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利用廊坊市9个气象站1964—2011年的雷暴日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趋势拟合和小波分析,研究了廊坊市近48a来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周期性特征,并结合信息扩散法,进行了不同雷暴日数下的概率区划.结果表明:廊坊市雷暴日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年均雷暴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约每10 a减少2 d;廊坊市雷暴月、季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型,雷暴主要发生在4—10月,其中夏季(6—8月)占全年的74.5%;中北部的雷暴日数明显多于南部地区;10 a及以上周期在绝大部分地区具有全域性,而短周期3~5 a大多表现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随着雷暴日数的增大,雷暴发生高概率区逐渐北移,当雷暴日数异常偏大(40 d)时,中部的部分地区也处于雷暴发生高概率区.  相似文献   

2.
根据湖南省74个地面气象站1961—2010年的雷暴日资料,利用数理统计、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近50年雷暴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南省雷暴日数空间分布特征为南部多、北部少,最大值出现在南部山地(65.38 d/a),最小值出现在北部平原(21.92 d/a),月平均雷暴日呈单峰值分布,3—9月为雷暴高发期;2)湖南省年平均雷暴日数存在8、16、24和30 a的周期变化规律,其中8 a周期振荡最显著;3)多雷期和少雷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的位置以及青藏高原短波槽的位置和强弱上.  相似文献   

3.
利用宁夏固原市建站以来1957--2006年地面气象观测记录的雷暴资料,对固原市雷暴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固原市雷暴的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后有减少的趋势,且2000年后递减变化明显.雷暴时间主要集中在6—8月,占全年雷暴的67%,6月雷暴时间的年代变化从建站来呈准直线缓慢下降趋势,7月出现了双峰单谷型的变化趋势,8月出现了一个反正弦的周期变化.雷暴时间的月分布有明显的季节性,呈准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4.
1911~2012年丹东市区百年降雪特性及其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丹东市区1911~2012年百年降雪资料,分析冬季降雪特性及年际变化。降雪评价参数分为时间要素和数量要素。丹东降雪要素特性值年平均初终间日数为97.4 d、降雪日数为12.0 d、年降雪总量为29.6 mm。数量要素年降雪总量1956年至今下降趋势明显。21世纪00年代比20世纪90年代减少36.5%。时间要素初终间日数80年代以后均值减少33.1%。时间和数量要素相关性分析,年降雪总量与大雪日数相关系数R2为0.77,年降雪总量64%是大雪以上贡献。  相似文献   

5.
龙川江年输沙率时间序列的小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龙川江出口水文控制站小黄瓜园站的长时间序列水文资料,利用小波变换研究了龙川江流域降水量和输沙率时间序列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和突变特征.研究表明:小黄瓜园站年降水量时间序列具有2a和4a的准主周期;年输沙率时间序列具有2、4、9.5a左右的准主周期;龙川江输沙率年内分配很不均匀,6~10月输沙量占全年输沙量的96.7%,尤其是7、8两个月输沙量占全年输沙量的55.7%;输沙率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的高频振荡主要是由降水量变化所致;龙川江泥沙主要来源于中下游地区(占全流域输沙量的94.2%);小黄瓜园站对屏山站泥沙贡献率为1.69%.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延边地区的冻土与气温变化的响应关系,利用1965—2018年延边地区季节冻土的逐月冻土深度、冻结初终日期、月平均气温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小波分析、Mann -Kendall 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延边地区冻土深度呈逐年变浅趋势,冻结日数呈逐年缩短趋势,气温呈逐年升高趋势,三者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6.48 cm/10 a,-4.30 d/10 a, 0.26 ℃/10 a.②冻土深度存在着17~24 a、10~16 a和3~9 a的变化周期,其中以17~24 a为主周期.③冻土深度和冻结日数与年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性,即气温每升高1 ℃,最大冻土深度减小19.24 cm,冻结日数缩短10.35 d.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延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工程建设和农业生产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1953—2010年南岳高山站逐日气象资料,运用线性回归、突变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对该站平均风速、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与平均风速变化密切相关的气温和降水进行了年际变化特征比较.结果表明:1)年和四季平均风速均呈明显减小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风速有由大到小的突变,年平均风速存在显著的准2 a和准4 a周期;2)年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均呈明显升高趋势,气温存在显著的准2 a和准4 a周期,且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气温有由偏低向偏高的突变;3)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存在显著的准2 a和准3 a周期;4)风速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均通过0.01显著性检验,风速与降水的相关性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风速与降水的变化趋势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7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有较好的反相位变化.  相似文献   

8.
全球气候变暖与宁夏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阐述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宁夏近50年来气候变化的事实及规律:①指出近50年来,宁夏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不断上升,增温幅度高于全国平均值——冬季气温上升明显,宁夏中部干旱带和银川以北增温高达2.4℃;春、秋季变化基本一致,上升幅度次于冬季;夏季上升幅度小于1℃、②冻土深度明显变浅,北部地区每10年减少11、6cm,南部干旱区每10年减少7.3cm.③全区年降水量50年来增减幅度不大,但年际、年代际变化比较明显,20世纪50年代后期比较少,60年代平均每年增多了21mm,70年代以后又减少,80-90年代增减幅度不大,但21世纪前四年降水量平均每年增多24mm.④沙尘天气在2000年、2001年又有回升、  相似文献   

9.
五十年辽河三角洲湿地气候变化对植物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7~2006年辽河三角洲湿地温度、降水、日照等气候因子的监测资料,通过气候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气候变化对辽河三角洲湿地植物种群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 a,辽河三角洲地区增暖高达1.8℃·(50 a)-1,明显高出全国增暖的速率0.84℃·(50 a)-1;降水日数50 a减少了13 d.此外,蒸发量呈略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平均风速和平均相对湿度减少趋势更为明显.受气候变化影响,辽河三角洲湿地水稻发育期明显缩短,芦苇的萌发特征呈提前趋势,翅碱蓬自2000年开始显著退化;小叶杨的芽开放期逐渐提前,落叶期逐渐偏晚.  相似文献   

10.
利用山西68个台站逐日最高气温、降水等资料,采用百分位值极端事件定义方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山西1961-2008年极端高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山西极端高温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趋势为5.9 d/10 a,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变化趋势不明显,1997年以来增多趋势显著。与此同时,极端强降水事件趋于减少。极端高温事件在2001年发生了突变,2001年以后极端高温事件显著增多。极端高温日数有3~4 a,8~12 a及30 a的周期,极端强降水日数有准3 a,6~10 a及准16 a的周期。极端高温事件的增加与气候变暖有密切联系,Nino_3区海温、欧亚地区的纬向环流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对极端高温事件有很大影响,当Nino_3区海温偏高、纬向环流偏强、副高面积偏大、位置偏西时,容易导致极端高温日数偏多。极端强降水的发生则与东亚季风和Nino_3区海温有密切联系,当季风强盛、Nino_3区海温偏低时,往往引起极端强降水事件增多。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东北侧雷电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青藏高原东北侧临夏站1980-201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和陇中地区闪电定位仪2006-2010年的闪电观测资料,利用统计学手段对该地区雷电的年际变化、年变化、日变化、首次发生雷暴方向、地闪密度等进行了分析.基本揭示了该地区雷电的发生特征,发现一年中雷电主要发生在夏季,一天中雷电主要发生在下午及傍晚,地闪密度高于中国平均密度.对该地区雷电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有一定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气象站近10年逐时和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对盐池通用机场预选场址的风速、风向频率、温度、降水,以及低能见度、低云、沙尘、雷暴、积雪、大风、冰雹等影响机场场址选择的天气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盐池通用机场预选场址区域具有年平均风速低,风向季节变化规律明显,年静风频率高的气候特点.全年各月平均风速在2.1~3.0 m/s,风向以WSW,W,WNW和SSE为主,累计频率超过30%.0.0~5.0 m/s风速等级风和静风的累计频率达90.6%.整个机场预选场址区域低能见度日数少,能见度好;出现小于800 m,800 m~2 km,2~4 km的能见度天气的年平均日数分别为2.7,2.9,2.0 d;大风、雷暴、冰雹、闪电、沙尘暴等天气年平均日数分别为13.2,17.2,0.3,10.8,13.4 d.总体而言,整个预选场址具备建设通用机场的优良的天气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该通用机场工程的设计及将来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3.
混凝土冻融环境区划与抗冻性寿命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场冻融环境和室内冻融环境间的巨大差异,建立室内冻融试验与现场冻融之间的关系和衡量混凝土现场冻融环境作用效应强弱的量化方法.结合我国部分地区的实测或统计年均冻融循环次数,以年均负温天数为指标建立现场冻融循环次数的统计方法,进一步给出计算现场冻融循环次数的实用公式.以环境的平均降温速率为指标,基于静水压理论,针对饱水状态下的混凝土得到不同冻融环境下混凝土损伤之间的比例关系,给出室内等效冻融循环次数的计算方法,利用室内等效冻融循环次数对混凝土抗冻耐久寿命进行预测.以等效室内冻融循环次数为量化指标完成了全国冻融环境的耐久性影响程度区域等级的划分,提出利用区划图进行耐久性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采用1961—2010年宁夏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区域分析了夏季日数相关要素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各区域夏季日数均有上升趋势,于1997—1998年发生突变,夏季日数上升速率为2.6~3.9 d/10 a,其中引黄灌区最大;日最高气温〉25℃的起始和终止日期分别有提前和推迟趋势,起始日期提前增加了春季发生霜冻的风险性,引黄灌区和南部山区分别有以起始日期显著提前和终止日期明显推迟为特征的延长趋势;中北部地区夏季日数的极端性趋势显著.各要素对气候变暖有不同程度的响应,响应趋势及显著性与各要素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年平均气温每增加1℃,夏季日数增加9.5~11.1 d,南部山区增加最多;日最高气温〉25℃的终止日期对气候变暖最为敏感,其他要素突变时间均滞后于年平均气温的突变时间.  相似文献   

15.
常州雷灾分布特征及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常州近50 a的雷暴数据、近5 a的闪电数据和近10 a的雷灾资料,分析了雷暴和雷灾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雷灾的发生不止与雷暴、闪电等自然因素有关,还可能与地区经济人口分布、区域雷电防护水平等人为因素有关;在雷击造成的损失中,电气和电子系统失效的损害占的比例最大,居民用户遭受雷灾的比重最大,这与各地区人们的防雷意识以及居民建筑防雷装置的完善程度有关.同时,结合实际情况,用7个指标(雷暴日数、雷击密度、雷电灾害频度、经济易损模数、生命易损模数、经济损伤模数和生命损伤模数)评价常州市雷电灾害的易损性.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的常州各区县人口、面积和经济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得出常州市的雷灾易损性风险区划:高风险区(武进区)、较高风险区(天宁区、金坛市)、中风险区(钟楼区、戚墅堰区、溧阳市)和低风险区(新北区).  相似文献   

16.
在利用我国中部5省(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经济协作区52个闪电监测站2007—2010年闪电定位资料和1961—2010年雷暴日资料,分析协作区内闪电参数的分布特征的过程中,发现中部5省闪电参数在30.8°N纬度带两侧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36.4~30.8°N,正闪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正闪陡度变化较小,平均值为16.48 kA·μs-1,负闪强度和陡度在32°N附近形成极大值后,在30.8°N附近迅速下降;一天中闪电频数最大值与最小值出现时间比较分散;初雷日约为4月5日、终雷日约为9月17日.30.8~24.4°N,正、负闪电强度绝对值呈上升趋势,正闪强度上升较快,从52.11 kA上升至77.88 kA,负闪强度绝对值上升较平缓,正闪陡度变化较小,平均值约为14.24 kA·μs-1,负闪陡度呈下降趋势,由12.07 kA·μs-1下降到8.90kA·μs-1;闪电频数最大值出现时间集中在15—16时,闪电频数最小值出现时间集中在8—10时;初雷日约为2月18日,终雷日约为10月17日.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证券市场的月交替效应进行了检验,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证券市场并不存在西方证券市场普遍存在的月交替效应,即每个月的前4个交易日和上个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益率高于其他交易日的平均收益率。我国的月交替效应是每个月的前6个交易日和上个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的平均收益率高于其他交易日的平均收益率。我国证券市场月初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机构投资者选择在月末拉高所持股票的价格、上市公司和监管机构在月末披露信息和出台政策以及市场反应具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