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八角茴香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8  
采用固相微萃取采集八角茴香的挥发性成分,用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鉴定,并用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定量分析其风味成分,鉴定出反式茴香脑(80.76%),柠檬烯(6.93%),草蒿脑(2.07%),β-石竹烯(1.45%),α-香柠檬烯(0.99%),3-蒈烯(0.89%),β-雪松烯(0.82%),茴香醛(0.56%),异石竹烯(0.56%),芳樟醇(0.50%)等44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鲜洋葱和干洋葱挥发性化学成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雪君  徐怀德  米林峰 《食品科学》2012,33(22):290-293
采用固相微萃取方法,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计算机谱图检索,对两个不同品种的鲜洋葱和干洋葱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鲜洋葱和干洋葱样品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49种,各样品挥发性成分种类分别为30、28、28种和25种,分别占其色谱流出组分总量的94.25%、96.01%、83.40%和86.11%它们主要是含硫化合物、醇类、醛类和酯类等;干洋葱挥发性成分与新鲜洋葱相比在组成和相对含量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11):227-23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对不同原料的传统四川泡菜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5种原料泡菜中共检出化合物80种。不同原料泡菜中检出的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泡萝卜、泡芥菜、泡甘蓝、泡黄瓜、泡芹菜中分别检出化合物38、23、24、22、24种。酯类、醛类、酮类、醇类、萜类、芳香族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及杂环化合物对泡菜风味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其中酯类是泡萝卜、泡芥菜和泡甘蓝中的特征挥发性成分,醛类、萜类分别是泡黄瓜、泡芹菜的特征挥发性成分。泡芥菜和泡甘蓝中异硫氰酸烯丙酯含量最高,泡萝卜、泡黄瓜、泡芹菜中含量最高的风味物质分别是中1-异硫代氰酸丁、反式-2,6-壬二烯醛、右旋萜二烯。对四川泡菜独特风味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风味物质是异硫氰酸戊酯、异硫氰酸苯乙酯、苯甲醛、壬醛、癸醛、右旋萜二烯和萘。  相似文献   

4.
孙培培  黄明泉  孙宝国  刘丹 《食品科学》2011,32(20):200-20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 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茴香豆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与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萃取头、萃取时间和萃取温度对萃取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优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为使用75μm Carboxen/PDMS萃取头于55℃顶空吸附60min;通过GC-MS分析,共鉴定出38种成分,占色谱流出组分总量的86.87%,其中烃类15种、醛酮类13种、醇酚类3种、醚类3种、其他类4种,峰面积相对值较高的有大茴香脑(40.75%)、壬醛(4.16%)、顺式茴香脑(3.77%)、柠檬烯(3.48%)、草蒿脑(2.9%)。  相似文献   

5.
金橘挥发性成分的SPME-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金橘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从金橘挥发性物质中分离出46个组分,鉴定出39个组分,并测定各组分相对含量,包括α-蒎烯(0.76%),β-月桂烯(656%),D-柠檬烯(8223%),β-顺式-罗勒烯(052%),乙酸辛酯(1.02%),δ-榄香烯(0.86%),乙酸橙花酯(1.23%),大(栊)牛儿烯D(2.40%)等.通过对金橘挥发性成分的研究,为金橘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提取祁门红茶和红茶粉中主要的香气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这些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通过香气成分的分析对比找出红茶加工成茶粉的过程中所丢失的特征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红茶经过加工到红茶粉后,其中主要的醇、醛、酯类物质大量减少,当样品量为1 g、萃取温度80℃、萃取时间30 min时得到萃取结果最优。祁门红茶香气成份中共检测到醇、醛、酮、酯、酸类物质,主要特征性香气成份为反式-2己烯醛,苯甲醇,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2-亚硝基甲苯,水杨酸甲酯,香叶醇,β-紫罗兰酮,二氢猕猴桃内酯,苯甲酸苄酯等,在红茶粉香气物质中占绝大部分成份,香叶醇是代表祁门香的主要物质,构成其特殊的风味。  相似文献   

7.
SPME—GC/MS法测定红茶及红茶粉中的挥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提取祁门红茶和红茶粉中主要的香气成分,用气相色谇质谱联用技术(OC—MS)对这些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通过香气成分的分析对比找出红茶加工成荼粉的过程中所丢失的特征香气成分。结果表明:红茶经过加工到红茶粉后,其中主要的醇、醛、酯类物质大量减少,当样品量为lg、萃取温度80℃、萃取时间30min时得到萃取结果最优。祁门红茶香气成份中共检测到醇、醛、酮、酯、酸类物质,主要特征性香气成份为反式-2己烯醛,苯甲醇,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2-亚硝基甲苯,水杨酸甲酯,香叶醇,β-紫罗兰酮,二氢猕猴桃内酯,苯甲酸苄酯等,在红茶粉香气物质中占绝大部分成份,香叶醇是代表祁门香的主要物质,构成其特殊的风味。  相似文献   

8.
香港酱牛肉挥发性风味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法,分析检测了香港酱牛肉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共鉴定出78种风味化合物,包括醛类(15种)、酮类(4种)、烃类(17种)、酯类(10种)、醚类(2种)、醇类(12种)以及含氮含硫及杂环化合物(18种)。所鉴定的化合物主要是脂肪氧化降解产物和香辛料挥发成分,醛类物质、萜烯类物质、醚类物质、含氮含硫及杂环化合物可能是构成香港酱牛肉的重要挥发性物质。  相似文献   

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嗅闻仪针对玫瑰花露中易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条件及气相色谱-质谱分离检测条件的系统研究,并采用气味活度值结合香气强度值评价主要成分对总体香味的贡献。选用Rtx-Wax色谱柱,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最优参数为:50/30 μm二乙烯基苯/碳分子筛/聚二甲基硅氧烷固相微萃取头、样品用量8.0 mL/20.0 mL样品瓶、萃取温度75 ℃、萃取时间40 min、平衡时间20 min、解吸时间4 min。结果表明,经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分析,共检出92 种化合物,其中,73 种已被确定结构,占易挥发成分总量的98.77%。气味活度值及香气强度值分析表明,丁香酚、玫瑰醚、香茅醇、芳樟醇、丁香酚甲醚、苯乙醇为玫瑰花露的主体香气成分。其结果为玫瑰花露香气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鲟鱼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鲟鱼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初步探究鲟鱼特征气味及主要腥味物质。从鲟鱼腹肉、背肉、尾肉、皮、鳃、肝中共检出6 0余种挥发性物质,这些物质包括醛类、酮类、醇类、烃类和酸类等,其中醛类、醇类、烃类含量较高。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不同,醛、烃在鲟鱼各部位挥发性物质中所占比重较大,醇类在肝(32.08%)、皮(44.96%)、鳃(5.51%)含量较高;背肉挥发性物质检出总量最低。鲟鱼的主要特征气味为青草味、鱼腥味及脂类气味;己醛、1-辛烯-3-醇等是构成鲟鱼鱼腥味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方法对传统自然发酵的曲拉与商品发酵剂制作的曲拉样品进行预处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检测样品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经NIST14质谱数据库检索结合文献对照,从传统自然发酵的曲拉中检出29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商品发酵剂制作的曲拉中检出53种,这些挥发性成分中主要包括酸类、醇类、酮类、醛类、酯类、烃类、芳香类。不同发酵方法制作的曲拉中风味物质的种类及含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也是使用相同原料不同发酵方法制作的曲拉产生特别的风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宁乡花猪独特肉质特性在其风干香肠制品香气形成中的作用,以取自四个不同部位的宁乡花猪肉制成的风干香肠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对其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提取、鉴定及分析。共鉴定出35种挥发性风味成分,其中醇类2种、醛类18种、酯类6种、烃类7种及其他类化合物2种。醛类、酯类及烃类在各样品中的种类及含量最丰富,是宁乡花猪肉风干香肠的特征风味成分。分析表明,醛类及酯类对产品的香气贡献最大,且其丰富度与宁乡花猪肉高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的特性密切相关。不过,这种作用在不同部位猪肉制成的风干香肠制品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草鱼脆化过程中肌肉挥发性成分的变化,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草鱼脆化过程不同时期的肌肉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61种,在草鱼脆化过程中,醇类和其他类物质相对含量在20 d时增加,之后呈下降趋势。在脆化养殖的40 d前,烃类物质相对含量在增加,而醛酮类物质含量在减少,但其相对含量仍较高;而40 d后,前者相对含量大幅减少,100 d时含量极低,而后者相对含量大幅增加,100 d时含量极高。在整个脆化过程中,醛酮类物质对草鱼肉风味起到主要作用,普通草鱼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壬醛和2,3-辛二酮,分别为18.18%和32.12%。到了脆化末期,壬醛和2,3-辛二酮的相对含量分别减少至5.45%和12.71%,而己醛达到65.52%。此外,其他类物质阈值较高或含量较少,对其风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以新鲜薏仁米和异味薏仁米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别对新鲜薏仁米和异味薏仁米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新鲜薏仁米和异味薏仁米中共鉴定出8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新鲜薏仁米中鉴定出47种化合物(主要包括12种醇类、11种醛酮类、22种烃类),其主要挥发性成分为右旋萜二烯、苯、2-戊基呋喃、己醛、壬醛、正辛醛、2-庚酮、正戊醇、正己醇、1-辛烯-3-醇和芳樟醇;异味薏仁米中鉴定出58种化合物(主要包括17种烃类、8种醇类、14种醛酮类、10种酯类和5种酸类),其主要挥发性成分为1-十五烯、己醛、壬醛、癸醛、正辛醛、正辛醇、己酸、庚酸、辛酸和壬酸。造成新鲜薏仁米与异味薏仁米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中酸类化合物种类和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新鲜薏仁米在贮藏过程中油脂的氧化。  相似文献   

15.
用固相微萃取装置(SPME)萃取鱿鱼废弃物低盐鱼酱油的挥发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挥发性化合物成分进行了检测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鱿鱼废弃物低盐鱼酱油的挥发性成分有91种,包括7种酸、5种醇类化合物、26种羰基化合物、4种酯类化合物、18种含氮化合物、14种含硫化合物、5种呋喃类化合物、5种酚类化合物、7种碳氢类化合物,共同构成了鱼酱油的特殊风味。同时根据峰面积百分比可以初步推断,苯基乙醇、2-甲基丁醛、苯甲醛、苯乙醛、安息香酸乙酯、2-二甲氧基-苯酚、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2-乙基呋喃、二甲基三硫化物、二甲基二硫化物、3-苯基呋喃、2-乙基-6-甲基吡嗪是鱿鱼加工废弃物低盐鱼酱油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杜氏盐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检出的47种化合物中醇类、酮类、醛类、羧酸类总含量高达93.69%。其中对杜氏盐藻香味有主要贡献的是β-胡萝卜素的代谢或降解产物,如β-环柠檬醛、β-紫罗兰酮、α-紫罗兰酮、3,5,5-三甲基-3-环己烯-1-酮等。对杜氏盐藻腥味有主要贡献的是2-茨醇、反式-二环[4.4.0]癸烷-1-醇-3-酮、4-[2,2,6-三甲基-7-氧杂二环[4.1.0]庚-1-基]-3-丁烯-2-酮、异佛尔酮等。对杜氏盐藻刺激性气味有主要贡献的是2-对叔丁苯氧甲基-5-叔丁基-3-呋喃甲酸、5-异丙基-2-甲基苯酚及2,6-二乙基-吡嗪等。以上结果表明香味、腥味和刺激味是杜氏盐藻的主要挥发性气味。   相似文献   

17.
不同发酵时间的郫县豆瓣酱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不同发酵时间对郫县豆瓣酱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两种原料生椒醅与阴瓣子,以及3 种不同发酵时间的郫县豆瓣酱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从两种原料中共分离鉴定出66 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醇5 种、酯24 种、酸2 种、醛5 种、烃23 种、酚4 种、呋喃化合物1 种、含氮化合物2 种;从3 种发酵豆瓣中共分离鉴定出88 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醇7 种、酯20 种、酸3 种、醛9 种、烃35 种、酚6 种、酮4 种、含氮化合物3 种。其相同的成分是苯甲醛、苯乙醛、(Z)-3,7- 二甲基-1,3,6- 辛三烯、3,7- 二甲基-1,6- 辛二烯-3- 醇、2,6,6- 三甲基-2- 环己烯-1,4- 二酮、4- 乙基愈创木酚、十四烷、十七烷、十六酸乙酯等。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三重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仪(GC-QQQ-MS)相结合的方法对两个产地(江西修水野生和浙江文成人工栽培)的青钱柳叶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并比较了它们在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含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两个产地的青钱柳叶中共鉴定出9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两者共有挥发性成分45种,且主要是碳氢化合物类、醇类、醛类、酯类、酮类、醚类和萘类化合物,但两个样品在挥发性成分的具体组成和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野生青钱柳叶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β-瑟林烯(18.52%)、石竹烯(8.11%)、β-甜没药烯(6.01%)、β-榄香烯(5.36%)、顺-香叶基丙酮(4.02%)等,人工栽培青钱柳叶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β-波旁烯(11.05%)、β-瑟林烯(10.91%)、石竹烯(7.03%)、苯甲醇(7.01%)、2,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双环[3.1.1]庚-2-烯(5.36%)、2,6,11-三甲基十二烷(5.16%)等。   相似文献   

19.
腐乳发酵过程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靖  刘平  张丽珠  车振明 《食品科学》2014,35(16):175-179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腐乳发酵过程不同时期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化合物110 种,包括酯类41 种、醛类19 种、酮类12 种、醇类12 种、酸类9 种、烃类9 种、其他类化合物8 种。不同发酵时期腐乳挥发性风味成分差异明显,随着发酵的进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种类逐渐增多。在前发酵过程中,豆腐白坯经毛霉发酵成毛坯,醛类相对含量显著降低,酯类、醇类相对含量以及种类逐渐增大;在后发酵过程中,随着后发酵时间的延长,醛类、酸类、酯类相对含量逐渐升高,烃类、醇类相对含量逐渐降低。其中正己醛、苯乙醛、壬醛、双戊烯、异戊醇、己酸乙酯、苯乙酸乙酯、戊酸乙酯、辛酸乙酯、2-正戊基呋喃、烯丙基甲基二硫醚对腐乳风味的形成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