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前针对声景观的研究多数是以探索人们喜好的声音为主,而很少考虑声景观与视觉景观的相互作用。为探讨城市绿地中声景观与视觉景观相互作用对于精神复愈的作用,选取了8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绿地。以能够反映样地景观特点的视频作为复愈能力评测的媒介,通过计算机技术将选取的5种声音(单一鸟鸣声、多种鸟鸣声、蛙叫声、流水声和中国古典音乐)与在所选样地上录制的8段视频进行组合,选择191位大学生作为评价人员,对城市绿地的精神复愈性能力进行评价;并邀请5位景观专业的研究生对城市绿地的景观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绿地中存在水流声或蛙叫声会降低绿地的精神复愈能力;把单一鸟鸣声和多种鸟类鸟鸣声设置在地形起伏较平坦的环境中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精神复愈能力。  相似文献   

2.
孙思赟  高天  邱玲 《风景园林》2023,30(4):102-107
【目的】随着后疫情时代到来,复愈性环境的建设受到人们关注。校园作为学生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了解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为例,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法,对疫情隔离下校园不同环境带给大学生的心理复愈性差异以及影响环境心理复愈性的因素展开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蓝色空间被认为是最具复愈性的环境,其次是操场和绿色空间,灰色空间最弱;2)环境偏好和环境复愈性呈正相关,增添环境偏好景观元素如水、鸟、树、鱼等有利于环境复愈性的提升;3)大学生进行混合行为的复愈效果最好,动态行为、静态行为次之,通过行为最弱。4)大学生在留校4个月内感知到的环境复愈性随停留时间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但停留时间最长的大学生心理复愈性评分最高。兼容性维度的提升更加有利于环境心理复愈性提升。【结论】研究揭示了复愈环境所具备的特征,有助于景观设计师们为校园复愈性环境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可能。  相似文献   

3.
王鹏  何友均  高楠  陈亚 《风景园林》2020,27(3):40-46
景观治理是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自然保护地景观治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治理,引入列斐伏尔“三元空间理论”。以长沟泉水国家湿地公园局部景观为案例,探讨了保护地景观治理与景观空间相互关联的影响机理,并提出了设计介入景观治理的4种实践模式。总结实践得出,设计是实现保护地景观治理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一种行为手段和价值方式,虽非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的根本,但却能以自身优势,调节政策制定、规划设计、体制管理与监测评估等多方矛盾偏差。  相似文献   

4.
健康城市导向下的复愈性景观设计,因其能够促进个体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各个行业的重视.当前城市公共空间愈发不能满足人们的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健康城市导向下的复愈性景观设计,如何处理好复愈性景观与物质空间环境、行为空间环境的关系是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本文以健康城市发展为背景,从景观设计的转型发展出发,分析当前复愈...  相似文献   

5.
冠顶式步道是新兴的城市步道类型,因其独特的架空结构,给使用者带来与众不同的观景游憩体验。因此从人体感知的角度切入,依托韦伯-费希纳定律的函数框架及理论内涵,对中国首条冠顶式步道——福州"福道"及其所属环境对民众的心理所产生的刺激和感知强度进行量化,获取目前民众对于该步道的各种感知反馈,分析其景观环境现状。通过研究发现,公众对于步道设计建造品质的感知、游憩健身体验、观景体验以及整体景观营造的感知突出且良好,最后针对架空行走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7.
东湖绿道是武汉市民亲近自然的"生态绿心"。目前绿道一、二期已投诸使用,三期的提升工程需以前期的使用后评价作为参考。该文从骑行者视觉感知的需求角度出发,通过现场问卷和拍摄记录的调研方式,从骑行者社会特征、行为特征以及景观要素特征三方面探究其感知结果的影响因素,继而通过语义评价法、图片分析法提取不同类型绿道的骑行感知特征,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绿道生成不同景观意象结构,并与视觉要素中自然要素的设计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8.
张曼  刘圣楠  李春青  李雪华 《住区》2021,(6):131-13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观照并塑造能够改善人的身心健康状态的环境设计尤为重要.基于复愈性环境理论观点,本文以北京市东城区民安小区公共空间为例,从安全性、距离感、丰富性、吸引力、兼容性等方面,提出以塑造人行安全、加强环境心理手段干预、激活多维场域交互、符合生命节律与共享资源为设计手法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营造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卡普兰复愈性环境理论,运用脑机接口设备、智能腕带传感器等无线生理指标检测技术,测试大学生被试人群在沉浸式虚拟现实(VR)情境下,对4种复愈性环境及城市环境在注意力恢复和压力减轻方面的反应及其作用强度,获得被试在不同环境中脑电、心率、肌电的客观生理数据。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R语言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多数被试在复愈性环境中较城市环境表现出更好的注意力恢复效果。其中具有逃离性和迷人性特征的自然环境,复愈效果最为明显;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观赏城市环境图片也具有一定的复愈效果。  相似文献   

10.
郭茹  王洪成 《风景园林》2020,27(10):99-105
以人的步行活动作为生活服务街道景观设计的关注点,营造更加人性化的街道景观,有助于提升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街道公共空间居民日常生活体验。以天津市中心城区生活服务街道为研究对象,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实地勘测法、快照法对街道景观特征与步行活动进行实地调研,并对调研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散点拟合分析,明确街道景观空间和要素特征对不同步行活动类型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包括人行道长度、人行道宽度、近线率、街头交往场所密度、店面密度、空间功能混合强度、座椅总长、铺装质量指数在内的生活服务街道景观特征指标对不同步行活动类型的影响趋势明显不同。从街道景观空间和要素2个方面提出有利于步行活动体验的生活服务街道景观优化建议,对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街道景观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琳  杨珂 《风景园林》2020,27(12):104-109
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遗存,具有珍贵的文化遗产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村落已经成为人们体验田园生活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以云南大理沙溪寺登村为例,采用依恋量表问卷、半结构访谈等方法对村民的传统村落景观感知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村民对自然古朴、保留了传统风貌、承载了集体记忆的景观具有强烈的依恋感知,而对功能、风貌、格局变化较大的村落景观则依恋感知较弱;且功能依赖维度的感知普遍低于情感认同维度。针对以上问题与发现,提出以提高村民的场所依恋和情感认同促进传统村落景观内生性保护和发展的策略建议,实现传统村落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健康城市理念下,生活性街道对身心的恢复与疗愈效能受到广泛关注,空间环境的亲生物特征是感知恢复性的重要预测因素,其作用机理与应用途径有待深入探究。基于亲生物设计理论与恢复性环境相关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徐州市主城区7条生活性街道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建构生活性街道环境亲生物质量对感知恢复性的影响模型。结果表明:自然要素、自然形态、自然模式和自然系统联系是衡量生活性街道亲生物质量的4项维度,其中自然模式通过自然连接度而间接正向影响感知恢复性,自然系统联系直接正向影响感知恢复性,自然要素和自然形态分别显著正向影响自然模式和自然系统联系。揭示了生活性街道中亲生物环境质量4项维度的内在作用关系和对感知恢复性的影响机制,识别了重要亲生物设计模式,为以健康疗愈导向的街道空间环境更新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要街道是城市中覆盖范围最广的公共空间。人行道的视觉景观可细分为顶面、地面、街道面和建筑面,四个界面100项要素从魅力性、远离、一致性和范围四个维度影响着游憩者的心理感知。以首都功能核心区60条人行道为研究对象,使用恢复性量表PRS-11对被试者进行环境恢复性实验,结果表明:(1)人行道视觉景观对游憩者的心理恢复性有显著影响。(2)在魅力性维度,顶面树冠等绿色元素影响显著。(3)在远离和范围维度,顶面天空、树冠等自然元素影响显著。(4)在一致性维度,地面宽度、街道设施等影响显著。研究表明,应增加树冠、天空等自然元素,增大地面宽度,整合人行道空间设施,以优化人行道视觉景观的心理感知。  相似文献   

14.
伯纳特公园注重景观的功能性,因地制宜的创造景观,在景观设计中,敢于创新,将4个景观层次统一在一个单纯的秩序之中;对光进行特殊设计,注重景观意境的营造:通过对伯纳特公园的设计手法和设计思想的分析,总结了极简主义景观对当今风景园林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声景情绪感知的研究是自然保护地声景研究的重要方面。已有研究表明了不同声源与情绪感知之间的关系,主导音与主成分情绪之间的关系。目前在中国的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尚无将声景中主导音和情绪感知进行关联。以武陵源世界遗产地的声景为对象,通过4段声景的听音实验,共收集有效样本80份。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等总结出武陵源声景的总体特点、主导音的可接受度等,继而进一步分析主导音的可接受度与情绪感知之间的关系,主导音与主要情绪感知的一致性关系。结论包括:主导音的可接受度与整段声音的情绪感知基本一致;鸟鸣声、流水声与放松的、舒服的等情绪显著正相关;小贩叫卖声、汽车行驶声较容易引起人工的、嘈杂的情绪感受。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武陵源世界遗产地声景控制及保护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董禹  李珍  董慰 《中国园林》2021,37(11):45
生活性街道是承载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其感 知特征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亟待深入研究。基于心理健 康双因素模型理论,以哈尔滨市57条街道为例,采用带有协 变量的多元回归结合结构方程的方法建构生活性街道感知特征 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模型。结果显示,积极心理和心理 困扰受街道环境特征影响的路径相互独立;影响心理健康的街 道物质环境由建筑外部特征、街道环境质量、街道界面特色、 街道设施、街道绿化和街道空间尺度5类构成,其对积极心理 和心理困扰的影响存在差异;街道社会环境在物质环境对心理 健康的影响机制中具有显著中介作用。揭示了生活性街道环境 特征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能够为城市街道环境品质提升和精 细化更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与大多数地处郊野的湖泊湿地一样,荆州崇湖水系存在季节性水量不足、水系地貌结构单一、局部水质较差、栖息地生境匮乏等突出问题。从水环境的物质要素组成、整体空间形态格局、动态演化规律出发,通过研究湖泊湿地水文过程原理,归纳出水量、水形态、水质和水域栖息地4个影响水文过程的景观系统因素,并提出了基于风景园林学途径的水环境修复框架。以崇湖为例,依据修复尺度将景观功能及设计方法整合到了湿地水环境的保育体系当中:在宏观层面,重新划分、建构区域水系网络,优化水系空间形态结构;在中观层面,疏通周边水系,重建水量收支平衡;在微观层面,辅助建构局地净水生境,优化栖息地条件。以期为郊野型湖泊湿地水环境保育研究提供参考,为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卞梧  张云  都铭 《中国园林》2022,38(10):98-103
乡村环境中存在一类日常而平凡的景观,和专家视角下具有突出价值的景观一样,它们同样是文化和社会关系的表征空间。在新型城镇化中,这类景观对形成以人为本的、完整适宜的生产生活环境单元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解读。以江苏盐城普通村落八灶村为典型案例,分析八灶村村民对日常景观的价值感知及其时空分布情况,识别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场所类型,包括惯常行为空间、主题活动空间、个人所属领地,其意义产生于不同物质空间基础上村民多样的日常活动中。发现意义场所的分布存在一定边界,其热区由住宅区向周边扩散,密度级别逐渐降低。意义场所的感知具有时间特征,主要集聚在明代、人民公社时期和2000年前后,是村落集体记忆的体现。最终提出在城镇化过程中,应重视日常景观中意义场所的识别,并在村落的更新和重建中予以响应和重塑,藉此延续村落的内在活力和乡村特性。  相似文献   

19.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老年群体使用最频繁的绿地。研究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特征对 老年群体社交行为的影响,对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 理论和现实意义。选取上海虹口区的3个居住区绿地进行问卷 调查,结合SPSS统计与贝叶斯网络模型,来综合探索植物景 观的观赏特征与老年群体社会交往行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在居住区绿地中,植物景观的植物色彩是对老年人社交活动影 响最大的因子,而植物体量因子对其影响次之。以期为居住区 绿化的服务功能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以拟建的江阴市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的若干关键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从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出发,解释了国家湿地公园的性质作用,分析了江阴市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实际问题。重点从三方面阐述了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关键问题:包括湿地公园各级保护范围的划分;与周边发展、用地和生态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协调;以及建立更为合理的景观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