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展是教育研究的永恒主题。本文分别从视角、对象和基点三个方面反思教育发展研究,提出要在社会维度审视的同时强调国家维度,在深化教育发展之多元化发展功能研究的基础上反思教育发展,从教育发展与社会国家目标的互动中寻找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同。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造就真人。真人的第一品格是尚真,因为尚真才可务实,务实才可肩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追求真理、发现真理、捍卫真理,由愿景向务实转化,由观念向行动过渡既是真人的铸造,也是创新者的价值在实现。  相似文献   

3.
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科学精神是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在科学主义精神的鼓舞下,英国教育界围绕古典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价值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随后掀起了一场广泛的科学教育运动.19世纪后半期城市学院的兴起和牛津、剑桥大学的改革为英国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推动了英国高等科技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上半叶英国教育大辩论是一场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辩论在苏格兰大学与英格兰大学之间展开,是新兴的功利主义与传统的保守主义之间的一场交锋,是功利教育与自由教育之间的一场激辩.辩论主要集中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与改革动力等方面.在辩论过程中,功利主义教育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为英格兰古典大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舆论基础.教育大辩论所达成的共识也彰显了改革与传统之间的兼容.  相似文献   

5.
以教育学视角研究大学建筑设计有利于厘清教育与建筑间的关系,并使教育空间回归本真状态。英国新大学的建筑设计蕴含人性尺度、校园一体化与学术社区等独特理念。在这些理念的引领下,英国新大学通过营造绿地上的学术村落,创立一体化的混合校园,以及引进人性化的预制组件等举措,构建了一个新型教育空间。总览英国新大学的建筑设计可以发现,它具有如下教育意蕴:帮助大学抵御外界干扰,使个体自由地追求真理;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推动大学的跨学科融合;彰显大学平等教育理念,使个体获得真正归属感;凸显非正式教育的价值,引导个体成为整全的人等。探讨英国新大学的建筑设计,希望能够超越建筑学的视角,赋予大学建筑以真正的教育内涵。  相似文献   

6.
美英法日高校跨学科教育与人才培养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对近 2 0多年来美英法日四国高校跨学科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的改革走向进行探讨 ,包括政府对实施跨学科教育的政策导向 ,高校设立跨学科教学研究机构 ,开设跨学科课程 ,以及相应的教学资源配置与整合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以期为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沉思性教育源于宗教却不囿于宗教,它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意,是对博雅教育的高层次复归。沉思性教育旨在为其实践者提供大量有关注意力、情绪平衡、同情、利他行为发展的教育方法与教学技术,用以支持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和课程内容学习。正念、开放监控以及持续矛盾是沉思性教育的核心要素;启动深度注意促进学习是沉思性教育的发生机制;沉思性实践的世俗化是沉思性教育产生的条件;大学生群体的精神诉求是沉思性教育产生的诱因;系列研究与项目的推进是沉思性教育产生的助力。沉思性教育有利于改善身心,提升能力;开发潜能,引发创造力;实施整体性教育,培育完整的人;开启智慧教育,拓展教育空间。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大众传媒在世界范围内的相继兴盛,图像叙事逐渐渗透到政治、教育、文化、日常等方方面面,成为当今人们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由此,文化上的“视觉转向”日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焦点问题。“视觉转向”激发了历史学领域对视觉史料价值的重新审视,促使教育史研究者愈加重视对教育视觉史料的研究。作为一种可视化的物质遗产,视觉史料是人类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也是追寻教育历史的真实证据。因此,解读教育视觉史料尤为必要,其价值在于还原真实的教育历史图景,挖掘视觉史料的教育隐喻,以及留存鲜活的教育历史记忆。对教育视觉史料的解读可采取跨学科视角,综合运用符号学、内容分析法对视觉史料进行多层次、由表象到内涵意义的深度解读,采取视觉、文本、档案、口述、记忆等多重史料互证法,以及回归视觉史料产生的历史时代的现象学还原法,呈现视觉史料的原初意图,以还原真实的教育历史。  相似文献   

9.
20世纪7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运用社会总体性的观点反思教育史研究的目的和功能,运用阶级冲突观念批判英国传统教育史学的直线进步史观,推动英国教育史学转向马克思主义.这次转向并不是完全革命性和抛弃性的,而是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尽管教育史的概念和理论探讨的视域发生了改变,但是,英国学者在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重新挖掘新史料,开辟教育史研究的新领域.从而使英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史学作品继承了传统教育史学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特征,涌现了众多思想性和可读性并重的教育史著作,取得了非常大的教育史学成就.  相似文献   

10.
后人类主义在当代的兴起颠覆了传统人文主义的“人类中心论”,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个体与自然界、科技、机器等非人类他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文化结构的重新构建。在教育领域,后人类主义不仅冲击了传统的人文教育理念,拓展了教育研究的领域,还突破了人类至上的例外优越论,力图构建以互融共生关系为导向的后人类教育框架。从人类主体到万物共生,从技术增强到生命完善,从数据致瘾到数字人文,后人类主义教育如何超越人类中心的现代教育传统,转变当下人的功能化与工具化趋向,将会是后人类世创建教育新范式的必要选择和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1.
笔者数年来在学校青年教师岗位培训中任《高等教育学》课程的主讲教师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 ,目前的培训工作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 :1.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不甚科学、严密 ,在课程内容、主讲教师、教学安排及考核检查等方面没有真正与青年教师的业务提高统一起来。 2 .培训中的教学方法落后 ,仍以灌输式、照本宣科型为主 ,不能做到启发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的开拓创新精神。 3.培训内容枯燥 ,以理论性、概念性为主 ,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帮助甚小 ;且内容单一 ,针对性不强 ,对不同学科教师不能因人制宜。在笔者从事高等教育学课程的教学过…  相似文献   

12.
对教育科学理论体系建构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近年来教育理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指出教育学科的学科地位与理论建设不仅困扰着中国教育学研究者,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其症结所在主要交织在三个方面D实践主义的社会科学观;2)指涉价值的先验理论;3)日常论题对科学抽象的遮蔽.对教育学科的这些预设前提进行重思,将有助于推进教育学科理论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反思与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感恩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具有修身塑德、治学立业和明确道德责任、促进人生环境和谐的现代价值。感恩是道德主体对"他爱"行为的道德认知,是道德主体推己及人、积极互动的道德回馈。然而,由于历史上对于感恩道德缺乏全面而客观的认知,导致了传统感恩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效果上存在着很多缺陷,不利于感恩教育的实施。基于此,本文认为当代感恩教育应在汲取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精华的同时从家庭、学校、社会道德教育领域探索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我国在历史上几千年来的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主要探讨开放式教育在人才培养的优势、人才成长轨迹和目标管理中应采取的措施等问题。高校教育让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乐趣,并在实施教育中采取相应的管理机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自我目标,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系统 ,在国外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西方近代社会中出现的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论争 ,其现代意义就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争。职业教育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 ,并逐渐上升到高等职业教育层面 ,是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衍生物。时至今日 ,职业教育不仅从受人俾睨的角色登上了高等职业的殿堂 ,而且正成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存在价值不仅仅拓展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空间 ,而且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教育的功能。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以其对经济活动尤其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优势 ,对世界经济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教育知识生产存在三个方面不足:教育研究者的领地与实践者的缺席;基础主义、二元论认知模式的支配与教育知识乡愁气息的消弭;规划式生产制度的宰制与自主性的泯灭.走出我国教育知识生产面临的困境,需在三个方面作出努力:让教师成为教育知识生产者;反基础主义与建构交往认知模式;走向教育知识学术自主式生产制度.  相似文献   

17.
精英教育是大学永恒的使命,荣誉教育与通识教育作为现代西方大学精英教育的主要培养模式,引导着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一直是高等教育系统不得不面对的合法性问题,如何维护高等教育的精英传统,继续保证大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的质量就显得越发重要。荣誉教育与通识教育虽然在各自的教育理念、哲学基础、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形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共同的精英培养目标仍然使二者在高等教育序列中各有侧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下,对精英教育水涨船高的理解与教育公平的呼吁,使大学不得不面临通识教育与荣誉教育的艰难抉择,培养有教养的人还是专家,催生了对精英教育的多元理解。在效率与公平的博弈中,荣誉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最初纯粹的“学术精英”发展为“有教养的专家”,这种变化既弥合了对精英教育的理解冲突,也完成了对通识教育的超越。固然,公平是人类社会的基准价值之一,而大学只能以自己的方式阐释公平。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是教育学分支学科大发展和大提高的30年,但同时也给教育学母学科的建设带来深深困惑,其发展是壮大还是肢解了教育学母学科,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教育学分支学科采用"它学科研究方法+教育领域问题"的研究策略,加之本土化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和母学科的融合.不过随着今后教育学分支学科对经典理论的改造与本土化,以及教育学者多学科融合能力的提升,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发展对教育学母学科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主要工作对象与主要研究对象的医学,与以自然界及自然界物质与现象为主要工作对象与主要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科学有本质的区别,因此,长期以来现代医学被定位于纯自然科学与纯生物技术是一种错位.与此相应,现代高等教育中,医学教育定位于纯科学教育与纯技术教育,引导受教育者关注人的体质属性,而忽略人的心智属性,体现在教学体系中,忽略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育也是一种对人的背离.因此,至少可以从三个层次来构造高等医学教育的内容:深层次的仁心培育、中层次的济世意识树立、表层的妙手塑造.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第三世界对西方教育的依附命运无法避免。新中国教育发展道路实际上中国学习苏联教育模式并不断调适的过程。1949到1957年是全面学习并对苏联教育模式进行移植的时期;1957年后中国教育的发展逐渐走上了一条摒弃一切外国“模式”、复归本土“传统”的道路。如何以一种多元化教育的概念并在自信平等的基础上借鉴外来教育,是我国近百年以来教育史上的一个一直没有解决好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