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国际园林景观史学界的重要期刊《园林与设计景观史》(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GardensDesigned Landscapes)为研究对象,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这2种科学知识图谱软件并结合传统研究方法,系统分析该期刊1998—2017年间刊载的508篇论文,揭示近20年来国际园林与设计景观史的研究动态、发展趋势、主题演进与学术脉络,为国内风景园林历史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2.
论21世纪的城市防洪减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回顾了 1980年代以后我国洪涝灾害愈演愈烈的情况 ,提出规划师和建筑师可以在城市和新城区选址、保护和利用城市水体、增大城区蓄水容量、规划设计建筑适洪系统等四个方面为 2 1世纪的城市防洪减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李祎 《住宅科技》2012,32(5):57-59
我国的江南园林自元代后,与画家的关系密不可分,而著名的造园家也都会些丹青绘事。可以说,不通画理之人,也难以通园理。而他们两者的联系也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和审美上,而是有更深层的精神内涵的联系。本文以画理为据,从细处窥看江南园林的山水精神与画面感。  相似文献   

4.
基口淮 《中国园林》2004,20(12):67-71
古籍中关于黄帝园圃的文字极为可贵,值得探索.研究成果显示黄帝时代具备设置初始园林的条件.<山海经>等上古信史,记述黄帝苑圃毋庸置疑.考古发现之黄帝初都涿鹿城、以女神庙为中心的牛河梁遗址群、内蒙古东山咀祭坛等等,有力地佐证黄帝时代有园.  相似文献   

5.
刘晖  王力 《建筑与文化》2013,(10):20-22
中国地景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它代表着我国古人对生活栖居环境地貌的功用和景观认识的过程。陕西关中地区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条件,促使农业文明和人居文化的发展,成就了中国地景文化思想的形成,成为东方山水美学思想及园林文化的孕育之地。进一步阐释中国地景文化的内涵,描述《中国地景文化史纲图说》一书编写工作的背景和研究历程。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开展的第一次文物修复项目中,有 23 套以杉木、樟木为主的明清古窗得以修复。本文简述了其修复过程,并展示了一些修复环节的图片,以期为博物馆的古窗类藏品修复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鑫  唐孝祥  徐应锦  白颖 《室内设计》2023,38(3):127-133
为保护中国山岳景观的地域性、独特性和多样性。选取粤中地区五处典型名山风景区道观园林为研究对象,依据景观特征的层级结构理论,通过民族志、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等方法,总结出粤中名山风景区道观园林通过组合自然景观要素和道文化、广府文化景观要素,构建出“云山仙境”的格局特征、“均衡守序”的序列特征、“自然向道”的意境特征。有利于展现名山风景区道观园林的审美文化特色,推动中国名山风景区的建设发展和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8.
从华侨园林到城市公园--闽南近代园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近代西方园林的不断引入,闽南各地修建了一批优秀的华侨园林和城市公园,这些新园林类型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意识,并借鉴了西方园林的材料技术与形式美学,对近代中西园林文化交融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分别从选址营构、园林布局、假山植物等方面对闽南近代两种新园林实例进行分析,探讨中西不同造园要素的多元融合方式,其中的某些创作思路和艺术技法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与吸收.  相似文献   

9.
该文通过对“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第26号专著《中国建筑文化之西渐》书稿各章节的评价,对该著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姜海纳 《建筑师》2013,(3):86-92
本文以"中国建筑研究室"从1953年4月正式成立到1964年研究室被迫撤销,隶属关系数度变更的历史始末为线索,结合档案文献与人物访谈,特别记述了"中国建筑研究室"初创时期的历史史实。及在刘敦桢的领导下"中国建筑研究室"的调研发现和重要学术研究成果。真实再现了"中国建筑研究室"的历史,阐释其对中国建筑历史理论研究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1.
事辑以中国营造学社在西南的迁移路线、田野调查、学术产出为线索,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营造学社在西南的近代学术生存背景进行整体发掘,以期更全面地还原学社成员在西南淬炼学术精神的历史过程。因篇幅较长,编年事辑将分为长沙、昆明篇和李庄篇。本篇为长沙、昆明篇,主要辑录了中国营造学社1937年夏到1940年底辗转长沙、昆明期间的史料。  相似文献   

12.
日益紧张的能源危机给建筑工作者提出了重新审视建筑形式的任务,对于小住宅建筑体系也需另辟蹊径。笔者通过对不整型圆木小住宅建筑的特性加以扼要表述,试图寻找一种与21世纪的小住宅相协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城市建设在取得不菲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钢筋混凝土林立,空间混乱无序,社区缺乏生气和地域性同质化的城市弊病。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梳理了《20世纪西方建筑史》中易被忽略和遗忘的重要规律,反思并提出了有助中国城市建筑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学术轨迹与图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所体现的中国营造学社的学术轨迹与图景,以期洞悉中国建筑研究的关键所在、明晰中国营造学社的重要贡献和精神,激励后学研究中国建筑的致力攻坚。  相似文献   

15.
高介华 《华中建筑》2005,23(2):8-12
作者通过对“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第31号专著《中国新建筑文化之理论建构》书稿各章节的随想,对该著进行了较深刻的理论剖析,作出了该著的总体评价及参考意见,提出了“建筑反映着人类的生存形态这种形态是可谓为建筑文化”这一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16.
住宅园林的时空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勇  李胜才 《中国园林》2005,21(1):69-72
通过对居住园林理想的回顾,指出居住的园林理想并没有因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停止,不同的文明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园林存在形式,抽象庭院是现代住宅园林存在的形式,借助实例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张帆 《建筑师》2010,(2):77-82
20世纪50~60年代是梁思成建筑史研究的一个特殊时期,在此期间,由于种种特殊的社会、政治原因,使其在学术研究领域投入时间、精力相对于20世纪30~40年代大大减少。但若仔细考察这段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梁思成仍然对中国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其宏观、系统而又颇具前瞻性的学术思想在这一时期也得以进一步延续和发展。本文拟从"中国近代建筑研究"这一侧面切入,结合大量的学术访谈,试图将梁思成对中国近代建筑的研究历程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从而进一步对梁思成中国近代建筑研究的特征、动因及意义进行初步总结,以填补以往研究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18.
江南园林建筑美学意蕴探析——以拙政园为个案研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旋 《华中建筑》2009,27(1):199-201
园林建筑是江南园林构成要素之一。江南园林建筑“玲珑、活泼、通透、淡雅”,并不是木砖瓦片沙石等物无情无趣的简单堆砌。它们既是一种物质产品,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产品,其中蕴含着诗情画意。该文通过对拙政园个体建筑的评析,阐明江南园林建筑蕴含着“虚实相生”、“离方遁圆”、“气脉贯通”美学意蕴,凝聚着古代园林建筑师的艺术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9.
潮阳西园是岭南近代营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私家庭园,它以中国传统园林为基础,在造园艺技方面,继承了岭南传统庭园的精髓,又对西方园林的形式美学有相当的模仿,并运用了近代新材料、新技术大胆创新,吸收西方园林的技术与艺术,中西合璧,勇于创新,并因此成为粤东地区乃至岭南的近代著名私园,其创作思路和艺术风格至今仍值得借鉴和吸收,为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公园的发展深受苏联文化休息公园设计理论的影响,对该理论从全盘照搬、到理性批判、至扬弃吸纳的过程,本质上体现了现代发展与植根传统的双重诉求。中国现代公园的建设必须发掘本土传统,合理借鉴国外经验,以发展新园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