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姚令华 《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9(3):56-58
自黑格尔提出“艺术终结论”以来,艺术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艺术变得越来越游移不定:一些历史上不能称为艺术的现象,在当代都成为了艺术品。本文通过对艺术的历史性生成、当代艺术现象审视以及浪漫主义艺术思潮的考察发现,艺术正以自身独特的方式验证着黑格尔的这一预言。 相似文献
2.
3.
裴萱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35-136
影片<立春>带给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艺术在现代化语境中走向何方,艺术是否会终结?现今艺术在商业、工业等各个社会领域的影响下有"沦落"的嫌疑,但也给了我们更高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围绕着当代哲学家、艺术批评家亚瑟·C·但托的重要命题"艺术终结论",以及它在中西语境中所产生的误读--"哲学代替艺术说",本文从但托哲学思维的理路和逻辑出发,力图恢复被扭曲的但托的本来面目,指出坊间所流行的那副漫画版的但托面容,反映的仅仅是批评者自己扭曲的脸.文章进一步指出,但托艺术观的问题出现在他对于现代博物馆暨艺术史体制的意义,作了过于忽视和浪漫化的理解,这同样导致他对于"艺术的终结"的真正本质和所带来的效应,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文章讨论了艺术与哲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的哲学根源.第一部分,但托以奥登的<悼念叶芝>为引,通过奥登和叶芝所认为的诗歌在政治上无能为力说,讨论了艺术和政治的关系.艺术似乎只是扮演着一种类似宗教仪式般的功能,致力于使记忆神圣化,但却于事无补.就此他提出了疑问,既然如奥登等人所说,为什么社会上会普遍流行着一种认为艺术是危险的政治态度?这种态度从何而来?在他看来,这种态度来源于哲学对于艺术功能的剥夺.第二部分,但托试图通过将这些剥夺艺术的理论考古学化,来考察哲学剥夺艺术的历史.他认为这些理论的源头就在柏拉图的美学著作中,并指出了柏拉图抨击艺术的两种途径:第一种是通过"艺术与真理隔了三层"的主张,使艺术看上去微不足道.第二种是使艺术理性化,让艺术做哲学之所做.但托认为在康德和黑格尔的著作中,隐藏着这两种对艺术的压迫.前者认为应当"无利害性"地看待艺术作品.这种做法采用的方式虽与柏拉图不同,但最终都使艺术远离现实生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一时期的艺术哲学家,例如乔治·桑塔耶那、布洛等,他们将艺术放在一定的审美距离之外,艺术自此被美学所束缚和削弱.柏拉图抨击艺术的第二种途径在黑格尔的理论中得到体现.在黑格尔看来,艺术和宗教处在哲学之前的绝对精神旅程的最后阶段,它们是哲学在自我异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绝对精神在经历了艺术之后,艺术的哲学使命就完成了,因此它必将让位给宗教和哲学,艺术在此意义上走向了终结.因此,为了完成其哲学使命,艺术必须作哲学之所做.在这一点上,杜尚的作品极好地印证了黑格尔的观点,他通过<泉>,在艺术中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在但托看来,正是这两种做法造成了哲学长期以来对艺术权能的剥夺.而且,哲学对艺术的压迫最终反过来殃及自身:在实证主义的阶段,哲学之于科学的地位,就恰如在柏拉图的哲学中,艺术之于哲学的地位.但托发现柏拉图抨击艺术的两种方式之间也存在着一种悖论,如果艺术是无能为力的,而艺术又是哲学的异化形式,那么哲学本身也是无能为力的.因此他认为,要解救哲学的困境,首先必须从哲学中解放艺术,最终使哲学和艺术都回归自身.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但托试图为摆脱了哲学使命后的艺术找到它自己的定位,他将艺术的作用与修辞的作用联系在一起,认为艺术真正的魅力在于它在情感上的修辞作用,即通过感染人的情感从而影响人的行动,但这也正是艺术被视为危险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李艇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1):87-88,114
雪莱(1792—1822)是英国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抨击黑暗的剥削社会,热情地呼唤美好未来。本文力图阐明雪莱诗歌的思想内涵,形成这种内涵的社会原因及其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新艺术”建筑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风靡于本世纪初的“新艺术”风格,是哈尔滨建筑最重要,最具特色的风格类型之一。通过西欧,俄罗斯,哈尔滨“新艺术”的比较,研究探讨哈尔滨“新艺术’建筑的特征与类型,并由此得出对新建筑美创造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易兰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12-116
在语言本体论意义下质疑文学“终结”论的客观性,并以语言学理论发展中“有限”与“无限”两极间张力的分析为参照,考察理论更迭中文学研究的困境.认为理论与理论使用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是“终结”现象背后促使理论合理发展的真正因素. 相似文献
9.
王文娟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2):63-65
通感往往是诗人们创作诗歌的一种技巧。本从欣赏通感这一审美现象入手,对通感的定义、类型、产生背景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认为审美艺术上的通感是形象思维的必然现象,这种形象思维散发出巨大的艺术张力,能使读在反复体味中受到巨大的艺术感染。 相似文献
10.
吕东方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24(5):85-87
了解艺术创造、审美与教育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对理解和认识艺术活动,把握其客观规律,提升艺术审美价值,繁荣艺术文化事业,开展艺术教育工作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钱广华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3(2):4-11
对"黑格尔哲学体系迷宫"进行了新的解读,对其形成根源、内涵底蕴及其意义作了新的诠释。指出正是在"精神"这个关键概念中,黑格尔把希腊的理性哲学与基督教的神秘精神结合起来,构建了一座哲学迷宫;厘清黑格尔的"精神"概念与宗教神学的联系是破解黑格尔哲学神秘内核的钥匙;黑格尔哲学与基督教的联系是产生一切争辩的原生点,而其"精神"总主题的灵感正是来源于基督教的信仰;黑格尔神秘内核的逻辑载体是"神秘理性",它阉割了康德"批判理性"中的科学精神。黑格尔把理性(哲学)和信仰(宗教)嫁接起来的做法必须得到清理,而"经验"是解构黑格尔体系的利器,可以引导我们走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迷宫。 相似文献
12.
蒋睿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30-32
王元化对黑格尔知性论的认识经历了由推崇到反思批判的过程.他最初推崇黑格尔的知性论,提倡用感性一知性一理性的三段式代替感性一理性的两段式,后来意识到黑格尔在知性认识上的局限,开始怀疑和反思,从美学角度批评知性,归纳了知性作为终结范畴的作用及缺陷.他对黑格尔知性理论的批评,为人们认识黑格尔哲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虽然女性写作出现了繁荣景象,但是这并没有改变女性失语症没有终结的事实,因为男性文本中性别歧视肆意泛滥;菲勒斯批评和商业炒作对女性文本歪曲和消解.只有部分妇女写作在自觉地进行女性创作,构建女性话语.女性作家及其作品仍处于边缘位置.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为了在满足立铣刀强度下尽可能发挥材料承载能力和排屑性能良好,以提高综合铣削性能为目标,选取前角、后角和螺旋角为设计变量,构建优化模型,确定了最优的立铣刀几何参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