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速城镇化给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城乡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以及社会、文化、经济、环境方面的问题与挑战。2013年以来,顺德立足本土民情、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以社区营造推进城乡可持续发展,促进基层善治创新。2013年—2021年间,参与式种植是顺德推进社区营造的主要项目类型之一,它立足本土社区议题,采取渐进式运营,融合社区多元利益方及资源方,推动社区融合及集体意识建立,带动公众参与社区公共空间更新。城镇化新阶段下,参与式种植为公共环境可持续维护和运营提供了新的思路。而风景园林专业则以更多元的角色参与其中,以设计赋能的方式推动本土资源的整合、环境更新及社区公共生活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朱玲 《中国园林》2020,36(7):26
探讨风景园林与公共卫生及人民健康之间的关联,面向健康促进的居民参与性社区环境建设,提出系统有效的风景园林介入公共卫生健康体系的方法,重点在于公共卫生视角的健康社区风景园林体系构建。提出可持续开发的多维度思路,包括建立与运营管理相协调的城市风景园林体系、发展恢复性绿色基础设施、建立与社区卫生框架相一致的风景园林;尤其从社区层面探索公共卫生与城市风景园林体系的接口,提出公民管理和城市管理并行以振兴复合功能的社区,强调挖掘社区花园的康养疗愈功能和居民的参与行动带来的后景观功能,发挥风景园林的综合作用等策略。构建健康促进的社区环境建设理论框架,提高风景园林设计的综合性,提升公共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快速城市化使都市近郊乡村受到严重冲击,造成居民地方感弱化及凝聚力丧失,亟待采取措施以降低其负面影响。以台中市近郊中和社区为实证案例,通过参与式观察、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乡村社区营造中重塑地方感的策略与过程,以及地方感重塑对于社区营造的影响。指出一系列物质空间改造、社会文化活动等举措不仅美化了景观环境,而且能重新唤醒居民的集体记忆、强化社区的凝聚力、提升社区的地方感。然而,不同群体地方感存在分化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公共事务的行动能力,进而降低了社区营造的效率。中和社区营造的经验对于我国乡村地区通过社区营造重塑地方感,进行自下而上的持续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将迎来关键转型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通过对传统乡村集市沿革、功能、意义等方面进行思考,并构建符合新型农村社区特点的新型乡村集市,以期实现乡村集市文化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和谐,加强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焕发传统文化的生机活力,使之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精神载体.此外,需注重营造良好的集市街道外部空间,使之在非集市日也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提升社区景观水平与环境面貌.  相似文献   

5.
北京老城区微花园参与式设计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即以社区为单位的有机更新阶段,街区和社区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内容。作为最基本的更新单元,社区微更新需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进行可持续探索,强调在全过程中的公众参与。以北京老城区微花园景观微更新为例,探讨基于社区营造的参与式设计营造过程、方法和途径。在建立社区营造多元平台的基础上,首先从观察记录自发微花园开始,逐步采用展览和踏访的方式融入居民并向居民互动展示;然后,在持续的论坛和工作坊过程中,与居民全程进行参与式设计和参与式方案修正;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并完善参与式共建和后期维护机制。微花园的实践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微更新过程,针灸式地进行参与式设计营造,原汁原味地在地可持续提升北京老城区特有的绿色景观。  相似文献   

6.
陈蓉蓉  金荷仙 《中国园林》2022,38(6):115-120
生活环境需求的提高要求景观绿地不仅要加强观赏性和体验性,同时要满足生态可持续的目标。城市更新下社区花园呈现迅速发展趋势,然而其景观设计与生态修复的研究缺乏理论基础。基于此,以土壤重金属污染为切入点,结合社区花园的景观特点和功能需求进行植物生态景观营造研究,提炼出基于土壤重金属生态修复的社区花园植物景观营造目标与原则。从社区花园的空间分区设计、植物群落层次、植物组团配置及重金属污染分级修复进行植物景观设计的探索,提出基于土壤重金属修复下的植物生态景观设计策略。以期为社区花园的长远发展和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景观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以深圳市南山社区花园为例,探讨城市社区花园响应“双碳”战略和“共建共治共享”政策的方式与效果。基于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公众参与,南山社区花园运用了以下手段:1)共建:多层次公众参与、合作建设;2)共治:使用“互联网+”思维,线上线下综合维护;3)共享:建设承载多重活动功能、低碳可持续的公共空间。项目回访证明曾经的社区“失落空间”转变为了温暖的城市空间。研究表明,城市社区花园作为一种多功能景观空间,能够兼顾民众当下真实需求的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从生活端助力“碳中和”目标。  相似文献   

8.
以深圳市南山社区花园为例,探讨城市社区花园响应“双碳”战略和“共建共治共享”政策的方式与效果。基于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公众参与,南山社区花园运用了以下手段:1)共建:多层次公众参与、合作建设;2)共治:使用“互联网+”思维,线上线下综合维护;3)共享:建设承载多重活动功能、低碳可持续的公共空间。项目回访证明曾经的社区“失落空间”转变为了温暖的城市空间。研究表明,城市社区花园作为一种多功能景观空间,能够兼顾民众当下真实需求的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从生活端助力“碳中和”目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当前参与式城市微更新逐渐从空间营造过渡到社区营造,居民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意识”成为关键难题。[方法]首先综述城市微更新中社区花园作为居民参与从空间营造转向基层治理的载体,强调其中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构建的重要性;在城市微更新与基层治理共同体研究交叉下,搭建起“更新治理—参与行动—共同体意识”的参与促进认知形成的分析框架。其次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市民系统性参与社区花园与社区规划为例,基于居民更新行动阶段的参与前意识认知、参与中实践转换、参与后情感反馈的行动路径,分析在地居民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情况,即通过实证案例验证参与行动路径促进意识形成的可行性及探究意识对空间反馈作用。最后从城市微更新的空间维度出发,总结居民的全过程参与行动对居民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有效行动路径,并对其反馈机制做出阐释。[结果]结果显示在参与式行动介入后,居民们对于街道的情感认知有所提升,在共同体意识上可以概括为4种不同层次类型,依次为利益共同体意识、情感共同体意识、价值共同体意识和生活共同体意识。[结论]为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可行的参与式行动路径,并凝练共同体形成类型,以期为优化城市微更新中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方式提供一种工作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志芳  蔡扬  张辰  寇淼 《风景园林》2017,24(6):86-94
近年来,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城市居民对于农业活动的热情逐渐高涨,各居住区自发种植活动逐渐活跃起来,不少学者将注意力转向社区农业的研究,视其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一种策略。本文以北京市建成时间在2000年后,位于五环附近区域的3个中等收入居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场景模拟图片并辅以文字问题的问卷方法,调查六环以内北京市居民对社区农园的偏好与认知态度。基于调查数据分析影响公众偏好的物质空间因素和非物质空间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业与居住小区的结合模式提出建议。研究发现居民对于社区农园的景观偏好整体低于非生产性景观;对于社区农园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管理和种植;宅旁绿地和闲置用地是居民认为最理想的可开展社区农园的场所。此外,种植槽的使用、把握好农业景观以及人工景观的比例、增加作物种类等景观设计手法有助于提升居民对社区农园的偏好。整体而言,本研究表明只要能够恰当地针对人群社会背景,并巧妙地进行景观设计,就能够显著提升人们对社区农园的接纳程度。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社区花园演进历程及热点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蓉蓉  金荷仙  颜越 《风景园林》2021,28(11):114-119
社区花园能够助力绿色生态、健康舒适、经济可持续的生活环境建设。基于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和文献分析方法,对社区花园进行概念辨析,梳理其国内外演进历程,分析研究热点与趋势。结果表明社区花园的发展历程主要贴合于各国社情与居民需求,中国发展整体滞后于国外,呈现从景观形式和空间结构的研究向生态和健康效益研究转变的趋势。社区花园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社区营建、公众参与和生态可持续等方面,其中社区花园与人体健康效益研究、生态治理景观规划、社区花园智能化营建管理将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发展热点。  相似文献   

12.
陈静  刘滨谊  沈洁 《中国园林》2020,36(1):49-54
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分析和归纳了美国夏威夷火奴鲁鲁城市社区花园应对老龄化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区花园对中国的适用性。针对上海已经出现社区花园的背景,研究了适合上海养老模式的“积极老龄化”创新路径,提出上海可以在社区更新改造过程中整合生产性景观和园艺疗法,先期营造中等规模、开放式布局和场地活力高的社区花园。同时指出未来需要多学科的融合才能使社区养老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都市的环境与生活都发生了一系列改变。可食用景观,即以可食用植物进行的景观营造,也备受关注。都市可食用景观的核心在于以"食物、种植、环境营造"对都市变迁中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关联性进行维系和再造。城镇化背景下,食物系统及生态系统服务、社会服务效用,成为当下风景园林学科可食用景观相关研究成果中的主要方向。相比国外,中国都市可食用景观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在可食用景观适地性研究及评价、社区及城市可食用景观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以及可食用景观与教育的结合等方面还有待深化。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针对都市变迁进行可食用景观价值的拓展,发展本土实践路径;开展跨学科合作,进行因人、适地的可食用景观多元化技术研究;结合资源体系,进行可食用景观的全周期思考。  相似文献   

14.
徐苗  杨雪梅 《室内设计》2023,38(6):89-97
城镇化进程蚕食乡村地区所引发的传统 居住空间变迁,使城市边缘区的农转非社区面临 社会空间重构。这类社区的公共空间完全按照 城市居住景观来修建,但居民延续了很多农村原 有的生活习惯与社区文化,与周边城市在空间上 的同质化和社区居民与“城里人”的异质性导致 按城市住区景观设计的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与 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不适配。因此,本文首先回 顾了我国农转非社区的形成、社会异质性与空间 同质化特征,并梳理了国内外异质社区公共空间 适配性的相关研究;其次,基于对重庆市嘉和社 区的田野调研,从公共空间属性与使用两个层 面,分析了农转非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特征与公 共空间的运行机制,评析了各项公共空间资源配 置与利用率、聚集性以及活动类型之间的适配 关系,探讨了影响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配置与设 计与居民日常活动需求失衡的原因,为国内农转 非社区更新,尤其是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陆建城  罗小龙 《中国园林》2022,38(1):129-133
现代健康内涵的丰富使得社区花园营造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亟须探讨面向健康促进的社区花园营造理论与方法.在梳理国内外社区花园概念与综述的基础上,理清健康促进与社区花园的理论关系,构建健康促进下社区花园的分析框架,并以莫斯维尔社区花园为例进行健康促进实践总结.结果显示,参与维度的社区花园健康效益转化依赖于支持性环境营造这一...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北京老城已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大批失去原有景观特征的“失落空间”亟待改善,与此同时,北京大力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工作,强调公众参与的老城更新模式悄然兴起。以西城区三庙社区花园的设计与营造为主要案例,解析其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角色与机制,多层次公众参与的社区花园设计方法,精细化更新承载社区活动的公共空间,多样化因地制宜的社区花园绿化形式,以及基于社区花园建设的社区凝聚力重塑,为未来历史城市里的社区花园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规划师》2016,(8)
当今城市的发展已进入都市美学时代,艺术介入城市开始成为一种趋势,成为介入社区营造的重要手段。文章从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意义入手,从公共空间、社区产业和社区文化三个角度探讨了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方式,指出艺术介入社区不仅是创造物质空间,还是对艺术文化的融入、艺术产业的发展及艺术空间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政府各界力量的协助,又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8.
当今城市的发展已进入都市美学时代,艺术介入城市开始成为一种趋势,成为介入社区营造的重要手段。文章从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意义入手,从公共空间、社区产业和社区文化三个角度探讨了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方式,指出艺术介入社区不仅是创造物质空间,还是对艺术文化的融入、艺术产业的发展及艺术空间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政府各界力量的协助,又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9.
社会共建     
<正>一十一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谢菁通过社区营造回应城市再生、地域性以及粮食和农业,探讨建筑师如何用设计介入城市再生,并通过营造来引领公共观念。“共建花园”项目尝试打破共建的边界,综合了屋顶绿化和以及新能源利用,实现低成本、灵活、可持续发展的屋顶绿化。它在回应城管需求的同时,有效推动社区参与,利用景观装置和捐赠形式使社区居民和企业成为“屋顶管理者”。最终,它可以推动社区花园成为充满活力和参与度的社区交流场所。  相似文献   

20.
正项目缘起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发展已蔓延到城乡结合地区,原住居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均发生改变,世代相连的场地记忆遭到冲击。回迁社区的景观环境是失地农民居住及活动的重要场所,将会间接影响到城乡文化的融合以及回迁居民与社会间的矛盾。在回迁社区景观营造中应基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兼顾回迁居民原有的基本生活方式及其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需求,使其更好地融入到新的城市生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