进行了仿真分析和理论推导。通过试制新型隔振器并进行了安装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新设计的隔振器隔振效率略高于原隔振器,静压泵的支撑基础基本处于水平位置,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且静压泵支撑基础的水平误差可通过调节隔振器的限位间隙来保证,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A movable magnet track for a linear motor stage changes the reaction force of a magnet track into vibration energy and reduces the stage base vibration. Although a movable magnet track can reduce the base vibration,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movable magnet track may be modified against the motion profile vari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variable stiffness mechanism for a movable magnet track of a linear motor stage. First, we introduce a passive Reaction force compensation (RFC) using a movable magnet track, and the Negative stiffness mechanism (NSM). Then, the variable stiffness mechanism using the NSM is used to reduce the stage base vibration. Lastly, simulations are performed using a linear motor motion stage with the NSM and the movable magnet track. The variable stiffness mechanism using the NSM not only reduces the reaction force but also adjusts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 of the system.  相似文献   

16.
直动推杆式直线减速器是一种新型的传动机构 ,其中齿条是该机构的关键部件之一。这里讨论了该装置分别用于低速重载、高速运动及振动较大、工作不平稳等场合时 ,装置中的齿条齿廓曲线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情况 ;并着重以该装置用于低速重载情况为例 ,采用 3次样条函数对齿条齿廓进行拟合逼近方法来实现具体的优化计算 ,得出了实用性较好的最优齿廓曲线 ,同时通过与其它几种已知的齿条齿廓曲线所得结果比较 ,验证了所求得齿廓曲线即为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