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黄土湿陷性与其物理力学指标的关系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土物理力学指标可快速评价其湿陷性,故很有必要对黄土湿陷性与其物理力学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为探究该关系,在大量现场试坑浸水试验及相应的室内试验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理论分析和数据挖掘相结合的方法,针对郑西(郑州—西安)高速铁路沿线的Q3大厚度湿陷性黄土,系统研究了马兰黄土湿陷系数与深度、含水率、干密度、孔隙比、塑性指数和压缩系数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工程中用单个或多个物理指标评价黄土湿陷性的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黄土湿陷系数与其物理力学指标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湿陷系数与深度、含水率、干密度之间呈线性负相关性,与孔隙比呈线性正相关性;对于关中地区Q3黄土,黄土是否具有湿陷性的界限含水率为20%,界限干密度为1.4 g/cm3,界限孔隙比为0.9;相比而言,孔隙比对黄土湿陷系数影响最大,干密度和含水量次之,而后是塑性指数,压缩系数与湿陷系数的相关性较低。最后,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提出用多个物理指标综合评价黄土湿陷性的经验公式,可用于估算黄土的湿陷性。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冻融循环作用对黄土结构的影响,选取新疆天山北麓黄土,采用室内试验的方法,对重塑黄土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和冻融循环后的湿陷试验,结果表明:黄土湿陷净变形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多先增大后趋于稳定;含水率低于塑限时黄土表现为冻缩,含水率高于塑限时黄土表现为冻胀;冻缩时冻融循环使黄土湿陷系数降低,冻胀时黄土湿陷系数增大,冻缩对黄土湿陷性起到弱化作用,冻胀使黄土湿陷性增强;含水率对黄土冻融循环后湿陷性的变化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黄土湿陷机理及其对工程的影响,已做了较多的深入研究。但是,考虑施工工艺及施工过程对黄土湿陷性影响方面的研究却很少。结合工程实例,针对桩基础施工中常见的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及施工过程的特点,讨论了其如何对湿陷性土层进行反复浸湿的原因与过程以及加速湿陷沉降的施工外荷载特征。在施工前后两种工况下,通过对土层含水率、湿陷系数、湿陷量的测试与计算,得出施工后湿陷性土层的含水率增大,但其湿陷系数与湿陷量却明显降低,表明该施工工艺及施工过程使得土层湿陷性作用较施工前明显减小。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针对黄土湿陷性对大型输电线路塔基稳定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对河南三门峡地区原状黄土开展了基本物理特性及湿陷性试验,获取了其湿陷系数与湿陷等级,分析了竖向压力和初始含水率对黄土湿陷性的影响规律,着重从结构强度的角度解释了黄土湿陷特性。结果表明:竖向压力与湿陷系数之间并非只是简单的单调增函数关系,而存在湿陷增强区间和湿陷减弱区间;塑限(18.6%)是黄土湿陷性强弱的分界点,当初始含水率小于塑限时,湿陷性较强,而当初始含水率接近或者大于塑限时,则湿陷性减弱;初始含水率与湿陷系数之间也并非只是简单的单调减函数关系,而在结构强度为200 kPa时(含水率为10%)附近出现明显的转折。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湿陷系数与黄土宏观结构性的关系,对新疆区域内不同深度的原状黄土和重塑黄土进行了増(减)湿条件下的湿陷性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得出新疆黄土的湿陷曲线随初始含水率的变化特征,并从静力势能角度对湿陷系数和结构性关系进行解读:湿陷系数表征了单位厚度原含水率土体与饱和土体之间浸水饱和作用产生的宏观结构性差异。基于湿陷系数对黄土结构"可稳性"及"可变性"进行了探讨,并得出两者随初始含水率的变化规律。湿陷系数更适用于描述黄土结构性的改变,可以分析在不同工况下黄土结构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工程地质勘查揭示,在济平干渠湿陷性黄土渠段,除表层局部为裂隙粘土外.渠道影响深度范围内均为黄土状壤土,呈黄褐色,可塑,具有大孔隙结构、粉粒含量高的特点.其垂向裂隙不发育,含门色钙质网纹,具湿陷性,湿陷系数0.008~0.210,湿陷系数平均值0.074,远大于允许值0.015,湿陷等级为Ⅱ级.本文针对济平干渠工程穿越的山前冲积平原、山前剥蚀——溶蚀残丘第四系地层中的湿陷性黄土特性.论述了防湿陷工程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填方渠道湿陷性黄土破坏使渠道产生变形,对总干渠通水运行产生影响,需进行处 理。利用黄土湿陷经验模型、变形倾度法等对永年县湿陷性黄土地基渠段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 显示湿陷区域的大小对堤身因湿陷造成的沉降有较大影响,裂缝产生位置对工程安全无明显影响,考虑 实际地基分布,采取强夯等处理措施后,能够保证渠道的运行安全。通过工程实例计算,说明提出的方 法可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安全分析。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新疆伊犁某长距离输水渠道非自重湿陷性黄土湿陷变形特性的分析,经过不同处理方案的比较论证,并结合现场生产性试验成果,确定预浸水法的处理方案,解决了渠道基础湿陷引起附加沉降对工程造成的危害,为渠道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提供了一种比较经济合理的处理方案,为此类渠道的基础处理提供了设计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
邢征 《山西水利》2011,27(6):33-34
通过在禹门口提水东扩工程主管线经过的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现场静荷载试验和试坑浸水试验,对地基的湿陷变形进行观测,试验实测该地区土质修正系数与《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中建议的土质修正系数比较接近,试验表明该区为自重湿陷场地。  相似文献   

10.
现场浸水试验是研究深厚黄土场地自重湿陷特征、评价其湿陷性的重要手段。基于原状黄土的室内试验,在兰州新区深厚黄土场地开展现场浸水试验,测试分析浸水过程中的土层含水率及地基沉降变形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兰州新区原状黄土的含水率和干密度沿深度逐渐增大,孔隙比、自重湿陷系数大幅降低;随着水分入渗深度增加,体积含水率变化曲线上翘时间依次增大,湿润锋面到达测点的时间越来越滞后;地表沉降经历缓慢-快速-减缓-稳定的过程,沉降速率可达5.88 cm/d,浸水50 d时完成总沉降量的60%;该场地0~16.5 m强湿陷土层的湿陷量占湿陷总量80%以上;试坑周围有大量环向裂缝发育,裂缝最宽为34 cm,错台高度可达50 cm;结合室内和现场试验结果,该场地的自重湿陷下限深度和地基处理深度可取24.0 m。研究结果可为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湿陷性黄土地基作为基础工程中较复杂的地基类型,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项目建设时,正确评价湿陷性黄土区及其场地和基础的湿陷性,对设计、施工工程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及保障建筑物安全使用至关重要。通过对新疆某长距离输水干渠黄土区物理力学实验,判定了黄土区的湿陷程度,并对湿陷性进行等级评价,可为类似工程黄土区湿陷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单向压缩湿陷试验研究了陕西蒲城地区Q2黄土的湿陷性 ,并分析了其与物质组成、物性指标及微观结构定量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Q2黄土湿陷性随黏粒含量、pH值、饱和度、干密度、颗粒分布分维和定向度的增加而降低 ;随孔隙比、欧拉数、孔隙分布分维和定向度增加而降低 ;易溶盐含量对Q2黄土湿陷性影响不大.Q2黄土的湿陷性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和影响 ,内因主要是由于黄土本身的物质成分和特殊的结构特性 ,外因则是压力和水的作用 ;架空孔隙的失稳破坏和粒间孔隙的变小消失都可能引起湿陷变形 ,对于Q2黄土后者引起的湿陷变形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风积黄土层在自然界中普遍分布,由于其多孔性物理特点,受水浸润后会产生较大沉陷,对工程建设存在一定的危害。新疆奎屯市开干齐水库引水渠沿线地层为黄土层,由于明渠的挖深不同,黄土的湿陷性有所差异。针对现场黄土层的特征,对沿线黄土层成因、湿陷性特性进行了分析。根据原生黄土、次生黄土在平面及剖面上的分布规律和结合渠基础复合土工膜的防渗处理,分别采取浸水法和翻夯法,以防止渠水入渗导致湿陷性黄土的沉陷。  相似文献   

14.
大梁水库土石坝防渗土料设计与压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土区修筑碾压式土石坝,黄土是其首选的筑坝材料,由于黄土上有湿陷性和压实性能差等特点,土料设计比较复杂。本文以大梁水库土坝设计与压实为例,通过试验分析研究,总结出黄土的部分物理特性和施工方法,可供类似工程设计或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南水北调中线漳古段永年县桩号74+660--75+095段在筑堤完成后发现黄土地基具有湿陷性,如采用传统的处理方式(强夯和翻压)处理,即影响工期又会对附近村民及房屋造成影响。采用土挤密桩处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地基土的物理性质,消除黄土地基的湿陷性,同时施工设备简单,节省了大量的开挖和回填工程量,节省了施工投资,缩短了施工工期。  相似文献   

16.
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是评价黄土湿陷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黄土湿陷起始压力的因素有很多,且各因素间并非独立,通过分析各物性指标间的相关性确定塑性指数、含水率、干密度作为影响黄土湿陷起始压力的因素。本文提出并建立了黄土湿陷起始压力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选取新疆伊犁地区黄土的数据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学习和预测样本,将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对比可知二者误差小于10%。利用陕西彬县黄土数据验证了网络模型的通用性,说明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计算黄土湿陷起始压力准确、可靠,建立了一种计算湿陷起始压力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摸清水系连通性衰退的成因,本文通过引入水系连通性指标和推求河道水力几何关系,深入分析了水系连通性的连通机理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河道纵向连通性取决于河道来水来沙条件与边界形态,侧向连通性取决于河道分汇流比及分汇流区的水流流态和冲淤形态,河道横向连通包括河道滩槽并存、洪水期滩槽水沙交换以及水生植物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洪水...  相似文献   

18.
王家沟水库是冯家山水库北干渠上6座渠库结合工程之一,集输水、道路、蓄洪为一体,功能多、作用大,水库的安全运行特别重要。本文对该渠库结合工程中存在的坝体不稳、坝肩渗漏、坝顶输水渠渗漏、溢洪道新建和进水道改造等典型病险危害进行了分析,并对加固方案及措施作了比较,据此提出了坝体压脚、坝肩水泥帷幕灌浆、顶渠铺膜防渗等加固方案。王家沟水库的成功加固,对黄土地区渠库结合工程的土坝除险加固具有典型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