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雅琼  潘海音  卢湋翰 《丝绸》2022,(4):110-116
非遗“京绣”发源于北京,是体现中国皇家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深入分析和研究京绣纹样传承与创新设计方法,对于更好地保护和振兴传统工艺,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京绣艺术的发展与传承的问题引入,以京绣最具特点的纹样进行专题分析,结合现代服装图案的特点进一步论证,并尝试在服装创新设计中实践。通过实践说明京绣在现代服装中可以产生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最后总结出京绣纹样在现代服装图案中传承与创新设计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为服装行业提供参考,为京绣艺术的传承和传统工艺振兴提供新的应用探索与灵感。  相似文献   

2.
沈飞 《丝绸》2022,59(2):121-129
在京绣的名称及其针法技艺中,存在着概念混淆、模糊等问题,导致人们对京绣的概念及其针法技艺存在一定的疑问。文章从京绣历史、类型、文化含义三方面展开研究,力求厘清和完善京绣相关概念,剖析京绣的历史文化、艺术风格、绣品品类与针法技艺的关系。运用田野考察、比较分析、实物与图像分析等研究方法,剖析京绣的针法技艺特征,探究京绣不同类型绣品的针法应用规律,补充和细化京绣的研究数据。京绣针法技艺具有宫廷绣的复杂特征,京绣民间绣针法则呈现简便化特征,在剧装绣中融合了宫廷绣的艺术特征,简化了过于繁复的针法技艺;京绣配饰的针法是清代刺绣工艺的集中体现,多样精致。  相似文献   

3.
以汴绣的发展历史、社会生态为背景,探索分析了汴绣的题材特征。将其概括为历史性、地域性、开放性、传统文化传承性;以期梳理汴绣艺术的文化内涵,并给人们以清晰印象,为汴绣文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
棒槌花边绣曾作为山东省主要的经济产业之一闻名国内外,而当前面临着传承形式单一、公众传承意识缺失、后继无人等问题。文章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走访棒槌花边绣的现存区域,梳理棒槌花边绣的技艺特征,通过实物归纳法对其编织工具、制作工序、编织技法、图案特点、文化内涵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当代文化传承的新语境,从传承主体、传承实践、传承能力三方面提出棒槌花边绣活态传承的新思路,以期突破棒槌花边绣传承“瓶颈”,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接受、认同棒槌花边绣,实现棒槌花边绣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5.
宁波金银彩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历史发展和保护现状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非遗数字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对金银彩绣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地域性非遗得以广域的传播,使宁波金银彩绣以文创作品的形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彩锦绣艺术是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自上世纪60年代初,在纳纱绣(亦称“戳纱”)“点彩”、“纳锦”针法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且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发展起来的新绣种。作为源于传统民间刺绣的新样式,被专家学者誉为“传统与现代成功的结合”。南通彩锦绣充满着丰富的刺绣针法语言,与传统平绣相比,具有更强的装饰性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7.
古老且具代表性的水族马尾绣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马尾作为主要原材料的民族刺绣技艺。文章通过对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查阅,归纳总结出了马尾绣的传统工艺流程特色及当下发展变迁,对马尾绣传承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解读。得出在新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下,马尾绣需要与现代产物和现代理念进行结合延伸,从中探索出新的模式,寻求更合理的传承与发展道路的思考。从"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及品牌化发展等角度,探索马尾绣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鲜活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保护与传承扬州刺绣传统手工艺以及促进新中式毛呢女装创新发展的目的出发,以扬州刺绣中的工笔绣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扬州刺绣大师工作室及扬州工艺美术馆等场所进行调查研究,从题材、色彩、针法角度,阐述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扬州工笔绣的艺术特色。以设计案例进行实践剖析,从不同风格塑造角度分析其在新中式毛呢女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以此为扬州刺绣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以及新中式毛呢女装个性化设计提出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9.
马尾绣是水族特有的民间传统刺绣,被誉为刺绣的“活化石”,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马尾绣的历史文化溯源和生存现状,进一步研究马尾绣的优劣势与市场消费前景,探索马尾绣的发展空间、文化内涵、消费者喜好和审美特点等,最后提出马尾绣纹样的市场化策略与建议,以起到保护传统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宁波金银彩绣的特色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丽君 《纺织学报》2010,31(1):102-107
为保护与发展传统手工艺,以宁波金银彩绣为对象,从历史演变、工艺特色、传承发展对其进行研究探讨。认为宁波金银彩绣经历了从源到盛又到衰的历史进程,其原料运用、刺绣针法均具有地方特色,尤其是宁波当地绣工开创的叠彩绣、彩盘金绣以及“外国绷”等针法最为独特。宁波金银彩绣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等社会各界联合行动,从保护抢救出发,加强弘扬宣传,贯穿创新发展。同时,需要着力开展将现代元素融入到传统手工艺中,培养刺绣专业人才、产品市场化运作等工作。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交流互鉴。汉绣以楚文化为依托发展而来,于2008年选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声虽不及“四大名绣”,但也是独具特色的荆楚地方性绣种。汉绣发展历史曲折,传世作品较少,国内外关注度较低,作品缺乏创新,现代适应性较差。虽有老一辈技艺传承人,但年轻人的接受度不高也导致汉绣面临严峻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在时代的高速发展背景下,汉绣面临着许多难点和痛点,需要政府和人民等多方协同努力,共同助推汉绣文化的发展。基于此,对汉绣传承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11月513,“羌绣莨缘”——梁子牵手“壹基金羌绣帮扶计划”时尚活动在TANGY collection北京旗舰店精彩上演。这是设计师梁予以设计推进中国传统服饰时尚化.国际化的又一举措。四川阿坝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中心是由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主导发起的非企业组织.旨在通过发动羌族妇女从事羌绣手工劳动.鼓励和帮助其就业,对羌绣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江西非遗豫章绣的传承与发展状况,作者采用实地考察与文献检索的方法,将收集到的豫章绣资料进行整理记录,对豫章绣传承发展现状以及现实困境进行了思考与分析。结果表明,豫章绣起源于南昌新建县,历史悠久,在政府帮助下完成了申遗、建立绣坊、与多校合作,并不断尝试发展的新模式,但传承道路上仍存在绣娘流失、知名度小、产品单一等问题。文章对豫章绣所遇现状的思考与分析,对非遗类刺绣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对非遗文化的多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芳  刘美莹 《西部皮革》2022,(19):68-70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要义,越西彝绣作为越西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续是实现越西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故对越西彝绣的传承路径则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文章分析了越西彝绣传承的主要问题,即生存空间弱化、传承主体断层和市场拓展不足,并围绕创意产品、传承主体、市场拓展、文化内涵与数字传承五个方面为越西彝绣的传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沈寿作为苏绣艺术传承和传播的代表性艺人,其所处时代正是传统苏绣衍生出仿真绣流派的关键时期,因而其作品的色彩特征对传统苏绣和仿真绣都有一定的体现,对其前后时期作品色彩特征的比较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苏绣。通过博物馆等线上藏品收集沈寿的21幅作品并分类,再运用K-means测量得出338组其作品的色彩数据,利用CNCS色彩体系完成对其作品常用色、色彩搭配关系和色彩风格等色彩特征的分析,最后通过对比分析出其前后时期作品色彩特征的差异,即得出这些差异是由染色技术的发展和西方美术绣艺术特点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教育从来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工具。在当前高校大类招生背景下,培养“双创”应用型人才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缓解我国应用型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必然路径,同时有利于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并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目前高校在培养“双创”应用型人才时,还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推动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对“双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高校课程教育体系及教育理念,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新模式,探索“互联网+教育”培养新模式,打造“双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7.
李尔悦 《西部皮革》2022,(16):141-143
毡绣蒙语称“伊斯盖哈特格模勒”或“伊斯盖希日木勒”,指刺绣毡、绣花毡。毡绣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部分。将和硕特毡绣带入美术课堂是传播非遗文化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主要研究如何上好这堂课,引导学生结合现代科技、材料、思想和和硕特毡绣的特性进行思考和创造,利用和硕特毡绣创造财富价值,让它融入生活,与时俱进的传承。  相似文献   

18.
《上海纺织科技》2021,49(9):后插1-后插2
正提起"刺绣"两个字,人们的脑袋里便会浮现出苏绣、粤绣、湘绣以及顾绣这四大名绣。虽然京绣也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刺绣工艺,因为"深藏"于宫廷,在民间的知名度不高,所以未能名列中国四大名绣,直到现代人们才逐渐发现并挖掘出其美轮美奂的艺术工艺和高品位的审美趣味。定兴京绣则是属于京绣家族中的一个分支,被宫绣艺人梁枝一脉代代相传、精益求精,据历史考证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当今工业化、机械化的现代中国,昔日的刺绣成品已经成为艺术展览品,仅供部分群体欣赏把玩,人们的日常和特定服饰早已被成批的工厂复制品所占据,变得千篇一律。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环节,大众的眼光渐渐地向"内"转,不再一味地跟随印象派、后现代、标新立异的潮流,而去探索和发现中国传统服饰和民间手工艺。  相似文献   

19.
《家具》2016,(5)
以大量的田野调查数据为背景,指出以“三雕一彩一绣”为代表的广东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现状和困境,并以顺德广绣庄企业发展为例,详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与“三雕一彩一绣”的发展及社会环境的改变,使工艺美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通过产教融合的实例,拓宽了传统技艺保护的思路。最后,依据活态传承原则,提出了政府主导、民众参与和建立良性产业体系的具体措施,以探讨适合于广东乃至中国境内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数字经济时代,运用虚拟建模技术等落实时尚可持续发展理念,表现品牌文化的新内涵和新价值已经成为当代服装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文献阅读,对目前马尾绣的创新性运用进行归纳总结,试图寻找更适合数字时代的民族传统纹样传承方向。文章通过实验,从水族马尾绣纹样的视觉语言入手,运用3D建模等数字化技术处理纹样,在理解其文化内涵的同时进行纹样的变形与重构,并将其运用于现代服装设计上,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使其能够更适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