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城市机动性--城市研究的新概念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城市中日常出行和交通运输问题的认识,正在摆脱工程师的技术观念束缚,成为社会科学的一项研究内容.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催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城市机动性.城市的交通出行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对这一问题应当通过人们的城市生活方式,在空间中的表现,环境导向认知等方面进行研究.城市机动性的概念促使城市研究学者采用一个更加整体和系统化的方法来对待交通问题:城市交通不能脱离技术条件的支持(交通运输)、城市社会活动的组织(布局结构)、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城市社会活动),空间质量(城市景观)以及城市决策者的管理措施(城市政策).城市机动性因此提供了一个概念性的框架.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建立新的概念与认识,如"交互的机动性"和"多类型的机动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机动性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指出城市机动性的改善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过去的20多年间我国城市机动性的改善主要是通过超常规的高强度的投入,侧重于物质环境的建设,特别是高等级道路的建设.城市道路交通的物质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城市机动性的改善远未实现预期目标,这在高峰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中国城市机动性20年发展主要特点的回顾,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马克·韦尔的新书<城市与汽车>从重新理解"城市"这一基本概念入手,将城市机动性放在城市发展基本要素之一的高度来认识,并阐述了它与城市功能空间布局之间的相互作用.运用这一城市观,他分析了当前法国城市发展问题的成因,随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建议和方法,如制定地产政策、控制城市地区小汽车的交通速度等.本书是作者在研究如何整合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规划问题上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4.
马克·韦尔的新书<城市与汽车>从重新理解"城市"这一基本概念入手,将城市机动性放在城市发展基本要素之一的高度来认识,并阐述了它与城市功能空间布局之间的相互作用.运用这一城市观,他分析了当前法国城市发展问题的成因,随后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建议和方法,如制定地产政策、控制城市地区小汽车的交通速度等.本书是作者在研究如何整合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规划问题上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机动性20年发展的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机动性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指出城市机动性的改善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过去的20多年间我国城市机动性的改善主要是通过超常规的高强度的投入,侧重于物质环境的建设,特别是高等级道路的建设。城市道路交通的物质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城市机动性的改善远未实现预期目标,这在高峰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中国城市机动性20年发展主要特点的回顾,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提高机动性的作用,进而论述了提高机动性带来的城市生活问题,最后提出促进城市生活和机动性和谐相处的途径,以促进机动化和城市生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是否可以作为一种"城市模式"?围绕这一问题,法国的一些规划师就中国城市建设的状况和方式、机动性在城市发展中的结构性作用等问题发表了看法.这些意见将有助于人们认识城市建设中的不足,为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之路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8.
城市机动性的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它提供了一种对于城市的全新的认识方法,使交通脱离了传统的部门技术化的领域。它不仅是一种衡量社会公平的指标,更涉及到城市、建筑、人权、制度、经济、交通等各个方面,在不同层面触发巨大的创造性活动。应对于这样的一种新城市宣言的要求,为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机会。以上海市徐家汇的城市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为例,介绍了在城市机动性要求下的城市中心区设计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现代城市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高效运转的城市交通系统.城市交通的改善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促进了地区的发展,但大型城市交通设施割裂了城市的肌理,湮灭了城市的特性,我们的城市正在变成一堆堆构筑物的集合体,滚滚车流在带来商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导致城市品质的退化.如何保持机动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是我国城市普遍面临的巨大挑战,这既需要先进的理念,更需要不同专业知识、不同文化背景的专业人员的共同探讨.以"城市机动性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由中欧四国六所大学联合举行的的城市规划设计竞赛,标志着一种全新的探讨.我们相信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的一系列学术活动必将会影响到城市交通规划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城市机动性的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它提供了一种对于城市的全新认识方法,使交通脱离了传统的部门技术化的领域,其不仅是一种衡量社会公平的指标,更涉及到城市、建筑.人权.制度.经济.交通等各个方面.在不同层面触发巨大的创造性活动。应对于这样的一种新城市宣言的要求,为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提供了新的规角和新的机会。本文以上海市徐家汇的城市中心区城市设计方案为例,介绍了在城市机动性要求下的城市中心区设计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Liberalism remains the dominant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underly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public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heart of Liberal Urban Policy lies a Mobility Paradigm, which is marked by a strong emphasis on facilitating population movement as a means of addressing urban social problems. In this paper, I explicate the nature of this Mobility Paradigm across four key urban policy goals and then develop a critique of it. In its place, I offer one alternative—a Placemaking Paradigm—and discuss its contrasting conceptual attribut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The Placemaking Paradigm points toward the nascent development of a Critical Urban Policy, which stands as an insurgent normative and empirical challenge to hitherto liberal dominance.  相似文献   

12.
By analyzing data from the 2006/07 and 2013 French census as well as data extracted from the Yellow Pages, this paper seeks to understand how the French city of Arles is preparing for the arrival of Frank O. Gehry’s Luma Foundation landmark building in 2019, and how a big-scale construction site, still devoid of its future aesthetics and cultural function, impacts the urban core. To do this, we consider three hypotheses: (1) The Rise of New Audiences: a landmark building attracts the new populations to the pre-existing urban cultural core, (2) Residential Pattern: a landmark building induces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surrounding neighborhoods, (3) Mobility: a landmark building induces the arrival of the “most talented and educated” people. After testing these hypotheses with cartographical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our findings demonstrate strong support for Mobility, and mixed support for The Rise of New Audiences and Residential Pattern. Even though the causal links between the landmark building and new urban dynamics are difficult to prove, our results reveal that Arles is “customizing” itself to the forthcoming cultural and aesthetic dimensions of the Luma Foundation.  相似文献   

13.
14.
在当代的新形势下,城市地区必须探索新的实践和工程模式。Texcoco生态公园是一个关于城市如何重新构想和协调土地和生态复杂性的案例。该项目位于墨西哥城的生态区内,它揭示和探究了传统的建筑学方法如何无法应对大都市区所面临的复杂问题。Texcoco生态公园意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公园,同时设法解决当下墨西哥峡谷所面临的水危机。认识到水作为主要的组织元素,该项目提出两大主要策略来解决最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两大策略是:“平衡”和“多任务”。这个公园同时作为一个软性基础设施,一种更加复杂的结构,而不是单一功能的支持系统。最后,该项目提出为区域未来发展所需的四个系统:栖息地系统、社会发展项目系统、交通系统和能源系统。  相似文献   

15.
城市研究的第一科学问题是基本概念的正确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主要分析了我国"城市"、"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城镇化"与"城市化"等一系列基本概念的混乱,提出我国城市研究的第一科学问题是基本概念的正确性,以强调规范城市基本概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建设理论的不断发展,各大城市经历了"城市美化运动"、"新城市主义"阶段,进入后都市化城市建设时代.本文以广州为例,从后都市化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场域状态"理论入手,探求城市规划中的"场域状态"特征,并思考其在后都市化城市建设中的延续.  相似文献   

17.
城中村形成、发展的过程,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过程,是一种"城—乡"相互融合的渐进式演进过程。文章以回顾的视角,分析了广州城中村形成、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重新审视广州城中村的演进历程及基本类型,以此作为理解城中村改造政策的基础;之后,系统梳理了广州城中村改造政策,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最后,对城中村改造政策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厦门"城中村"改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角落"是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化或城市现代化相对滞后、城市管理相对薄弱的局部地区."城中村"作为城市中心地带的"城市角落",既是城市发展木桶效应的最短板,又是城市发展的潜在价值所在,对其进行合理改造与开发已成为我国城市健康和谐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通过剖析厦门"城中村"型"城市角落"的现象与特征,深入探究厦门力求和谐与共赢的"城中村"改造实践经验,为我国"城市角落"健康城市化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城市空间增长出现高速低效、整体结构失衡、整体容量控制失效的问题,城市增长边界作为城市增长管理的重要工具在我国并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本文立足于城市增长边界在我国的规划实践,结合典型发达国家对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的分析,试追溯城市增长边界基本内涵,对城市增长边界与我国现有空间管制工具——"三区四线"、"规划区"、"城市建设用地边界"、"城市开发边界"的关系进行辨析。提出我国城市增长边界应具有双重内涵——基于区域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原则,体现"底线"思维和城市最终远景规模特征的"永久性"城市增长边界,和基于"分期规划"的理念,体现城市阶段性发展特征的、保证过程紧凑的"阶段性"城市增长边界。最终通过对国外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出城市增长边界的实施需要结合切实有效的控制技术和管理政策,从而实现保护区域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的平衡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20.
城市、城市规划与公众参与:一次始于概念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周江评  孙明洁 《规划师》2005,21(11):8-11
“城市”、“城市规划”的概念具有多样性,反映了人们丰富多彩的“城市”理想和对“城市规划”的不同期待。无论是从“城市规划”的定义还是从已有部分文献的结论出发,公众参与在现代城市规划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对有关概念的重新探索,可提供一个新的理解专业知识、权力、公众参与和城市规划的相互关系的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