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鲍梓婷  张婷婷   《中国园林》2024,40(3):48-54
河流景观是人类需求与自然基底相互作用形成的复 杂、多尺度嵌套的社会生态和水文地貌系统。基于水文地貌学 原理的“河流样式框架”为理解河流“形式与过程”之间的关 系提供了一个成熟的分析工具。系统梳理河流样式框架的基本 原则、具体步骤与核心内容,提出多尺度的空间层级划分、河 流样式与地貌单元的分类体系是该框架解释河流特征与河流行 为的核心方法。进而在流域尺度依据地貌状况与修复潜力评估 结果确定各个河段修复管理的优先次序,在河段尺度通过河流 演变轨迹分析预测河流的变化趋势。以期为“基于过程”的河 流景观修复设计与行动计划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景观水文概念的提出为风景园林涉水研究与实践提 供了一个交叉、整合和创新的窗口,旨在协同涉水学科、人居 环境设计学科等交叉领域,形成一套系统性、创新性的研究与 应用路径。基于现阶段景观水文相关研究进展,聚焦多尺度响 应下的建成环境涉水景观要素空间属性及其水文响应,明确了 建成环境景观水文研究范畴,包括概念、研究尺度和研究对 象。基于景观水文相关研究理论、方法与数字景观技术,从景 观水文研究目标体系、设计流程、分析方法、评价体系、优化 方法5个方面,构建了建成环境景观水文研究框架,包括多目 标集成的景观水文研究目标体系、全过程定量的景观水文规划 设计循证流程、多平台耦合的景观水文分析方法、多准则综合 的景观水文效益评价体系,以及多目标决策的景观水文优化设 计方法。景观水文研究领域的拓展需要跨学科领域的理论与技 术支持,也需要融入人居环境学科的设计方法和逻辑思维。基 于以往研究成果初步构建了建成环境景观水文研究框架,旨在 为景观水文相关研究与应用实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河流生态修复的研究中,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落差,风景园林学正是整合不同学科理论并最终转化为实践的最佳途径。本研究的核心工作是将河流生态修复中的理论转化为风景园林设计语言,即生态设计手法,主要采用 T-P-C(Theory-Pattern-Case)法。首先对河流空间要素进行分析,再依据相关自然科学技术原理,转译出一组设计法则,最后结合河流生态问题,提炼出“改造边滩蜿蜒度”“生态河床”“生态筑坝”等 15 种河段尺度的生态设计手法,为设计师提供一套生态性、空间性、归纳性、尺度性和类型性的设计工具。  相似文献   

4.
城市河道由于能为城市居民提供高品质的绿色公共空间而得到青睐。但是,在实际的河道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风景园林师在水文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导致设计成果不够科学,河道景观存在安全隐患及亲水性较差等问题。该文基于景观水文理论探讨河道景观规划布局、堤防形式和驳岸材料选择、滨水景观设施的位置及更为科学的滨水绿化种植设计方法,并通过相关实践项目介绍水文学知识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曹凯中 《风景园林》2023,30(3):42-47
【目的】风景园林设计评论(landscape architecture criticism)是一个具有自主性、批判性的学术活动,该学术活动所产生的特定知识,可以令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有效扩展设计实践所需要的知识广度和理论深度,风景园林设计评论也增进了全社会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认知理解,是风景园林设计与社会各界之间形成共识的一座桥梁。【方法】通过图纸还原、访谈设计师本人、现场体验等方法,以日常性和仪式感这2个议题作为评论路径,对朱育帆近期的作品九寨景区林卡景观空间进行评论。【结果】与朱育帆其他纪念性景观的实践不同,探索如何建立一种日常性与仪式感之间的平衡与互动,是林卡景观空间设计的特殊之处。也正是这一特殊设计策略的介入,使得林卡景观空间不仅成为本地居民日常游憩的栖居之地,同时也成为激发到访者想象的朝圣场所。之后以林卡景观空间的2个核心部分——“林卡花园”与“经幡广场”为进一步讨论的对象,从动线、形式及材料3个研究范畴出发,探究了“寻觅日常”与“制造仪式”的具体操作方法。【结论】最终可以看到,对九寨场所精神的敏锐捕捉和克制的设计语言让林卡景观空间成为实然和应然、能动和受动的统一,并成为日常生活与精神想象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6.
袁嘉  杜春兰 《风景园林》2020,27(4):50-55
城市植物景观的系统稳定性、观赏效果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维持正面临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严峻挑战。近年来,生态系统关键种的保育研究为城市植物景观提供了增强环境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分析关键种对于城市植物景观的重要生态功能,综述国内外关键种的研究应用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建“城市植物景观—关键种”协同共生体系的设计框架。从环境要素设计、关键种选择与吸引、植物筛选及种植、营巢生境与庇护生境设计、踏脚石生境与迁徙廊道设计等方面探讨关键种与城市植物景观协同共生体系设计的基本要求。提供风景园林实践中以关键种与植物景观协同共生来提升城市植物景观功能的有效途径,以及“城市植物景观—关键种”协同共生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归纳、设计框架和应用范式参考。  相似文献   

7.
付飞  董靓 《中国园林》2012,28(9):57-61
当今城市河流面临生态环境恶化、干扰影响加剧、河流景观匀质化等情况,呈不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城市河流景观的生态廊道功能和结构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而对于廊道的三维空间特征综合性研究还未涉及.笔者尝试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对河岸景观廊道二维断面空间表征进行模式化归纳,并提出不同模式下的河岸线状绿地匀质空间的优化设计策略,策略考虑了模式的空间、时间特征以及实践指导性;同时,在廊道纵深方向,利用廊道网络特征指数,进行河岸线状绿地匀质空间的网络空间结构定量分析;实现了城市河流景观的生态廊道三维特征辨识与优化,也为多尺度综合研究城市河流景观生态功能提供新视角、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在山地区域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山地城镇在地景观的研究逐渐兴起,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回顾了山地城镇在地景观研究的缘起,强调了“人-地”关系的协调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出发点。通过文献计量与传统综述分析,梳理了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归纳该领域研究呈现出从静态向动态、从现象到原理、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综合、越来越强调“人-地”互动等趋势;并分析了规划设计领域的历史景观特征图谱及现代转译、生态规划与生态修复和公共空间适应性规划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面对日益复杂的山地城镇景观,风景园林人应积极推进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协同并举,以期为山地城镇建设作出风景园林学科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刘文平 《风景园林》2018,25(3):100-104
风景园林空间及其功能是人类福祉的基本来源,而人类福祉需求则是风景园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厘清风景园林与人类福祉的关系对风景园林创建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从服务角度强调风景园林对人类福祉的贡献,梳理风景园林提供的景观服务类型,分析景观服务的空间流动过程、类型及其机制,从而揭示出景观服务在哪里产生、流向哪里、实际在哪里被使用等过程。基于景观服务及其空间流动特征,提出基于景观服务供需平衡的风景园林空间管理框架,以期为满足人类福祉需求的风景园林空间布局和管理决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边思敏 《中国园林》2023,39(5):14-20
基于对“行走”议题的关注和思考,首先通过20世纪中上叶与“行走”和“行走的人”关系密切的3次文化思潮,阐释行走与批判性认知之间的关系;然后将通过行走这个活动形成批判性认知的过程解析为“经验-思考-重构”;其后,从必要性和可行性2个方面阐述行走之于风景园林领域的意义;再从“把行走作为景观认知方法”和“把行走作为景观设计方法”2个层面出发,综合描述和分析过去六七十年间风景园林领域关于“行走”的各种学术讨论、社会行动和设计实践,辨析“行走”如何帮助形成对周遭环境的批判性认识并启发设计思想,进而被转译到为人们所使用的具体的景观之中。  相似文献   

11.
论景观空间图式语言的逻辑思路及体系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云才 《风景园林》2017,24(4):89-98
图式语言是建立在景观空间结构性和解构性的前提下,以景观空间单位作为景观组成与结构、过程与功能、感知与表意的基本组织单元,将景观空间整体视为不同尺度单元空间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的尺度嵌套体。空间单元内在的生成过程与机理是指在单一尺度内的水平过程和多个尺度间的垂直过程以及空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景观规划设计的空间认知、理解、传承、塑造与创新是依照空间生成过程与机理,由单一或简单的空间单元逐步拼接耦合、复合嵌套形成的整体景观的过程。在此逻辑思路的基础上,图式语言研究提出了不同于"模式语言"和"景观的语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了图式语言的概念模型、图式语言体系的构成框架、图式语言构成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其地方性与普适性的作用机制。实践研究证明,景观图式语言理论与方法有助于实现景观地方性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实现感知在景观空间塑造过程中的个性化和特色化,是探索景观学习和设计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中国港口博物馆景观设计为例,分析了建筑与景观的空间构成性质和特点,从建筑界面、空间限定要素、空间氛围与植物配合三个层面上论述了建筑与景观的内外连续性、建筑空间限定要素在构成上的拆解、建筑与景观空间氛围的整合与植物造景对建筑空间的柔化,进而阐述了建筑与景观的空间构成关系。  相似文献   

13.
园林景观设计是园林类专业的重要课程。由于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与就业方向不同于园林专业学生,因此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应有别于园林专业而突出专业特点。建筑学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园林景观设计素养,使其在建筑设计中重视建筑与景观的融合;二是学习、借鉴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方法,提高学生的建筑设计水平。教学设计作业一般有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分析与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4.
周详  吴欣雨 《中国园林》2023,39(12):74-80
“透明性”从一种空间美学,演变为一种用以描述事物深层组织关系的空间性质,因兼具“秩序性”与“多义性”而衍生出“矛盾性”特质。这种矛盾性源于“现代性”共时态与历时态的对立统一——共时态的理性逻辑追求“秩序性“,历时态的流动观念则导向“多义性”。“透明性”的“矛盾性”以图示语言为载体,通过语素“词义扭曲”、语体“结构重组”和语义“语涉双关”3个层面予以呈现。不同层面的矛盾在绘画、建筑、景观3种艺术形式中存在差异化外在表征,且在“绘画-建筑-景观”的演进顺序中,呈现出逐步综合与复杂的态势。景观空间中的“透明性”矛盾,可以归纳为“动态生长”“尺度嵌套”和“时空层叠”3种表达形式。针对上述3种特性,当代景观设计可分别通过“形式动态与过程设计”“分级渗透、抽象隐喻与视廊建构”“异质拼贴与厚性共融”等多种基于“透明性”的设计手法,来充分挖掘设计场地的“矛盾”潜力,并创造新型景观设计范式。  相似文献   

15.
在风景园林学科中,河流沿岸规划设计常较少考虑河道景观长时空维度下的演化过程,而对演化规律的认知能够使设计方案更具科学性。以英国塞文河凯尔苏斯河段流域为例,以综合元胞自动机模型及流体动力学模型的CAESAR-Lisflood平台为依托,进行弯曲型河流河道景观长时空维度上的演化预测、洪泛区洪水多情境变化分析及生态防洪措施治理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凯尔苏斯村庄流域汇水量大,河流搬运能力强,河床随时间变化逐步抬高,易发生洪水灾害及河流改道现象,村庄处于高洪水风险中,设置丁坝的防洪综合效益最好。首次将CAESAR-Lisflood模型运用到风景园林学科,对于河道景观演化的模拟研究,创新性地提出能够使防洪措施更精确可控的设置,为规划方案的设置与比选提供新思路,以此指导河流沿岸绿地空间景观规划。  相似文献   

16.
空间视觉与空间运动——石家庄盆景艺术馆的创作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家庄盆景艺术馆的设计与建设过程的回顾、总结及反思,讨论了如何以新的建筑语言表达传统的东方场所精神,重点分析了电影与建筑、路径与视线的关系,从空间视觉和空间运动的角度探讨空间体验对于建筑和景观设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过去几十年,风景园林的学科属性受到中外学界不 同程度的质疑。在此,试图把批评学引入风景园林以期回应学 科境况。拟从4个层面讨论风景园林批评的学科价值:1)风景 园林批评着眼于景观作品,因此,作品评论能强化相应的设计 话语,促进风景园林知识的系统性搭建;2)上千年的风景园林 批评史,亦组成了系统的风景园林知识;3)处于三位一体结构 的“历史/理论/批评”能巩固风景园林知识的系统性;4)批评 具有探索自主性理论的功能,从而服务于建构风景园林知识的 独立性。旨在揭示,批评学能推动建构系统且独立的风景园林 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8.
园林植物造景的空间组成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拙政园、留园、沧浪亭植物造景的空间组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空间组成的特点,初步探讨了现代园林绿地中应用植物配置营造不同景观空间的方法,从而营造出优美的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