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实施雷电侵入、雷直击和工频接地故障状态下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中性点的雷电传递和地网两点间电位差的实验和仿真研究。结果显示:雷电冲击波头对二次侧振荡峰值的影响非常明显,电压型和电容型电压互感器的传递过电压幅值均随波头时间的缩短而上升;加装避雷器保护后传递到二次绕组中性点的过电压得到了明显的限制,表明低压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MOA)适用于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中性点过电压保护,但所选择的避雷器额定电压要与实际情况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针对近年来广东电网多次发生因电压互感器(TV)二次绕组中性点安装的放电间隙不正确击穿造成保护误动的事故,对电压互感器二次中性点安装过电压保护的必要性问题展开试验和理论研究,通过雷电侵入条件下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中性点的雷电传递过电压的试验室模拟试验和数值仿真,确定二次绕组中性点的雷电传递过电压水平,肯定了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中性点就地安装雷电过电压保护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电压互感器(TV)二次绕组中性点安装过电压保护的必要性和技术条件,解决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中性点过电压保护与绝缘配合的难题,通过实验室雷电冲击模拟实验和基于ATP软件的数值仿真研究,确定了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中性点的雷电传递过电压水平,结果表明,在一次侧雷电冲击电压幅值较高或波形较陡的恶劣运行条件下,二次回路中性点的传递过电压将大大超过二次回路中性点绝缘的雷电冲击耐受水平,尤以电容式电压互感器更为严重,肯定了在二次回路中性点就地安装氧化锌避雷器作为过电压保护的必要性并验证了过电压保护效果,提出了避雷器参数选择的基本原则和选型方案,为制订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中性点过电压保护技术规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庄儒丰 《供用电》2006,23(4):34-36
针对目前电力系统容量愈来愈大及变电所已普遍采用微机型保护测控装置等特点,主要讨论了在工程设计中对变电所电流互感器及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的接地方式的选择,同时也对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中性点过电压保护器的选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讨论变电所高压配电装置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中性点的接地方式及中性点过电压保护器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多数的系统故障引起保护非正常动作时,都是由二次系统的干扰引起的,于是本文从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放电间隙或氧化锌阀片击穿和电压互感器二次直接两点接地、以及电压互感器二次与三次绕组N线未分开等二次整定及二次接线错误入手分析,得出非二次干扰引起保护动作行为变化的结论,该文的目的除了提醒现场的运行维护单位重视起地网检查的重要性外,还纠正了继电保护人员分析问题只注重二次回路,而忽视一次系统对二次保护的影响的惯病.  相似文献   

7.
一次特别的系统故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数的系统故障引起保护非正常动作时,都是由二次系统的干扰引起的,于是本文从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放电间隙或氧化锌阀片击穿和电压互感器二次直接两点接地、以及电压互感器二次与三次绕组N线未分开等二次整定及二次接线错误入手分析,得出非二次干扰引起保护动作行为变化的结论,该文的目的除了提醒现场的运行维护单位重视起地网检查的重要性外,还纠正了继电保护人员分析问题只注重二次回路,而忽视一次系统对二次保护的影响的惯病。  相似文献   

8.
为了合理设计电压互感器二次中性点的接地方式,对其装设氧化锌避雷器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对在何种情形下采用氧化锌避雷器进行了讨论。结论为:当各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之间有电路联系时,各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中性点宜集中于一点经氧化锌避雷器接地。  相似文献   

9.
胜利油田电压互感器抑制铁磁谐振过电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电网改造在提高电能质量的同时,配电网系统出线范围也相应变宽,而且由于电缆的广泛应用,10kV系统电容电流的范围从零点几安培上升到了几百安培。在这种情况下,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易发生基频铁磁谐振和分频铁磁谐振。一次消谐在不同的地区往往使用不同的方式,在油田电网中采取的措施是在三相五柱电压互感器中性点安装零序电压互感器,即在电压互感器高压侧中性点串接单相电压互感器。通过实践研究,在油田配电网中采取在三相电压互感器中性点串接零序电压互感器,以及在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上安装微机消谐装置,来抑制电压互感器因为谐振过电压损坏事故的发生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10kV电压互感器烧毁的原因分析和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电压互感器一次侧熔丝和电压互感器在接地时熔断和烧坏的各种原因和处理方法,阐明了安装在电压互感器一次绕组中性点的消谐电阻有效限制电压互感器铁磁谐振和低频饱和电流。  相似文献   

11.
双层土壤地网接地电阻的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洪泽 《电力建设》2002,23(5):28-0
双层土壤地网接地电阻解析计算公式(5) 比美国Gross 的数值积分公式和我国接地《导则》的曲线计算法误差小,尤其在H/ S比值较小时,Gross 数值积分公式和《导则》曲线法计算误差高达91 % ,而利用双层土壤地网接地电阻解析计算公式计算的最大误差仅为19. 9 % ,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再探降低接地网接地电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士利 《山西电力》2001,(3):11-11,16
根据110kV五寨和东寨变电站的接地网改造,提出用降阻剂和换土的方法接地电阻。  相似文献   

13.
某变电站的部分地段是填土场地,经过方案比较,决定采用强夯法处理。由于强夯施工会引发地面振动,可能对附近民房安全有一定的影响。通过现场试验,监测地面振动参数,并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评估,都达到安全标准。得到的科学结论为顺利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对于大型水电站接地系统,由于面积巨大、分散布置、联系松散、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接地材料的纵向阻抗特性可能会对接地电阻有较大影响。针对水电站接地网分布的特点,基于场路耦合方法,建立考虑接地材料影响的水电站接地网不等电位分析模型,计算分析了常用铜、钢等接地材料在不同土壤模型、电流入地点位置下的水电站接地阻抗,提出了合理利用接地材料降低巨型接地网接地电阻的措施。由计算结果可知,虽然接地材料对联系紧密的变电站接地网接地电阻基本无影响,但对大型水电站接地网接地电阻影响很大。当电流入地点位于岸上时,钢和铜接地网之间的接地电阻相差可达2倍以上。传统的接地计算公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必须依靠数值分析计算来合理设计接地系统。使用铜接地材料可以明显降低水电站的接地电阻,建议在接地网骨干连接线中使用铜材,以达到经济有效地降阻。  相似文献   

15.
发电机中性点运行方式有中性点不接地、小阻抗接地、高阻抗接地、消弧线圈接地。不同的发电机中性点运行方式对不同的发电机定子接地保护方式的保护效果影响很大,其中的外部注入低频信号定子接地保护,能够适应各种不同中性点接地的发电机,不但能够反映定子绕组的接地故障,而且能够反映定子绕组回路对地绝缘降低,这是今后发电机定子接地保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常胜  郑子伟 《电力建设》2002,23(10):35-0
目前大型发电厂和变电站6 kV (10 kV) 系统开始采用中阻接地方式,在中阻接地方式下,单相接地保护的构成、整定配合原则、零序电流的取得方式等与常规的小电流接地系统有较大区别。文章在分析中阻接地系统的接地故障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单相接地保护设计选型时应考虑的一些特殊问题,并提出了整定原则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土壤电阻率和接地极极环自身参数对电位分布的影响,为工程实际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运用接地分析软件CDEGS来模拟分析地表电位分布的影响因素,以实际工程土壤简化模型,逐个分析相关参数具体对地表电位分布的影响,比较了不同形式接地极在不同埋深下地表电位和跨步电压的分布,得出双圆环接地极实用价值更大。基于分析结果,可为后续新建直流接地极设计选址及直流线路设计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零地电位接地网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洪泽  杨丹 《电力建设》2008,29(7):44-0
在零地电位接地网的范围内建设同级电压的发电- 用电系统, 可保证在该接地网内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零地电位接地网的优点是接地电阻值可不作具体规定或要求, 它适合于海上孤岛驻军的独立自备发电- 用电系统的联合接地网。基于零地电位接地网的新概念, 不接地、消弧线圈接地和高电阻接地的高压变电站与低压电气设备共用接地网时, 接地网的接地电阻可由规程所要求的R≤4 Ω放宽到R≤10 Ω。这就可节约大量钢材、减少大量地沟开挖工程量, 从而达到大幅度降低接地工程费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基坑排水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 ,运用地下水动力学的观点 ,探讨在强透水层中采用基抗排水使地基土承载力下降的深度及幅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任意形状接地网接地电阻的新模型。它以电路的观点为基础,通过构建一个电阻网络来等效实际接地网,将接地网接地电阻的复杂计算转化为求解一个电阻网络的简单问题。用此方法计算了几种典型形状接地网的接地电阻通过与其他近似计算和数值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本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