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唐山大地震太可怕了! 回忆唐山大地震不禁浑身痉挛,心灵像被浸在血泊中,极其痛苦.时至今日,惨遭天灾的唐山人民对那次大地震都不堪回首……  相似文献   

2.
<正>唐山大地震后,这座城市从毁灭到重建的历程,是唐山人永恒的记忆。程才实老师是一位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和唐山震后重建的参与者,更是一位唐山重建史的记录者和研究专家。他的近著《地震重建论稿》浸透了他对唐山守望的乡愁情怀。认识程才实老师,我是从他的著作《唐山震后重建的哲学思考》开始的。这本1994年9月出版发行的,由华北理工大学教授,我国灾害社会学、地震社会学研究第一人王子平教授作序的著作,是程才实老师在唐山市建委工作时,在参与完成国家社会  相似文献   

3.
碑的意义,在于永恒的纪念性。我无数次在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徜徉,在那里体味一种痛苦,一种神圣,一种肃穆。我真切地感受到,那里有一种伟大的力量。一公元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堪称400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作为一个唐山人,自唐山抗震纪念碑揭幕之日起,我就被她的  相似文献   

4.
我有两个生日,一个是出生日,一个是14岁那年的7月28日.将7月28日作为我的第二个生日,是因为我经历了20世纪人类最大的灾难之一的唐山大地震.这是唐山人的蒙难日.也是所有活下来的唐山人的生日.  相似文献   

5.
引言:从唐山走来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从发生到今天,整整一年了。前不久,我到唐山市正在筹建的唐山地震纪念馆和唐山地震科普馆,再次站在"哭墙"前,站在五座耸立的镌刻着罹难者名  相似文献   

6.
心路·情缘     
说不清这该不该算作是命运的巧合,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前夕我曾与那座城市擦肩而过,留下对老唐山美丽而忧伤的记忆碎片,而30年后,却又会因为一本书与废墟上崛起的新唐山接续上心路的情缘。  相似文献   

7.
寻访废墟     
在高楼林立、通衢如织、绿荫掩映的新唐山, 我寻觅大自然留下的沉重脚印——1976年唐山大地震遗迹。这是对“昨天”的采访。 一 沿着市区最长的道路——被当地人们称为“长安街”的新华道,我来到河北理工学院(原河北矿冶学院)。在这座校园里,保存有唐山大地  相似文献   

8.
两院院士、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镛曾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赶赴灾区,参加了新唐山的城市规划工作。目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总结了唐山大地震给后人留下的3条教训。  相似文献   

9.
正今年是唐山大地震四十周年,很有意义的是7月初,在唐山、河北省住建厅程才实先生赠我新著《废墟上拓荒的学者——中国灾害社会学、地震社会学奠基人王子平纪事》(河北教育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以下简称《废墟上拓荒的学者》)。关于主人公,很清楚是在写近四十载,从事以社会学视角研究、思考唐山大地震乃至中国灾害的学者王子平教授;关于场  相似文献   

10.
32年前,举世震惊的唐山大地震掠夺了24万中国同胞的生命,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的四川汶川大地震级别比唐山大地震只高了0.2,但造成的损毁范围和程度均较唐山大地震为大。这次地震最大烈度达到11度,破坏特别严重的地区达12.5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