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域文化是传统手工技艺的根脉所在,湖北的民间艺术汉绣在历史的发展变迁中受当地荆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本文从汉绣的绣色、绣理和绣物3个角度解读了荆楚文化中的崇神尚巫(神巫性)、浪漫性、卓然不屈的文化精神烙印。期望在绣品同质化问题凸显的当下,汉绣能够保留荆楚文化的特质,保持本色,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为切入点,阐述了汉绣的概况,研究了汉绣的发展现状,围绕传承和保护,对汉绣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可行性传承与保护模式提出思考,提出汉绣保护传承的相关对策,以期达到使汉绣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推广,促进汉绣繁荣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沈艺婷 《西部皮革》2022,(20):88-90
汉绣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汉绣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仍处于基础阶段,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本文以汉绣的发展状况为基础,分析了导致汉绣发展衰弱的主要原因,结合文旅融合理论,立足于汉绣技艺本身,提出汉绣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设计介入到品牌形象营造,再到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链,以扩大汉绣的传播范围,促进汉绣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汉绣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为切入点,介绍了其绣品种类、艺术风格和工艺特色等.重点围绕汉绣的文化内涵展开分析,通过地域的关联性、技艺的传承性以及文化的渊源性的论述,揭示了汉绣这一具有浓郁荆楚特色手工技艺的原貌,在此基础上,对汉绣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可行性传承与保护模式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袁为 《染整技术》2024,(4):57-59
为传承与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同时为礼服创新设计提供新方法。本文以文化自信为视角,以汉绣礼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对文化自信视角下汉绣礼服创新设计的模式进行梳理与分析,最后归纳了文化自信视角下汉绣礼服创新设计的方法——简化法、拆解组合法、综合运用法。论文研究成果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文化自信视角下汉绣设计思维,为汉绣礼服创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增强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6.
汉绣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纺织品种类,起源于湖北荆州地区,技法以楚绣为基础,是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传承与保护的问题上,社会各界都对此给予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从汉绣所形成的历史背景、文化形式、地域特征、工艺技法以及图案绘制等特别之处着手,对汉绣进行全面细致的解读,帮助现代人了解汉绣、接受汉绣,进而传承汉绣,使汉绣这一古老的文化载体,在市场化的今天焕发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7.
刺绣是应用针线在绣底上绣出纹饰的传统手工技艺,在长期的实践中,刺绣艺人们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刺绣针法体系,不同针法的运用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是各异。总结了汉绣基础针法、独有的技艺特征及其在表现不同物象中呈现的艺术风格,解读了汉绣的地域性特色,诠释了其艺术风格背后的文化内涵,为鉴别不同地域性绣种提供了主要依据,并为传承刺绣文化做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8.
汉绣作为区域性绣种,主要流行于湖北武汉、荆州、沙市、洪湖等地区。经过长期的积累发展,受文化和环境的熏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汉绣专于装饰,大部分纹样都代表着吉祥寓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结合汉绣纹样的组织内容、色彩、造型、布局和纹样成因来分析汉绣纹样的艺术特点,从而达到传承和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赵静 《丝绸》2012,(9):56-59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绣为切入点,通过对汉绣绣品中旅游类绣品的社会背景和开发现状的介绍,分析了汉绣在这一类绣品开发时应该注意的三种基本特性:本土性、技艺性、文化性,并对汉绣绣品在旅游类绣品的市场前景进行了展望。通过对旅游类汉绣绣品开发特性的梳理以对汉绣的研究理论进行补充,构建更加完整的传承体系,给目前绣花行业的其他绣种提供借鉴,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技艺的招牌打造蕴含文化含量的汉绣绣品,以期对汉绣的活态式保护和传承产生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宋漫  刘安定  李斌 《丝绸》2023,(10):124-131
文章针对汉绣的起源及如何去界定汉绣等问题,运用文献资料与考古实物两维印证的方法对汉绣的起源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汉绣与荆楚刺绣有着密切联系的观点。研究表明:汉绣的纹样主题风格来源于楚国文化中尚巫信鬼的风俗习惯,是楚人风俗的具体表现;汉绣尚凤尚赤的特点是对楚人尚凤尚赤的继承,是楚人敬仰祖先、崇奉火与生的精神信仰的体现;汉绣的构图审美是楚人审美基因的延续,是楚人鬼魅浪漫的具象演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汉绣针法技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刺绣,后又在晚清时期为提高生产效率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型商品绣。  相似文献   

11.
宗雯 《西部皮革》2024,(7):31-33
汉绣艺术常运用吉祥图案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文章基于解析汉绣图案的符号化表现,在保存其文化基因的基础上传承创新。通过观察动植物和自然现象的各种寓意,创造出程式化、象征性的表达手法,将祈福纳祥、驱恶辟邪的思想观念转化为独特的艺术语言。研究认为,通过对汉绣吉祥图案符号学意义上的分析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这些图案符号所体现的社会特征和文化内涵,进而保护和传承汉绣艺术。  相似文献   

12.
从汉绣的历史渊源讲起,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等我国著名四大名绣的各大特点做了一定的论述,最后将挽救物质文化遗产的汉绣作为重点,剖析了汉绣的教育现状并提出发展汉绣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3.
汉绣是我国湖北地区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小绣种,在2008年被纳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资文化遗产。现从了解汉绣文化特色出发,诠释了汉绣与我国其他绣种的区别,进一步说明了汉绣的针法、图案和颜色等,并采用文献查阅及探索法,将汉绣的精髓应用在服饰及相关配件中,将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时尚创新结合,让汉绣在传统国粹上演绎现代时尚气息。希望通过这样的结合可以进一步丰富汉绣产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江西非遗豫章绣的传承与发展状况,作者采用实地考察与文献检索的方法,将收集到的豫章绣资料进行整理记录,对豫章绣传承发展现状以及现实困境进行了思考与分析。结果表明,豫章绣起源于南昌新建县,历史悠久,在政府帮助下完成了申遗、建立绣坊、与多校合作,并不断尝试发展的新模式,但传承道路上仍存在绣娘流失、知名度小、产品单一等问题。文章对豫章绣所遇现状的思考与分析,对非遗类刺绣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对非遗文化的多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丝绸》2015,(8)
羌绣是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深入地研究羌绣文化技艺,尤其是羌绣纹样题材与羌文化的联系,通过对四川省茂县、北川、平武、理县、汶川等各羌族聚居地进行田野考察,搜集整理了上百幅羌族地区羌绣服饰作品和资料,对羌绣的经典纹样进行了系统分类,探讨和解析了羌绣常用纹样题材的特点,阐述了典型羌绣纹样题材与羌族宗教文化及民俗文化的映射关系。以期有助于多视角研究羌族历史文化,对羌族刺绣的艺术形式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羌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崔岩 《丝绸》2023,(8):166-169
汉绣在历史上曾非常盛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实用、夸张、大胆、精细等地方特色,工艺讲究“齐、平、顺”,刺绣针法采用齐平绣、掺针绣、钉金绣、盘金绣等,图案精细、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富丽,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汉绣从业人员缩减,传承人缺乏,发展面临困境。文章通过文献法、实地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认为汉绣必须走精品路线,将现代科技元素、民族元素等融入设计中,从而提升艺术与技术高度;同时,参与国际比赛和展览,提高自身声誉,实现其经济价值,最终实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变迁,这一传统工艺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保护和传承困境。为了保护和传承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成为当今的重要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创新方法,实现对这一传统工艺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8.
水族有着本民族的语言和水书。水族水书体系保留着图画文字、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具有一定的形式美。另外,马尾绣也是水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流程复杂烦琐,图案纹饰种类绚丽多彩,独特巧妙的工艺使其在我国数不胜数的刺绣种类中独占鳌头,蕴含深厚的文化艺术价值。因马尾绣和水书有着独特的形式美,所以在现代设计和文创设计中,经常有学者把它作为设计元素来创作艺术设计作品。基于此,文章对水族文化进行了认真研读,选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马尾绣图案与具有良好寓意的水书文字进行了元素创作提取设计,将其应用在屏风设计中,使这一独特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得到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汉绣,是我国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代表之一,作为一种传统的刺绣手法,其作品多为静态幅面的装饰作品,这些传统文化由于各个方面的限制,已经难以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渐渐淹没了它本来的光华。服饰产品是人们生活衣食住行的重要组成,其内容包含服装、鞋、帽、包和首饰等部分。汉绣的现代服装及配饰设计,应当研究如何将汉绣这一单一的刺绣手法更广泛地运用到现代服装产业中,通过传统的现代的图案设计与汉绣针法结合并用,使汉绣这一艺术瑰宝在服装和配饰中得以最大化的体现和发扬。  相似文献   

20.
当前,“双创”作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新引擎”,其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不断得到优化。但宁氏京绣作为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传承与发展均面临着诸多困难,亟待社会公众和广大研究者给予高度关注。在国家大力倡导“双创”的背景下,京绣应积极吸纳优秀人才实现自身发展。文章分析了在创新创业背景之下,京绣传承的现状和机遇,渴望通过教育赢得大众,特别是高素质人才对于宁式京绣的关注,为宁式京绣找到非遗活态传承发展新际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