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围绕如何真正实现ATM网络中特有的多媒体通信的问题,对ATM局域网仿真和ATM网络通信的内部机制进行详细的讨论。在实践中,我们采用Fore System公司的ATM交换机ASX-200构造了ATM网络,并通过对ATM网卡的ATM A0PI进行编程,能真正实现在ATM主机之间同时进行视频,话音和数据的实时通信。  相似文献   

2.
高速网络技术的发展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综合了当前两大阵营的高速网络-生动活泼争位以太网及ATM网技术的发展,讨论了两种高速网技术各自的特点及不足,并对发展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对高速网络的未来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本文围绕如何真正实现ATM网络中特有的多媒体通信的问题,对ATM局域网仿真和ATM网络通信的内部机制进行详细的讨论。在实践中,我们采用ForeSystem公司的ATM交换机ASX-200构造了ATM网络,并通过对ATM网卡(ESA200PCCard)的ATMAPI进行编程,能真正实现在ATM主机之间同时进行视频、话音和数据的实时通信。  相似文献   

4.
由应用程序指定通信服务质量是网络多媒体应用对通信技术提出的主要要求。本文基于新一代IP协议IPV6,资源预留协议RSVP,Native ATM和WinSock2,在传统网络和ATM网络上提出一个支持由应用程序指定QoS的多媒体通信软件平台。  相似文献   

5.
多媒体通信终端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多媒体通信终端的硬件结构、软件结构及性能上阐述了多媒体通信终端技术及多媒体通信终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VLAN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VL AN是随着 L AN交换技术的产生而产生的 ,文章介绍了 L AN的两种交换方式 :LAN交换机方式和 ATM交换方式。同时以交换式以太网为模型 ,归纳和分析了三种 VL AN工作方式及其特点。最后总结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傅秀芬 《电脑》1996,(6):16-18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深入和计算机技术、多窗口图形操作系统、数字图像处理、数据通信、语音合成、视听综合处理等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密度和速度的提高,新一代大容量光盘的出现,给计算机多媒体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多媒体的  相似文献   

8.
该文介绍了交换式局域网的虚拟网络技术,及交换式虚拟网络的几种模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异步交换模式(ATM)局域网的基本概念,发展动态、应用前景、工作特点、运行环境以及开发ATM局域网(LAN)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ATM LAN的端系统设备也作了阐述,提出了ATM LAN的设计思想,协议模型、网络样式及体系结构,互连技巧。  相似文献   

10.
局域网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具有很多独立的影响整个系统效率的变量.介绍如何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来研究网络的通讯,以交换式快速以太网为例,研究问题包括:仿真时考虑的网络因素,Gpss,最后给出一个仿真实例。  相似文献   

11.
高速以太网技术和交换式以太网技术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速以太网和交换式以太网技术是解决传统以太网的带宽危机的两项重要技术。本文中,首先对高速以太网和交换式以太网技术进行了深入,全面地分析,最后,针对结合这两项技术的产品FastSwitch10/100利用对等通信性能的测试程序,对这现代项技术所带来的性能改进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浅谈交换式快速以太网技术及其实现(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3.
14.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促进了计算机局域网络的飞速发展。九 十年代初,随着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及通信量的聚增,传统局域网已经愈来愈超出了自身的负荷,交换式以太网技术应运而生,从而大大提高了局域 网的性能。 局域网交换技术的发展源于两端 口网桥。两端口网桥几乎是和以太网同时发展的,而以太网交换技术(SWITCH)则是在多端口网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太网交换技术实现OSI模型的下两层协议,与网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被业界人士称为“许多联系在一起的网桥”。因此现在的交换式技术并不是什么新的标准,而是原…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首都信息化》1999,(3):27-29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网络技术沿着“改良”和“改革”两个方向发展,高速网络技术的出现是解决网络中带宽和延时这两大问题的必然结果,FDDI是唯一具有国际标准的高速网络技术百ATM则代表了网络技术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