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灌输式的道德教育暴露了当前大学生网络德育的不足,它表现出对大学生主体人格的遮蔽、缺乏对话与思辨以及强制性的道德命令.借鉴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与商谈伦理的观点,对大学生主体的人格尊重是网络德育的基础;大学生网络德育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具有发展的阶段性与层次性;我们应采取“对话-辩论”的道德教育模式,营造诚信公正的网络德育环境,以求大学生网络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2.
德育生活化目标的人本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的根基不是先验的理性,而是我们所生活的感性世界。道德源于生活,也应以生活为目的。生活的本意在于创造性地生活并创造可能生活,因此,德育生活化应当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回归生活世界,关注个体生命的健全发展和幸福,以促进主体对可能生活的追求与实现为目标。可能生活是具有实现可能性但尚未被实现的生活,要实现可能生活,需要有创造力的主体。因此,德育要实现其目标,必须着力培育主体的道德自由,从而激发创造可能生活的意愿、培养创造可能生活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道德情感作为一个特殊的心理系统。是分层次而存在的。个体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必将在情感层面上实现从道德情绪、道德心境、道德感情到道德情操的升华。在这种升华中,道德情感又表现出层次性、动态性、两极性等特点。道德情感的升华又离不开主体的道德实践以及实践中对价值矛盾的心理体验,并与一定的年龄、个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是道德养成教育方法在高校德育中的具体应用。它有养习成德,尚行习动,侧重公德教育等特征。在大学生中开展道德养成教育,既是改革高校德育方法的需要,又有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依据。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基本途径是道德实践,根本方法是教养结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的道德研究分析 ,认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德育 ,实际上是信仰教育、政党教育、政治教育、党课教育等 ,亦即是阶级道德教育 ,而市场经济时代的道德教育倡导公民道德教育 ,其主要完成的目标是善良、诚信、责任。随着中国加入WTO之后 ,中国应该与世界建立共同的价值关系和伦理关系 ,如果我们仍然坚持计划经济时代的阶级道德 ,一则将直接毁灭市场经济 ,二则也难以建设中国与世界的现代关系 ,对此 ,文章提出德育转向的命题和实现转向的德育系统工程。德育系统工程由纵横两个座标组成。纵向座标包括 :道德养成阶段 ,道德认知阶段 ,道德情感阶段 ,道德情操阶段 ;横向座标包括 :家庭、学校、社会。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出发,探讨了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内涵及其要求。运用柯尔柏格道德发展的“认知-结构”方法,围绕实践活动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结构转换方面作用的核心观点,对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要构建以实践活动为主导的德育课程体系,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并对实践性德育课程的目标要求,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向来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且最成熟的部分。然而,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改革井放的深入,西方文化的冲击,道德文化也出现了新的态势。作为一定政治经济关系反映的我国现实的道德,一方面表现出整体的进化、升华,促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诸如“道德冷漠症”的负面效应。因此,深入研究和矫正道德冷漠症,是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道德冷漠症是非道德主义的一种表现,它反对任何道德约束,主张随心所欲,放任自流,用自由主义来对待社…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是道德养成教育方法在高校德育中的具体应用.它有养习成德、尚行习动、侧重公德教育等特征.在大学生中开展道德养成教育,既是改革高校德育方法的需要,又有伦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学依据.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基本途径是道德实践,根本方法是教养结合.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赏识教育与快乐教育比较流行。表扬是其中最主要的教育手段。受此影响,许多人提倡教师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以表扬为主。然而,表扬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养成具有消蚀作用。它主要表现在表扬对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义务感等道德情感的形成会产生消极影响。表扬忽视人天生具有的同情心,去追随儿童身上具有的潜在的利己心,可能使他们养成自私的性格。表扬不是让学生去关注他不得不做的事情的价值,而是让学生关注外在的功利,使他们忘却了自身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而且,教师经常的表扬让学生关注的是能否得到教师表扬,使他们在行动中缺少情感体验。学生没有能从自己的行动中受到教育,反而可能养成一种对他人冷漠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我国德育建设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技术理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呼吁人们回归生活世界 ,重视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合理性 ,其思想对于我们深化对德育本质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针对传统的灌输德育 ,我们应建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均为平等交往主体的新型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道德人格内涵新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我对道德人格概念的理解总离不开西学背景下的心理学框架,把道德人格的内涵理解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统一。如果我们从中国文化的语境来理解,不难发现,道德人格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资格、规格、品格的内在统一。资格就是人的权力和尊严;规格就是做人的规范和准则;品格就是人的道德境界的高低。  相似文献   

12.
审美教化与诠释教化是经典教育的两种教化形态。人类社会早期,审美教化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经典作品与人类精神生活的亲密性,是经典教育的原初形态。诠释教化产生后,经典作品被下降为外在于人精神生活的教化之物。西方启蒙晚期,新古典主义运动试图以经典文学和艺术来恢复人性自由与完整,变革僵化的社会,是审美教化复归的尝试。在当代,诠释教化过于依赖经典作品的文本内容及其价值阐释,容易形成道德说教、历史灌输与知识考古的流弊。经典作品的现代性遭遇彰显了审美教化的现实批判性、文化反思性与道德自主性,复归审美教化并诉诸审美教育成为经典教育的当代选择。审美教化内在地要求把人作为审美主体,把经典作品视为艺术作品,把经典教育作为审美教育,从而完成人的自我理解和自我教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探讨了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内涵及其要求.运用柯尔柏格道德发展的“认知-结构“方法,围绕实践活动对大学生道德判断结构转换方面作用的核心观点,对主体性道德人格的生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要构建以实践活动为主导的德育课程体系,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并对实践性德育课程的目标要求,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高校德育理念的走向与方法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指出了高校德育在主体、内容、目标、方法及研究上的困境 ,探讨了大学德育理念创新中的人性化、实证化、动态化、整合化、自主化走向 ,并提出了与德育理念更新相适应的大学德育新方法 ,如活动道德教育法、道德案例教学法、道德咨询测验法等。  相似文献   

15.
道德学习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基本方式。在现代社会,当学习不仅成为人的基本需要,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道德学习应由学术研究的边缘地带渐进中心位置。价值和事实的差异决定了道德和科学在把握方式上的不同。道德学习是把握价值之学;道德学习以情感学习为重点;道德学习以知行统合为走向;道德学习是对关系处理的学习,因而要在关系中展开,从人与人的交往开始。  相似文献   

16.
道德既担负着个体认知和价值判断的功能,叉在社会实践领域起着普遍的规范和调节作用。“人应该如何活着才有意义?”是人类一直苦苦追问的重要道德问题,著名伦理学家曾钊新先生的新著《伦理十讲》一书,从为人与为学、育德与德育等层面对这一苏格拉底式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解答。其言不拘一格,界说独到;其理则开人茅塞,启迪智慧。先生将为博士生授课的学术话语转换成朴实的文字,一改时下晦涩难懂、故作高深的表达方式,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场域局限,把原生态的思想整理成书,以飨更多读者,这不能不说是先生作为长者兼智者对读者的一种“博爱”式学术奉献。  相似文献   

17.
道家修炼起源于人对生命的热爱,通过积善除恶、制服私心杂念以及身心修养方法。达到良好的道德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经过道家独特的身心修养功夫,最后成就最高道德理想人格。它的特色在于:将目标与手段结合在一起,弥合了道德实践中自利与利他之间的鸿沟;对道德修养境界的层次划分具有合理性;制服私心杂念的方法使道德修养日常化;身心修养方法为道德情感内化提供了可靠的生理物质基础与心理驱动能量,这是道家的道德修养之粗华所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要把国家了解为相互教育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因此他说:“国家本身教育自己成员的办法是: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成员,把个人的目的变成大家的目的,把粗野的本能变成道德的意向,把天然的独立性变成精神的自由,使个人和整体的生活打成一片,使整体在每个个人意识中得到反映。”马克思指出了德育所包含的三个内容和整个教育即教育的目的和实质,说明了社会的整体问题是人的整体问题,而它的形成有赖于德育为本的整个教育。  相似文献   

19.
高校德育的生命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育是学校的根本性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回归生命,是当代德育深入现代本质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德育质效,让生命在德育中充满生长力量、让德育过程充满生命活力的问题,就“坚持生长性,促进德育目标的反思和建构;坚持生化性,重视德育内容的整合和选择;坚持主体性,促发德育方法的优化和创新;坚持生成性,追求德育评价的有效和激励”四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其自身的伦理道德,其天职理应以发展人、解放人、提升人为终极目的。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教育在许多情况下做了一些违背教育道德的事情,出现一些非道德和不道德的教育现象。确立教育的道德标准,落实教育的道德性,是教育的本真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