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椭圆球面波的非正弦解调方法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决基于椭圆球面波的非正弦通信系统收信端数据解调问题,提出了基于椭圆球面波的非正弦解调方法。该解调方法由相关解调器和基于最小距离检测准则的检测器组成,对解调方法的最佳性进行了证明,对理论误码率进行了推导和仿真。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和发送数据先验概率相等的情况下,基于椭圆球面波的非正弦解调方法是最佳的,该解调方法能使收信端数据正确判决概率最大,错误判决概率最小。  相似文献   

2.
椭圆球面波脉冲信号快速设计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基于椭圆球面波的非正弦短波通信系统中,椭圆球面波脉冲信号原设计方法存在 计算量大、计算时间长的问题。为了解决此问题,提出了椭圆球面波脉冲信号快速设计方法 。该方法利用基于带通采样的椭圆球面波函数数值解法,求得椭圆球面波函数近似数值解, 椭圆球面波函数在时间轴上向右平移,可得椭圆球面波脉冲信号。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 ,快速设计方法能使计算量和计算时间降低2~4个数量级,同时椭圆球面波脉冲信号的时域 、频域和正交性能还能保持与原设计方法相当。  相似文献   

3.
为了掌握基于椭圆球面波的非正弦通信短波信道误码率性能,比较不同通信体制短波信道误码率性能的优劣,对Watterson短波信道模型原理进行了分析,根据Watterson短波信道模型原理,结合基于椭圆球面波的非正弦通信特点,提出了基于椭圆球面波的非正弦通信短波信道仿真方法,并对短波信道误码率性能进行了仿真。理论分析和仿真结...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研究基于PSWF的非正弦通信技术应用于短波通信中的特性,在分析选择短波信道模型和阐述非正弦通信调制解调原理的基础上,对短波信道特性给非正弦通信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利用Simulink对非正弦短波通信模型实现的基础上,对相对时延和误码率之间的关系、传输路径数目不同和误码率之间的关系以及通信中采用不同能量聚集性的PSWF脉冲组和误码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传输路径的增加使系统的误码率上升;选择能量聚集度好的脉冲组可以提高系统可靠性;相对时延增加系统可靠性并不随之变差。  相似文献   

5.
在基于椭圆球面波函数(Prolate Spheroidal Wave Functions,PSWF)的非正弦时域正交调制信号的解调过程中,脉冲正交性对解调性能至关重要。在简要介绍信道模型和非正弦时域正交调制原理的基础上,对信道多径时延、衰减等因素以及调制路数对正交性的影响,进行了理论推导和仿真分析。最后提出:多径时延对正交性的干扰呈规律性起伏变化;非主径信号的强度是影响正交性的主要因素;随着调制路数增加,PSWF脉冲组正交性的恶化程度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6.
针对基于椭圆球面波函数(Prolate Spheroidal Wave Function, PSWF)的非正弦通信技术在短波频段内受到多径时延,引起码间串扰导致系统可靠性下降的问题,在分析信道特性对基于PSWF 非正弦调制信号影响和非正弦通信的特殊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均衡思路的分析,设计了一种新的均衡方案。此方案首先将码间串扰对正交性的影响转化为对判决数据信号质量的影响。进而,针对每一路判决数据信号采取均衡措施,提高判决数据的质量。最后,依据判决准则进行判决。仿真结果表明这种新的均衡方案是有效的,在给定的仿真条件下,信噪比为24 dB时,误码率约从10-2改善到10-3;针对PSWF脉冲两种不同的生成方法(单波道脉冲生成方法和多波道脉冲生成方法)生成脉冲组的特性,在基本均衡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参数共享式均衡和分组参数共享式均衡两种方法,并在最后给出了仿真结果,证明了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基于椭圆球面波的非正弦调制信号峰均功率比大的问题,提出了降低峰均功率比方法。该方法根据基于椭圆球面波的非正弦调制符号时域特性,通过选择峰均功率比小于期望值的调制符号进行传输,从而达到降低调制信号峰均功率比的目的。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有效降低了调制信号的峰均功率比,而且不会降低通信系统的误码性能,也不会导致调制信号功率谱展宽和功率谱集中度变差。  相似文献   

8.
针对基于椭圆球面波的非正弦通信系统同步困难问题,提出了基于训练序列和导频信号的同步方法。该同步方法在发信端利用训练序列调制椭圆球面波脉冲信号作为同步头,并在调制信号中加入导频信号;在收信端利用导频信号,通过锁相环技术使本地采样时钟与发信端采样时钟同步,本地模板信号与接收的调制信号滑动相关,通过检测最大相关值,获取同步信号。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中,该方法在低信噪比的情况下,仍能获得良好的同步性能。  相似文献   

9.
《无线电工程》2016,(6):23-26
针对现有时间反转(Time Reversal,TR)水声通信存在的传输波形能量聚集性低和难以准确跟踪信道特性变化的问题,从脉冲波形设计和接收解调方案2个方面入手,对TR水声通信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利用具有最佳时频能量聚集性的椭圆球面波函数(Prolate Spheroidal Wave Functions,PSWF),设计了TR水声通信的传输波形,提出了基于接收参考的时间反转传输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改善调制信号功率谱密度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系统在水声信道下的误码率性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正确进行非正弦时域正交调制通信系统解调,利用脉冲间的时域正交性分离调制脉冲。在重点分析非正交情况下系统解调性能和脉冲间互相关性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调制端采用选择脉冲的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解调性能。  相似文献   

11.
指出移动通信的明确方向是由个人便携终端实现无线多媒体通信。依次简述语音、图视和远程书写、图形等的信源编码技术,统计复用多址方式,多层正交调幅方式,信道编码利用格状编码和 Turbo 码等技术的发展可能性。最后提到智能收发信机的软件无线电技术和智能天线与自适应形成束射技术的发展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简述无线移动通信结合发展潮流 ,从模拟至数字 ,即将过渡至宽带和多媒体通信。为此 ,全国无线通信网将推广使用异步转移模式。接着 ,本文说明移动信息基础结构包含接入网和骨干网 ,而且无线基台处于接入网边缘 ,提供移动手机的无线接入。最后指出低轨道 /中轨道卫星族对全球个人通信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琴 《电信快报》1998,(5):11-13
本文主要叙述激光卫星通信的特点 ,介绍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激光卫星通信计划。  相似文献   

14.
简述移动用户设备和个人通信系统,讨论了个人通信系统与移动用户设备集成及其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应急通信是确保重大自然灾害救援行为有效开展的前提,而应急现场通信网络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应急通信的保障效果。介绍了应急通信过程中应急报警、应急处理、应急通报、应急沟通4阶段的特征,通过对当前主要应急现场通信技术卫星通信、集群通信、微波通信、短波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Adhoc网络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卫星、无线传感器网的组网方案,基于卫星、Adhoc网的组网方案以及综合以上通信手段的综合组网方案,应急事故发生后,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灵活采取组网方案。  相似文献   

16.
快速发展的蜂窝网通信和卫星通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说明无线通信将应用于移动通信、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数字蜂窝网将增设微蜂窝区 ,频率从 90 0MHz升至 1 .8~ 2GHz ,向宽带和多媒体方向发展 ,数据速率从 1 44kb /s升至 2Mb /s。手机将是TDMA /CDMA双模。蜂窝网不仅用于移动通信 ,而且用于固定用户的市内接入网。卫星通信将加快发展低轨道 /中轨道卫星通信网 ,而同步卫星仍需利用。移动卫星网可通电话 ,可进行多媒体通信 ,速率为 2Mb /s,并通过地面信关站 ,与陆地固定通信网结合一起 ,实现全球个人通信。  相似文献   

17.
深空飞行平台促进了深空微波激光通信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但受空间搭载条件的限制,深空飞行平台对通信载荷的集成化和综合化的需求愈加明显。综述了国内外深空微波激光通信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深空微波激光通信一体化技术涉及的主要关键问题,指出了微波激光通信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描述美陆军现有的战术通信系统。为了改进现有的系统,引入了商用移动通信技术,使之改进后的系统能满足未来移动信息武士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通信通信业务目前的发展状况,然后重点介绍了中国联通通信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述九十年代通信技术的新动向,主要讲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光纤通信以及公用和专用通信网传输技术的发展趋势。文中着重指出各种有前途的新技术,包括卫星通信的星上点波束天线,小孔径天线地面终端,与ISDN兼容;数字移动通信的蜂窝微区(micro-cell),个人便携通信的无线接入交换网;光纤通信的掺铒光纤放大器,DFB调谐单频激光管,多量子阱(MQW),光电子集成,外差检测,密集FDM多路载波通信;以及公用通信网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组成B-ISDN,同步光纤网,同步数字体系,异步转移方式;专用通信网的局域网(LAN和MAN),光纤分布数据接口,分隙环(slotted ring),分布排队双总线等新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