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对中国丝绸背后的传统文化符号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并以南京苏豪品牌运作为例,探讨了当代丝绸文化符号的新意义。文章认为传统的丝绸文化以神话、礼仪、风俗、审美、文学等作为符号载体,而通过对苏豪品牌运作的分析,发现当代丝绸文化符号已被添入了新的符号意义:时代性与包容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丝国”,丝织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深厚的东方传统和深厚的传统,是一种很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丝绸文化和用品传承至今,经过时光岁月沉淀,成为了中国瑰宝,留下了灿烂一笔。但是由于目前丝绸用品及文化传承方面缺乏理论支撑,同时丝绸用品及文化传承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丝绸用品发展停滞不前,丝绸文化传承固步自封。而本文的核心是对丝绸用品研究及文化传承进行研究,分析了丝绸文化内涵,探讨了丝绸用品发展的现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以期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丝绸文化良好发展新态势。  相似文献   

3.
曾艳红 《丝绸》2013,(9):65-69
丝绸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发明及物质产品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及传播媒介。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出发,界定丝绸文化媒介的概念并分析丝绸文化媒介的内涵,最后阐述了丝绸文化媒介的传播功能及特点。分析和研究认为丝绸的文化媒介属性来自于它的符号性,在丝绸文化媒介中,它承载着工艺文化、民俗文化、制度文化及审美文化的内涵。同时,丝绸文化媒介具有传播信息丰富,传播形式直接,传播时空广泛,传播手段多样的功能与特点。除了实用功能外,丝绸作为传播个人和社会信息的载体,对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余勇 《中国纤检》2009,(3):46-49
5000多年前,丝绸开始在中华大地散发出第一缕曙光.嫘祖首先发明了用蚕丝织布.此后的几千年中,中国的丝绸衣被天下,成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一个符号,一个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的吉祥装饰纹样中,蝙蝠形纹饰几乎无处不在,以蝙蝠形纹饰的起源,发展,直至成为吉祥符号为基础,论述了从古到今民间运用于庭院大门、日用器皿、丝绸织物上蝙蝠形纹饰的意义,从而探索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陈洁  陈玉红 《丝绸》2013,(9):70-74
分析了丝绸文化内涵,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传承了东方的内敛与含蓄,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丝绸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探讨了中国丝绸品牌建设的现状和对策,认为中国丝绸为了摆脱在国际上"为人作嫁衣"的境地,应立足丝绸企业实际情况,将丝绸文化融入丝绸品牌建设中,以传承为理念,以创新为灵魂,将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完善丝绸品牌的整体形象,增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对丝绸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丝绸品牌服装既要传承中国古老的丝绸文化,也要体现现代的设计风格,赋予丝绸品牌更深的艺术内涵,对提升品牌的商业价值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吕昉 《丝绸》2012,(6):59-62
尝试运用消费主义文化理论,借助符号学和消费者行为分析,解释当代丝绸作为奢侈品和设计品的意义。提出国内的丝绸服饰设计应该关注年轻和大众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出有更丰富和多元符号意义的丝绸服饰,使消费者能通过丝绸服饰来建构身份、建构自我、建构与他人的关系。认为丝绸服饰品以及类似的传统服饰制品,除了在服用性能、穿着舒适性方面进一步适应现代生活之外,其设计、销售、品牌传播等方面,也要适应现代消费者特别是感性消费、符号消费的特点,开发适合中端消费者的优质设计品,才能抓住年轻人的心,也才能实现本土丝绸品牌的振兴。  相似文献   

8.
冯盈之 《丝绸》2007,(8):69-71
《说文解字》作为第一部词典,不仅是文字符号的集成,更是文化信息的承载体。《说文解字》糸部字259个,为人们研究古代丝绸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从“糸”部探析,古代丝绸文化可简要归纳为品种繁多、工艺高超、色彩丰富这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纺织教育》2007,(6):17-17
2007年10月22日浙江理工大学成立了丝绸文化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是国内高校首个致力于丝绸、服饰文化研究的科研机构。研究中心将在继承和发扬学校丝绸史研究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重点进行丝绸文化、服饰文化,以及丝绸文化传播、丝绸文化旅游、丝绸与经济社会发展、丝绸之路申遗等方面的研究。研究中心的丝绸文化这个研究方向将成为该校的优势新学科。该校利用优势资源成立浙江丝绸文化研究中心,旨在继承学校丝绸研究的传统特色,进一步拓展中国丝绸文化研究的新领域,落实该校“特色兴学”与“开放办学”战略,积…  相似文献   

10.
浅谈丝绸文化的内涵及产业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雁 《国外丝绸》2005,20(6):33-34,38
丝绸业是我国重要对外贸易产业。近年来我国丝绸业及丝绸贸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简要论述了中国丝绸文化的丰富内涵,提出从弘扬丝绸文化入手,通过提高丝绸产品的附加值,创立中国丝绸品牌,来开拓市场,提高丝绸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华服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寓意与现代元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妮  周莉 《纺织学报》2010,31(4):109-112
华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服饰符号。为促进华服设计的创新和研究,从纹样、造型、面料、裁剪、装饰及色彩方面分析了华服设计中的传统寓意与现代元素。主要表现在传统纹样与现代造型彰显的东方内敛与西方热情,丝织品与立体裁剪工艺造就的“意”和“形”,传统艺术与奢侈的现代装饰元素表现的民族性和时尚性,传统色彩与时尚流行色彩体现的绚丽色彩。指出华服设计师应恰当地处理传统与现代2个概念的关系,以展现华服的民族精神和现代韵味。  相似文献   

12.
从新现代主义设计核心理念视角来界定具有新现代主义风格的服饰,按照结构主义和艺术符号学的观点把新现代主义服饰作为一种符号系统,从指示符号、象征符号、形式美学符号三层次解读了新现代主义服饰产品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丝绸与中式结构被视为中华服饰元素的典型代表,丝绸蕴含着中华服饰文化的深厚底蕴,是中华悠久文明的象征;中式结构是民族风格服装的造型手段,展现出中华服饰含蓄柔美、气韵流畅的美学风格。中式结构与丝绸服装两者结合相得益彰,能够将丝绸服装特有的神韵完美展现出来,为设计师们打造富于意趣的现代民族风格服装提供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14.
任克 《丝绸》2001,1(7):42-44
丝绸与中国文学艺术有着相当重要的关系,尽管这些关系多数表现为间接的形式,丝绸与中国文学的重要关系,是丝绸系中华文化重要源泉之一的见证。  相似文献   

15.
徽州雕刻工艺是中国正统文化传承的经典,在现代室内设计环境中,它成为一种饱含民族特色和富有时代美感的装饰艺术形式。中国的室内装饰艺术想要创新与走向世界,首先应该立足于本土文化,继承和发扬徽雕艺术,同时也要使徽雕艺术跟上时代的脚步,适应于现代的室内空间环境,并与周遭环境融为一体,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江南丝竹乐器为例,通过分析其符号的组构,寻求其意向与传统家具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拓展并探索性的设计了新的家具形式,希望引导更多有价值的文化符号在现代家具设计中受到关注应用。  相似文献   

17.
民间裙装中褶皱的效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惠娥  崔荣荣 《纺织学报》2006,27(9):118-120
中国民间蕴藏着丰富的服饰文化资源,是我国现代服装设计取之不竭的灵感源泉。研究了中国民间裙装中的造型和装饰细节———褶皱,探讨了其文化和艺术价值以及对我国现代服装设计的借鉴作用。重点分析了褶皱的形制和装饰特征,并且从形式美的角度探讨其对现代服装设计理念的影响;发现传统裙装中褶皱实用和审美价值的一体性是现代服饰文化发展的重要表现内涵。二者的融合共同构成了传统民间裙装中褶皱的效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程雁 《西部皮革》2022,(3):147-149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审美水平的普遍提升。人们在选购产品时,除了基本的使用功能外,更容易被产品中蕴含的文化内容所吸引。文创产品因其独特的文化性、娱乐性和创意性而广泛受到大众的喜爱。中国画是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凝聚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标准。从中国画中汲取设计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的设计中去,不仅能使文创产品与消费者之间产生审美上乃至文化上的共鸣,而且还能促进中国画相关文化的传承。通过对中国画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为设计师在文化与产品之间的融合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中国传统纹饰进行应用研究,文章针对当前元代青花瓷研究较多停留于纹饰美学分析层面,以及丝巾设计需要更多创新与消费市场需求的问题,通过对元代青花瓷题材、构图、色彩三方面的分析论证,运用分析、例证等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元代青花瓷纹饰题材丰富、构图具有形式美、色彩经典鲜明,将其与现代丝巾设计结合,既是对传统纹饰的保护发掘,同时也能丰富现代丝巾设计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盘扣又称中国扣,是中国传统服饰艺术中的组成结构之一,其形成是中国服饰审美特征的一个突出表现,在传统民族服饰上起到锦上添花、点睛之笔的作用,是传统服饰文化的精华部分。本文通过对盘扣花样技法的收集和创新,来探究盘扣的历史起源,分析其现代发展并探讨未来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