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建宁  刘伟  马健 《中国园林》2012,28(6):29-32
温州园位于第八届重庆园博园西北部的"现代园"展区的最南端,是"现代园"展区的起点,占地面积约1 500m2。温州园以"金瓯园"为题,以温州地区独特的自然山水、城市格局、山水文化和瓯越特产为原型,从中提取适宜的园林主题和造园要素,并结合园址的用地特征,力求创造富有温州地域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展园设计充分利用了园址的现状地形变化,将平面设计与竖向变化相结合,形成园内多层面、立体化的空间游览体验。全园设有1个主入口和2个次入口,并利用5大主题景区展示了温州独有的瓯越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在2011重庆园博会中山园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中山的城市文脉、城市精神和中山园所处基地特征的研究,确定了中山园的"博爱、菊花、岭南"三大特色主题,以及简洁理性、注重场所精神与继承传统文脉的设计理念;并提出了平面构图几何化、展览空间动态化、运用框景和借景、突出地域文化性的设计手法:最后对该设计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安阳展园位于第八届重庆园博会南部大中华展区的北方园林展园中,占地面积为2900 m2。在对当今泛文化现象盛行进行反思后,展园设计择取安阳当地历史悠久的"甲骨文字"为主题,以自然原型为基础筛选造园要素,借鉴"安阳园"三个字的甲骨文书法形体组合形成布局结构。设计以水为脉,串连起各个园林要素来强化布局,把平面的文字形象转化为有致的立体化园林空间。  相似文献   

4.
如园记     
葛明 《时代建筑》2011,(2):86-95
文章通过回溯如园的设计过程,试图揭示一种园林的方法和自然的态度。文章还阐述了设计中对水平的园林、园与房、物与景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园林的流派之一,岭南园林有其独特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多元性。随着岭南园林文化的发展及思想意识的更新,现代科学技术逐渐渗透到其构园的自然要素山、水、石中,如喷雾、喷泉、声音、灯光等方面的应用。在园林植物方面也逐步引用一些同一纬度上的外来品种,与本土品种进行巧妙搭配,构筑新颖的植物景观空间。在园林建筑上,现代材料(如钢材、玻璃)的运用也逐渐广泛,显现出传承发展之势和开拓创新之意。  相似文献   

6.
何思娴  薛晓飞 《风景园林》2023,30(1):126-134
【目的】约园是常州现存清代私家园林中面积最大者,今仅山水格局保存较完整。当前针对约园的复原研究涵盖的时间范围跨度较大,且对其各时期园林景象的描述较为杂糅。【方法】基于对可获得史料的对比考证以及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整合辨析,以首任园主赵起所居约园为研究对象,补充赵起亲友及其他约园亲历者的文章作为指导依据。【结果】细化讨论了约园构园初期的空间布局,探讨赵起约园复原方案的其他可能性。以此为基石,重点分析赵起约园的掇山置石与理水,总结山水方面的造园特点。赵起约园造园风格整体反映了清中后期江南造园的时代特色,园林空间呈现多组团、多视点的特点。作为功能复合的傍宅空间,约园同时满足了园主日常读书会友活动与追寻山水林泉之乐的需求。“岛山置水”的独特山水组织方式以及分离观赏的掇山与置石,受到晚明后“画意掇山”观念变迁的影响,兼顾了园林游观的动静体验。【结论】常州约园研究是对苏州、扬州等焦点江南城市以外晚清文人园林的山水范式与营园特色进行还原与分析的一次探索,丰富了对传统江南文人园林的共性与个性的认识,为晚清江南园林研究以及后续其他常州园林复原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欧阳桦  曹正伟 《中国园林》2012,28(4):96-100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首都,为转移到重庆的国民政府军政要员营建了数量众多的别墅园和园林式办公场所。这个特殊时期的园林式别墅大多因地制宜,在保证安全和隐蔽的前提下,着力于山水空间的创造,借助自然景观来提升其园林意向。其造园手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显示出山地园林的形态特征和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4)
现代景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营造一种意境,注重塑造人与自然、建筑与景观、生活与生态之间的相互和谐。正如如园景观所带来的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还是居住方式的回归,更是"意境时代"的传统回归。  相似文献   

9.
从来多古意 可以赋新诗——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理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证中国风景园林所遵循的理念和追求的境界。在继承的基础上归纳中国风景园林传统的设计理法并简介一些摸索性的实践,俾求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建设。  相似文献   

10.
刘君敏  张玲 《中国园林》2021,37(7):118-123
"园篱"是中国园林的重要艺术组成,在明代园林绘画中可以窥见园篱具有的显著地位,其传递出的文化表征也与园林空间的形塑有直接联系.特别是明代前期的园林图像中出现了大量与后世不同的园篱运用,如果以空间的视角去理解分析,以形态构成为侧重点,研究其在园林中的空间组构与时空衍化脉络,则有助于清晰了解时代园林修建过程中文化观念对空间...  相似文献   

11.
以古徽州传统私家园林为例,结合园记文献,归纳探析传统乡村园林的植景营造意匠。首先,结合古徽州园林的发展历程,选取15座较为代表性的园林作为研究对象,以园记为主,对园林中主要植物种类进行考证;其次,对植物种植方式和植景类型展开论述,包括“桑竹成林,桃梅隐境”的林景意向,“方草连天,心目具豁”的田景意向,“翠粲布写,余鱼同嬉”的沼景意向,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乡村园林由画境、声境和心境构成的植景意境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2.
温州作为浙江道教洞天福地的三大聚集地之一,其迥异的自然山水和历史人文充分反映温州洞天福地的人世特性.当地道教洞天福地中冗杂的民俗信仰与文人隐士的笔墨纷宏著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温州洞天福地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互通性.这种互通性不仅表现在它的人文历史方面,也从其山岳和水文等自然景观中显露出来.据其山岳水文等自然景观的特征,在风...  相似文献   

13.
随着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运动的不断发展和演变,景观与雕塑的设计手法之间产生了交融。一些艺术家尝试在景观设计中表达出自己独特的雕塑语言,野口勇设计的加州情景剧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雕塑化处理的庭院。本文从景观设计的角度,  相似文献   

14.
从园博会看园林展的规划与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园林展起源于西方国家,旨在通过展览的方式,促进园林、园艺事业的发展。近年来,各式各样的园林展纷纷在各大城市举办,不仅带动了园林、园艺事业的长足发展,更为举办城市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随着园林展在中国的红火发展,展园的规划设计和后续利用也成为摆在设计者面前一道无法回避的难题。立足于园林展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史,从选址、主题的选择和运作方式等方面,对园林展的规划与设计进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园是清代金陵的著名园林,本文从园主——袁枚出发,着眼于随园的相地,对相关的园记、园诗、图画等进行解读,同时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和古地图,并结合园址周边环境的古今对比,着重分析了袁枚好书,好游,好友,好葺屋,好花竹泉石的人物个性,研究了袁枚性灵说中的园林美学思想,包括:1)随顺自然、随中有借;2)不囿传统、随性创新;3)宜居宜游、宜物宜性。以及受其影响下的随园的选址和布局,总结了随园的相地选址、空间布局特征:1)因地制宜,随形就势;2)因水之宜,随曲合方;3)可居可游,随性栖居。  相似文献   

16.
随园是清代金陵的著名园林,本文从园主——袁枚出发,着眼于随园的相地,对相关的园记、园诗、图画等进行解读,同时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和古地图,并结合园址周边环境的古今对比,着重分析了袁枚“好书,好游,好友,好葺屋,好花竹泉石”的人物个性,研究了袁枚“性灵”说中的园林美学思想,包括:1)随顺自然、随中有借;2)不囿传统、随性创新;3)宜居宜游、宜物宜性。以及受其影响下的随园的选址和布局,总结了随园的相地选址、空间布局特征:1)因地制宜,随形就势;2)因水之宜,随曲合方;3)可居可游,随性栖居。  相似文献   

17.
臧亭  张浪 《园林》2022,(4):51-57
空间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山地园林因其独特的地形环境特征在更易生成丰富的景观视觉效果的同时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空间设计要素.当代山地园林空间设计应当基于其功能定位及环境要素需求分析,选择适宜的空间构成方法,进而生成丰富的景观空间效果.以"徐州—上合友好园"为例,探讨当代山地展园从设计立意到空间生成的景观空间设计语言表达方...  相似文献   

18.
粤晖园     
粤晖园是广东省政府参加'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园区展览的岭南园林.占地1 518m2.紧扣园艺博览会"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的主题,运用中西方造园的艺术手法,把岭南民居、山池树石、诗文点染以及雕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现了岭南园林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黄培量 《古建园林技术》2011,(2):I0003-I0003
如园坐落于浙江省温州旧城的东南角,北靠府学巷,东临积谷山,南朝谢池巷,是著名的浙南古典私家园林,于2001年国庆前修复竣工对外开放。清时温州园林虽不及苏扬遍布城内,但有名于时者列为十大名园,从官衙园林到私家园林皆多有盛名,而今几经兴废,玉介园、依绿园、曾园等园林大都消失殆尽或面目全非,惟如园尚能留有一丝踪迹。如园渊源已久,它的历史是和我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20.
对于我来说,建立在可持续发展模式基础上的"生态文明"是一次古老中国文化的重生,是一个中国式梦想的实践。这一实践不仅仅体现在大尺度的区域规划,大都会的水文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上,也体现在小尺度,局部的和具体的方案上。"深入花园",便是我试图在现有都市与未来都市间埋下的一个新意盎然的伏笔。任何一个花园在与城市发生微妙的联系时,都应该不仅扮演温度与气候调节者的角色,更需要体现人类文明自古以来的意愿:花园,这个渺小的存在单元,恰恰涵盖整个世界。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说:"依托一个有意义的象征系统,通过累积并超越一定量的可衡量符号,即可加剧信息的传达。"正是如此,中华文明重生的信息将通过想象力渗透于每一个花园,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生物。"深入花园",不仅是一个供人观赏的花园,还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花园,更是汇聚成崭新的生态文明的一份子。也正是在这样的信念驱使下,让我欣然地参与武汉园博会,亲自感受这一中国式生态逻辑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