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计划用水管理制度是目前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该文从计划用水定义、层次及计划用水发展出发,探讨计划用水确定、常态化考核及超计划累进加价等管理流程,并以南海区计划用水管理系统为例,初步探讨信息技术在计划用水管理的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理念,与累进加价制度充分衔接,通过在线办理窗口实现计划用水核定、下达、调整等流程的精简...  相似文献   

2.
建立非居民水价制度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立节水约束机制的重要内容。自1989年正式实施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度以来,各地逐步建立了市场化的非居民水价体系。但在实践中,非居民水价制度仍存在顶层设计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规范、基础支撑不到位、加价费收缴率偏低等问题。基于对全国的调查分析,提出从推进城市供水价格分类改革、理顺管理体制、规范收缴管理、明确累进加价载体、严格加价费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非居民用水超计划(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强化价格杠杆对节水工作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计划用水管理对象数量庞大,但计划用水管理面临法规制度有待健全、计划核定把关不严、基础保障能力不足、部门间数据共享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各地计划用水管理仍存在诸多困难。文章提出广东要加快节约用水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用定额、加快取用水监测计量设施建设、进一步规范计划用水管理工作、推进智慧节水管理建设、加强计划用水管理宣传与培训等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广东省进一步完善计划用水管理、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是落实水资源承载力刚性约束指标和强化节约用水管理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继居民阶梯水价政策2013年全面实施以后在计划用水管理领域的又一重大政策。简述了我国计划用水管理的主要政策,阐述了计划用水管理与定额管理的主要区别,比较分析了国内部分省市的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重点探讨了用水定额值的局限性、不同核定方式的管理问题以及与地方法律法规的抵触等全面推进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的难点,最后提出了非居民用水户定额管理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孙明 《水利天地》2004,(12):28-28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指导方针,节流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新增工业用水的一半靠节约来解决的奋斗目标。实行计划用水是节约用水的基本手段,如果能够科学合理的编制并贯彻用水计划,我们的节水管理将为科学管水奠定基础。到目前为止,许多城市还是采用上年同期实际用水量为基数,并考虑节水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计划用水管理是节水管理的基础工作,是进一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切实提升我国水资源管理水平的革命性措施。本版本期推出计划用水管理专题,解读河南安阳市在多年计划用水实践中形成的“全、细、活”的管理模式,同时配发短评和观点,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北京市农村典型地区用水及管理现状的分析,找出现阶段农村用水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为北京市农村地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8.
梨树灌区为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发挥现有工程效益,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坚持计划用水,科学用水,合同用水 1.严格执行计划用水制度。在年度计划总指标控制之下,实行五日用水计划。即在用水时提前三天由下而上逐级提报五日用水计划,由管理所审查,汇总后报灌区总调度室批准后执行;做到水量日清月结,五日对照,十日通知用水单位。由于严格执行用水制度,控制了水的浪费,使计划用水管理工作扎扎实实、有条不紊地进行。 2.合理用水,科学调度。在水量调度中,实行“三统一”“一集中”,分段负责,专职配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基于自身水资源条件和现实需求,创新探索用水预算管理模式,建立“零基预算”的用水管理规则,明确用水预算管理各项程序,并将用水预算管理与定额管理、计划用水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全链条节水,构建水资源需求侧管理体系,为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了制度保障。文章基于对乌海市用水预算管理经验启示的总结,提出对用水预算管理的思考和认识,针对推进全国用水预算管理试点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民胜利渠灌区是我国开展计划用水工作较早的灌区之一,灌区摸索出了一套适用于引黄灌区实际情况的用水管理办法,在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渠井结合综合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用水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经验,对提高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用水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所谓计划用水,是指为实现科学合理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创造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而对未来的用水行动进行的规划和安排活动。在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城市用水实行计划管理,对单位用水分配用水定额(指标),1988年颁布实施了取水许可制度,开始征收水资源费。但从本质上讲,这种被称为多龙管水的分割管理模式由于涉及部门  相似文献   

12.
基于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效率不够高,效果不够好这一现实,建立了适用于多水源,多工程,多用户等复杂条件下的计划用水的动态管理模型,提出了利用滚动预测供水量,进行实时调度,逐月调整计划用水指标的方法,针对缺水地区,提出了按行业或企业节水水平高低和用水重要性大小的配水子模型,以及不同月份缺水对工业生产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影响的定量评价子模模型,实例计算表明计划用水管理模型预期管理效果较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用水定额是衡量各行业、各企业用水、节水水平及考核节水成效的重要依据,对建立节水型社会,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五家渠市是我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用水量逐年增大,水资源供需矛盾将不断突出。介绍了五家渠市重要行业用水定额现状调查,提出了现阶段农业、工业、生活用水面临的问题,指出必须建立完善用水管理机制,统一管理,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用水定额,实行计划用水,推广节水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4.
动态计划用水的灌溉用水信息管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溉用水管理就是对与灌溉用水有关的信息的采集、反馈和处理这一中心,结合景泰川电力提灌二期工程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适用于动态计划用水情况下灌溉用水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和灌溉用水信息管理系统.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基本数据模块、用水申请模块、计划用水模块、水费管理模块、用水统计模块、信息传输模块、图表显示/打印模块、联机帮助模块,该系统已经投入景泰川电力提灌二期工程灌溉用水管理的实际运行。  相似文献   

15.
《海河水利》2014,(3):30-30
日前,天津市政府出台了《天津市计划用水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将于2014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明确了天津计划用水的管理分工、管理方式和管理要求,为全面加强计划用水管理、节约利用水资源、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法律支撑。  相似文献   

16.
基于实地调研,从农业计划用水方案的编制、执行、调整、监督、考核及奖惩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宁夏农业计划用水管理的主要流程及管理制度的构建.分析认为,宁夏实行的水利厅、干渠管理处、管理所、农民用水协会四级管理模式,脉络清晰、职责明确;实行的“以奖代补”奖励形式新颖,效果较好.宁夏农业计划用水管理模式在当地农业用水管理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也为同类地区提供了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17.
我国用水定额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用水定额管理在我国水资源综合管理体系中的作用以及用水定额管理的发展过程;分析总结了我国用水定额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目前用水定额计算方法的缺陷以及用水定额管理体制与机制的不足等。最后提出我国用水定额制定过程中需要体现的指导思想,并提出用水定额制度建设需要体现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胡斌  徐新才 《治淮》1997,(8):48
地处黄海之滨,淮河尾闾的滨海县由于过境水多、可利用少,加之地表水污染严重,水质难以保证,人均占有水量仅有450立方米,为盐城市水资源匮乏县之一。 该县水资源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以来,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县计经委等综合部门十分重视水资源节约工作。县水资办和各用水单位通力合作,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依法强化用水管理,突出以水权属为中心,实施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深入开展群众性的节水活动,加快科技节水步伐,实现科学用水,有力地推动了该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据统计,1996年与1995年相比,计划用水户由83户扩大到129户,增加35.6%;计划用水量由19828.3万立方米递增到24000万立方米,增加17.4%;用水重复利用率由50.7%上升到51.7%,超过市指标的3.2%;节水量由90万立方米增加到120万立方米,增加25%,仅节水一项就为用水单位减少支出103万元,节电40万度,节省电费28万余元。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灌区计划用水的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湖南省灌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由骨干工程的续建配套到末级渠系的改造全面开展,农业灌溉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得到了很大提高,为进一步提高效益、挖掘潜力,我们还需多方位实现科学的管理,而推行计划用水是灌区充分利用水资、扩大灌溉面积、改良土壤,发挥灌溉效益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