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新工科浪潮的背景下,“四新”融合的食品专业“三创”教育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通过分析改革背景,理清改革的实施思路,明确改革的具体任务,创新“四新”融合的“一基三构”食品专业“三创”教育与实践举措,即革新“四新”融合的基于“设计思维”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一基),构建开源、开放的“三创”实践平台,构建“师生共创”模式教育教学新生态体系,构建“产教研融合”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三构),探索食品专业新工科建设与“三创”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与实践路径。同时,基于制度、师资、经费、平台、“四新”融合及对外交流的保障举措,为食品专业“一基三构”的“三创”融合改革提供支撑,最终为全面提升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及地方经济发展、为闽南乃至闽台食品产业创新提供不竭动力与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创意经济”的大环境下,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视角。由此构建适合文化创意“艺术+工程+文化”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之间的系统关系,并在课程结构体系构建中,突出文化作为一种能力,对培养学生创造力及激发创意潜能的作用,为科学构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永凯  李淑珍  冯绍森  王文 《纺织教育》2011,26(3):198-200,203
纺织服装业及都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得高级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备受青睐,实践教学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北京服装学院构建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即“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在实际运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家及社会各界对于劳动教育非常重视,提出了新时代劳动育人新要求,而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实践及内涵建设不足的现状亟待改进提升。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对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进行全面剖析,并以零件的三轴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为例,论述劳动教育融入数控加工课程的路径,多维度探索把劳动教育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以推动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劳动素养及工匠精神,为未来培养更多的“数控工匠”人才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于5月17日-31日举办“2012创印节”活动,展示印刷工艺、技术、美感、创意。今年,力嘉用心策划的12项活动和3个论坛都紧紧围绕“创印”二字,代表着印刷产业向创意艺术、高端设计和科技应用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晓白 《江苏纺织》2013,(11):19-19
近日,新一届的绍兴县科技时尚创吉如约而至。本次创意周活动多过往年,20家外国设计企业参展交流,“中国时尚同盟”新锐设计师时尚发布等活动,为中国轻纺城创意产业带来经验和参考,同时也是绍兴本土创意展中找到自己的亮点,为发展中的纺城创意树立信心?设计师需要有正确的理念,坚持自主研发,让纺城创造代替纺织制造  相似文献   

7.
《中国制衣》2009,(11):88-88
2009年10月21日,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主办、中国服装协会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的2009“Reach&Touch时尚创意空间”活动.在上海名仕街时尚创意园拉开大幕。此活动是在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大背景下.为推动产业文化创意水平提升.带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而组织的当代时尚设计创意展示、交流、贸易的综合性活动,也是“时尚创意空间”活动继2007、2008年两度登场取得极大成功后,在新时代背景下主动完成自身转型与升级后的全新亮相。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高校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履行立德树人使命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成长为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针对目前仪器类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江西理工大学仪器学科研究生主干课程模式识别为例,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为导向,探索形成“一体化设计、三阶段培养、多平台支撑、过程化监管”的教学体系。实践结果表明,基于“工匠+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剡楠 《西部皮革》2023,(4):27-29
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工匠精神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是一种指向人与社会协同发展的精神,更是一种扎根于社会生活的人文性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科专业课程,融入学生校园生活,加强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实现工匠精神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三创”智慧艺术设计中心创意工坊现状为基,着眼未来,浅析“三创”大学生创意中心创意工坊建设发展的现状,研究创意工坊创新发展建设提质培优的对策,以改变创意工坊在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的尴尬地位。  相似文献   

11.
3月16日,2007时装之都——“北京现代之夜”活动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激情上演。时装之都晚会成功地举办了三届,已成为了推时尚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时装之都建设,沟通四方,展现风采的时尚平台。随着时尚理念的深入人心,时尚创意产业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印刻着文化的痕迹。她不断宣示着一个又一个新的产业时代的来临,创意、信念、新颖,活力等时尚特质推动着时尚品牌的迅速更迭。连续三届的时尚晚会让人们充分体会到北京不仅是祖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往中心,更是建设中的世界“时装之都”!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专业课、企业项目融入思政元素不足的问题,结合高职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以“室内软装”课程为例,文章从爱国主义教育、色彩美学、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环保意识教育、文化自信等思政点切入,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校企合作专业课思政教学模式,不仅加强了学生思想品德、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意思维,培养其在将来的设计活动中能将所学、所见自然地转化到实践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艺术类高等教育的创新改革,对大学周边创意产业集群的实践引领,围绕"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创意产业——时尚创意产业集群——城市创新功能"的互动发展,分析大学周边创意产业集群对城市功能提升的影响,研究集群的空间结构与组织规律。从多角度研究艺术类高校在创意思维、流行趋势、时尚产业、意识引领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北京市人大、政协会议上,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刘淇提出,北京要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新的引擎,推动产业升级。北京市副市长陆昊也在2006亚洲时尚联合会上就文化、时尚的创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做了重要讲话。北京“时装之都”建设作为文化产业重要部分,创意发挥着核心作用。作为北京“时装之都”指定宣传媒体,《时尚北京》杂志在年末岁初之际,独家推出2006年北京“时装之都”创意人物,记录创意功绩,弘扬创意文化,推进“时装之都”建设年年有新貌。[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数码印刷》2008,(7):72-72
有人曾经说过“创意工业”是形象产业。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如何,创意工业的发展水平是个标杆。进入21世纪这个极富个性、激情和时尚的时代,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创意工业也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图形艺术和广告设计行业。  相似文献   

16.
针对纺织工程专业特色方向——纺织品设计的实践环节课程思政进行建设探索,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提出以新工科及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为“核心”,以实践课程思政为“灵魂”,以专业课程内容为“基础”,以考核评价为反馈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及工程素养,培养务实求精的工匠精神、文化自信及自豪感,并通过实践反馈机制改进课程内容,查找不足,推动“纺织品设计”实践教学的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和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满足“大家居”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交叉融合型设计人才紧缺。针对这一问题,采用调查研究法,以跨学科的整合研究,通过构建产学研协同专业建设体系、构建产学研协同共建课程体系、探索产学研协同教学的理论体系、构建多层次的产学研协同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师资团队建设战略等措施,来实施“大家居”产业创新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方面的理论成果和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实践成效,有益于促进“大家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塑造对于高等职业院校青年学生提升劳动素养、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乃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素养面临的困扰和问题以及提升的方法和途径,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年学生并开创高等职业院校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推广并应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指标存在不完整、评价标准不明确等问题。为了提高艺术人才的素质,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评价体系,以促进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因此,以结果导向理论为指导,从行业发展、艺术拓展和社会需求三个方面构建艺术设计专业评价指标。混合评价体系分为两个模块,探索理论评价体系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有针对性地优化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20.
柴岩 《西部皮革》2022,(18):129-131
纺织品设计课程教育的发展方向从不同学科角度探讨社会的多元发展,通过设计实践更多的探索织物与人的关系。将纺织品某种艺术形式转化赋予其功能、艺术、时尚等共通点,探究每种材料性能在所需环境下的特点,建立一个统一的“体系”。教学实践重视从内在去改变面料的属性与面貌,感受肌理变幻的可能,创意实践多种工艺交织的空间。纺织品是时代进步的缩影,面向未来,数字科技领域的应用将会以更高速度开发纺织品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